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中局 马凯的双层忧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 13:37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李振华 北京报道 浙江调研 6月的浙江成了高级财经官员短期内密集视察的目的地。
6月15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低调前往浙江和江苏,而就在半个月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刚刚从浙江调研归来;而在马凯离开浙江3天后,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组也到了浙江。 从2005年初开始,浙江经济增长步伐开始大幅放慢。今年1-5月份,全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8%,比去年同期回落33.2%,与全国去年全年增幅相比也低了17.2个百分点。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浙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具有先行性特征,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对于全国经济的走势具有一定的预示作用,不容忽视。” “投资下滑得非常厉害”,参与调研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宏观室主任李鲁阳说。“另外,企业效益也开始大幅下滑,出现了199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而去年同期企业利润增长却高达36.1%”。 调研数据显示,1-5月份,浙江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飙升,同比增加70.5%,达到48.9亿元。 这些数字同样呈报给了前往调研的马凯主任。不过,马凯并没有立即对浙江省的经济状况作出太多评判。他日夜兼程,对金华、嘉兴和湖州等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6月17日,又奔赴江苏无锡、昆山等地。 然而,一界之隔,江苏与浙江却又如此不同。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5月份江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2%,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投资一直处于平稳增长态势。 数天的调研,马凯的重中之重是了解资金面和土地集中利用问题。 面对经济出现下滑的浙江,马凯没有对严格控制的土地政策表达出任何松动的意向。他简单地表示“只要集约用地,就有潜力可挖”;“只有在存量中挖掘潜力,才能破解土地制约发展这个难题”。 重要的是,浙江危机是否会在全国蔓延?李鲁阳说,根据他们在四川等地区的调查,浙江确有特殊之处,“浙江情况不具有普遍性,其它地方要好得多”。 “经济不会有大的下行趋势” 事实上,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担忧,首先是由外部观察者提出。 年初以来,对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开始被全球资本和商品市场所讨论。两年前,全球“中国热”迅速升温。但如今“中国概念”开始褪色。一些国际证券机构在劝导自己的客户渐进地卖出中国概念的股票。例如,航运类的股票在经过2003年的飙升之后,开始大幅回落。 不过,近两个月以来,这种担忧演变成了“中国经济进入拐点”的声音。目前,国家统计局还没有公布第二季度的GDP数字,但一些国际机构估计这一数字将从第一季度的9.4%降到9%以内,而且这种趋势将持续下去,达到“难以承受的水平”。 在内地,对于经济降温的警惕,也很快形成一股不小的声势。中国经济是开始下行还是仍处于过热状态,“通胀还是通缩”成了专家们热议的话题。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和香港科技大学共同构建模型预测,到第3季度,中国经济将降温到7.9%的GDP增长水平。 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范剑平称,中国居民消费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大的贸易顺差足以使经济维持乐观的增长。 今年前5个月,中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00.2亿美元,5月份单月实现89.9亿美元顺差。“而去年同期是几十亿的逆差,(今年1-5月)实际上增加的出口是400多亿,六月份没有看出有任何的逆转”。范剑平断言,仅进出口方面就可以支撑较高的GDP增长。 “经济不会有大的下行趋势。”国务院政研室宏观司副司长郭克莎表示,地方的投资冲动一旦放松宏观调控,将会使投资增长反弹,从而推动经济走向过热。他还表示,目前有8个省份的投资增长率还在35%-59%之间,而投资降下来的北京、上海等地方“非常着急,想把投资拉上去”。 范剑平也认为,由于财政制度造成地方政府扩张性的冲动,与紧缩性的政策矛盾很大,从而也可以实现效应的抵减。 由于银监会今年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考核,银行纷纷收紧贷款,再加上企业利润大幅下滑,令多数企业感觉资金非常紧张。“总的来看,货币供应量偏紧了,因该有所放松。”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研究员袁钢明说。而人民银行研究局一位官员回应说,“目前来看,我们认为这样的目标还是最适宜的,否则早就改变了”。 分歧之下,多数经济学家同意,中国经济在后面的几个季度内将开始放缓。李鲁阳称:“这也正是宏观调控想要的结果,希望能够把速度降低一些。目前的经济还在预计目标区之内,还不至于大幅下滑。” “我判断通货紧缩不可避免” 然而,经济学家们最为担心并非GDP本身,目前物价回落的趋势,蒙上了一层通货紧缩的阴影。实际上价格已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信号,发改委不能不关注价格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表示,中国通货紧缩问题并未完全走出,“仔细分析2003年和2004年会发现,即使表面上是通货膨胀,但是通货紧缩的背后形成机制一直进行着。” 他认为,产能过剩是造成通货紧缩的最重要原因:2003年涨价的有4类商品,即食品、燃料、印刷品、珠宝,到2004年增加了建材和饮料。但2005年,价格上涨开始出现明显乏力。由于过去两年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提升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家共识是食品价格今年会往下走。”林说,这可能会带动饮料等行业价格的全面下滑。 其次,由于建材等行业过去两年的高涨的投资,在今年产能将会迅速释放出来,推动建材价格下挫,那么除了燃料等行业之外,过去两年大部分物价上涨的行业将步入降价之列。 “因此,我相信今年物价肯定是负的,我判断通货紧缩不可避免。”林毅夫称。 不过,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通货紧缩的担忧有些过于悲观了”,他们相信通货紧缩至少在今年还不会来临。 “我们说的通货紧缩主要发生在工业消费品领域,水、电、气上调的空间还是很大的。”郭克莎说,“发改委两条线控制只要放手,物价就不会向下走。”而社科院金融所易宪容也指出,目前CPI并未将住房因素考虑在内,“如果房地产价格这样持续涨下去的话,就不会发生通货紧缩问题”。 林毅夫也乐观的认为,出现轻微的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也不会造成根本的影响。“由于国内持有股票和房地产的人还在少数,因此财富的缩减效应并不太明显,不会对总体消费造成很大的打击。”他说,强调了中国通货紧缩与其他国家特征的区别。 李鲁阳建议,在物价下行的情况下,一些被发改委控制的公用事业等价格可以进行一些调整,将会使价格走稳。 目前最为重要的是,产能的严重过剩对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甚至可能会影响消费的走势。如何消化这些过剩的生产能力,至关重要。由于目前中国出口增长过于强劲,遭受的外部摩擦愈来愈大,而且顺差加大也会使经济失去平衡。 林毅夫认为,依靠外需消化生产能力出路狭窄,目前关键要启动农村消费。“重点支持在农村里面限制消费的环节,比如水电路一些基础设施。”林毅夫称,“如果这样做的话,我想会是四两拨千斤,相信我们所有过剩的产品应该有出路,经济出现一个比较好比较新的快的增长。” “另外,也要看到,中国还是速度经济,经济下滑不能太厉害。”李鲁阳表示。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提醒说,应防止把宏观调控的短期措施长期化,“有些时候需要政府减少干预,多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等待国务院结论” 马凯也表示出了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势的极度关注,“至关重要,关乎宏观调控的成败以及‘十一五’规划的开局。”马凯在无锡重申了他以往的看法。他说,“目前最关键的是避免出现宏观调控措施半途而废、企业盲目扩张卷土重来”。 但信号的另一层却悄然发生变化,沿海几个省份经济增幅的放缓,引起了马凯的一丝警觉,“避免出现经济过度下滑的情况”亦提到最关键的位置。 马凯说:“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对经济走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并对下一步出台的各项政策吸纳意见和建议。” 近期,国务院也开始关注经济过度下滑的可能性风险。国家发改委综合司一位官员透露,国务院要求发改委相关部门,对目前经济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形成材料上报。国务院近期还将召开会议讨论相关问题。 但这位官员拒绝透露任何发改委的调查结论,他只谨慎的表示“对目前经济运行情况,等待国务院做出结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