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多过米铺”到如今没有一间银行营业网点,这条百年老街的命运引起各方关注
本报记者 周敏
昨天,深圳沙头角横头街十一号工商银行营业网点大门紧闭。不明就里的居民和游客聚集在门口,嘀咕几句之后,走向了旁边的自动柜员机。银行门口贴着一张布告说明,从7月
1日起,该支行停止营业,所有业务合并到沙头角支行。
银行的网点调整原属正常,可工行这间网点的关闭却让人格外唏嘘。因为,它是大名鼎鼎“中英街”上最后一间银行,它的撤离,再次拷问着人们,百年“中英街”的前路何在?
鼎盛时期,短短250米的“中英街”,曾经有过工行、中行、农行、建行的5间银行营业网点。真可谓“银行多过米铺”。前年,中行网点撤出;去年,农行网点撤出;接着是建行,如今最后一家工行网点也撤退。
银行网点撤出无疑将给“中英街”居民带来不便。中英街有100间店铺,居民数千人,还有大量游客。今后办理银行业务必须到相距一里多地的沙头角支行去。路程并不是最大的困扰。“一街两制”的“中英街”居民在失去银行网点后,还将面临着特殊的困难:从2003年起,海关对“中英街”出入人员携带货币额进行严格的海关监管,携带人民币现金6000元以上就要申报。街内没有银行网点,商铺每天的营业款就必须带到街外的银行存储,经营者不仅要带着大量现金进出关口,而且日日都要进行海关申报。而居民存取较大数额的款项,也必须申报。
银行为何纷纷撤离“中英街”?工商银行深圳分行有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银行营业网点的布局调整要随着深圳各个经济区域的变化来进行,由于牌照限制,网点布局必须有所取舍。该人士也承认,“中英街”支行的经营状况确实不够理想。其实,业内人士分析,经营状况不佳才是银行“大逃亡”的真正原因。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西南沿海一隅,与香港新界毗连,街长约250米,宽约4米。街面中线依次竖立8块界碑,一侧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管辖,一侧为广东省深圳市所属。两地居民和海内外人士约定俗成地把这条街称为“中英街”。
“中英街”的兴旺是从1979年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当时内地商品经济还不发达,“中英街”凭借着“一街两制”的独特优势,成为“特区中的特区”———全国闻名的“购物天堂”。250米的小街上,高峰时游客多达八九万人。1988年销售额高达15.68亿元。1992年,国家主席杨尚昆参观沙头角,誉为“天下第一镇”,“世界所无,中国唯一”。
如今的“中英街”早已没有昔日荣光,甚至成了“购物陷阱”的代名词。由于管理体制的重叠和规范管理的缺位,“中英街”商业环境日益劣化,“水客”泛滥,走私猖獗,售假贩私,商业欺诈的现象严重,被媒体称为“购物泥塘”。
街内“一街两制”的特色已经淡漠,真正由香港人经营的商铺只有6家。街外,自由进入香港触手可及;CEPA使港货遍地可见,2004年进出深圳各口岸去往港澳的人数已达到了1.5亿人次。
百年“中英街”何去何从?就此沉沦?还是再创辉煌?
去年和今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对“中英街”的命运高度关注。
政府部门已经行动起来,“中英街”深圳一侧去年4月份开始修整,今年“五一”节前街景改造工程已经基本完成。粉饰一新的骑楼重现了岭南风貌。有趣的是港方一侧仍是破旧的砖房、窄小的店面,形成了独特的画面。
“软件”也相应改善。7月起沙头角关前的广东边防办证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外地游客游“中英街”只需花费10元即可在关前办妥《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省却不少麻烦,为广大游客进入“中英街”观光购物提供了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