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经济合作催生东亚共同体 半官方机制自我萌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 14:0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杨磊 王颖

  威海报道

  这是一个令人充满预期的论坛,尽管没人指望能够从两天的会议安排中看清政府对于东亚经贸一体化的明确构思。

  7月1日,当北京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走进新闻发布会场时,掌声响起来。相比他的学者身份,外界更愿意强调的是,他曾担任中国驻法国大使一职。而现在,他的职务是“东亚思想库网络”中期联络员。

  “东亚正在处于大变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前期。”吴建民说,这个机遇不仅是中国所面临的现状,更将是中国未来的使命。

  为时两天的东亚投资论坛于7月2日正式开幕,正如吴建民所期望的,这个论坛恰如其分的显示了中国在亚洲经济中的地位。

  经济合作催生东亚共同体

  这是吴建民的关键时刻。

  作为一个老人,他所生活的时代贯穿着“中国世纪”的悄然崛起,正如法国媒体的形容,“他完整地见证了革命和战争时代的终结,以及和平和发展时代的开始”。

  现在,他的乐观令人震惊:“相对于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展缓慢,东亚经济一体化乃至最终的东亚一体化的发展超乎预期。从2004年开始,东亚领导人已经反映出加快这一进程的政治意愿。”

  他有充分证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吴建民于2004年年初开始担任“东亚思想库网络”的中期协调员——“东亚思想库网络”(Network of East Asian Think-tanks——NEAT)是东盟“10+3”首脑会议上确定的促进东亚合作26项措施之一,现正见证东亚各国政府推动东亚一体化的具体步骤。

  东亚思想库网络得出的结论是,东亚国家就东亚共同体达成共识不是偶然的,是地区集团化发展的需要,是地区集团化发展推动亚洲人思考和行动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于是,7月2日开幕的东亚投资论坛的角色定义显得与众不同:投资洽谈成为会议的次要角色,相反,有关东亚共同体的概念和策略诠释成为主角。

  事实上,在东盟“10+3”框架下的投资事宜,已经成为这个区域的主流——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前两个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166.3亿美元,增长23.6%,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2004年,双方贸易额已达1059亿美元。

  当经贸往来加速成为主流之后,很多人更多考虑的问题是——这个区域的政经格局是否将会发生变化,它最终将会走向何方?

  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东亚思想库网络”投资合作工作组组长江瑞平说,“中国政府在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态度非常积极,一直很高调。”他们确信,东亚共同体将会逐步成型。

  1.5轨制外交

  外界很容易会想起另外的一个场景,在2004年4月24日的博鳌论坛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向胡锦涛主席提出的问题:您如何看待本地区大国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与这些国家在区域合作中是否存在竞争关系?

  这正是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矛盾:人人都在谈论经济一体化可能给东亚带来的繁荣,但并没有足够的力量促使他们达成最后的一致。

  有很多学者确信,“一体化的突然启动和迅速发展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缺乏理论准备,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模式、进程、动力、政治、经济和区域性制度条件、突破口选择等基本问题仍然比较模糊。”

  这被认为是东亚思想库网络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按照定义,东亚思想库网络的职能是通过建立东亚国家思想库之间、政府和企业界之间的网络化联系,形成政、学、产三方互动,共同研究东亚合作面临的重大问题,形成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性思路和具体的政策建议,并向“10+3”领导人会议报告研究成果。

  外交界更愿意将之定义为“10+3”东亚区域合作机制中第二轨道外交的一个活动平台,是“10+3”东亚国家领导人会议正式认可的学术交流与研究机制。事实上,也就是东亚各国政府授意下建立的交流平台:为如何建立东亚共同体提供智力的支撑,提出好的建议、最终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建设。

  在这个思想库的学者们看来,一些缺乏统一政治目的的国家坐在一起讨论长期合作的远景目标——这是一个现状,但经贸上的相互推动将会最终超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于是,一个崭新的名词被创造——“1.5轨制外交”。按照外交界的定义,此前在国家间存在两种形式的交往:由政府间对话为显著特征的外交形态,以及由民间经贸往来为主的外交形态。

  而在东亚各国之间的交往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现在的交流合作既非纯粹的二轨外交,又非国家间的正式外交谈判,而是在政府划定明确政策框架下,由商会、智囊库等民间组织着手推动,并在相当层面上推动区域合作计划的出台。在这个环节中,政府的影子无所不在。

  这样的格局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并能回避各国在政治形态上的差距——推进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必然要遭遇到政府治理模式问题,因此必须改变人们对于政府改革过程中一些意识形态化的理解,或许惟有如此,大国之间才能加强理解、沟通和协调,共同促进经济一体化进程。

  而在此前的5月24日,东盟与中、日、韩13国在韩国召开首届“创新政府管理”会议,这个表面异常低调的会议,实际上是第14个“10+3”架构下的部长级会议。中国监察部部长和领导,以及部分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政府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据知情人士说,同框架下的其他13个部长级会议一样,“创新政府管理”会议也是为了加深国家间了解、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会议。

  外交人士说,这个会议的召开,说明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政府开始充当更加积极的角色——这被视为1.5轨制外交存在的必要条件。而此次论坛所强调之“官产学”一体化,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中日困境下的东亚一体化

  来自东盟国家的消息说,1.5轨制外交模式的逐渐成型,说明中国政府正在试图通过其他手段来最终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于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而言,这是一个善意而又充满策略的表达。

  然而,中国的积极姿态却未得到日本响应。就在东亚投资论坛召开之前,日本经济产业省出版的《2004财政年度制造业白皮书》对日本的企业提出警告说:“日本企业在中国将更难赚回投资成本或者会损失利润”,中国市场可能将不再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暗示日本企业对外投资中,中国并不是惟一选择,新的市场或许是东盟十国和印度。

  毫无疑问,如何对待日本成为亚洲国家一个复杂的问题。

  就目前信息而言,日本对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态度比较消极,但与此同时,日韩之间的自由贸易区预计于今年建立,一经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矛盾焦点,将会更加明显地集中在中日分歧之上。

  学者们认为,在短期内,中日“政冷经热”的格局仍将持续下去——即使1.5轨制外交模式也无法解决这个困局。

  这并不能阻碍东亚经贸一体化的加速启动——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消息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7月20日起启动降税计划,以自由贸易区的税率实现彼此货物的通关。按照协议,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其他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

  至2010年,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6个东盟老成员将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建成自由贸易区。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4个东盟新成员将多享受5年过渡期,至2015年与中国实现自由贸易。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理事许宁宁表示,本次降税将是基于目前关税水平的全方位下调,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历史性开局。

  江瑞平分析,冷战结束之后,东盟作为一个经济整体,在吸引外资方面下滑明显,而日本对外投资明显减少,中国在引资与投资间始终不能平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东盟现在正在通过改进政策及投资环境,努力恢复对外资的吸引力,而日本则于去年开始恢复对外投资,同时严格限制外资进入;中国也由过去强调引进外资,渐变为同时重视对外投资。

  学术界的观点是,如果中国-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如愿进一步加强融合,这或许将逼迫日本重新回到东亚一体化的轨道中来,“但这个过程,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目前,就各国计划来看,中国欲与东盟于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韩国与东盟之间则计划在2009年建立自由贸易区,而日本将在更晚些的2020年与东盟完成自由贸易区的构建。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东亚共同体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