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资信系统面临挑战
王磊 每日经济新闻
昨日,运行刚满10年的招商银行“一卡通”宣布,已在上海借助个人信用数据库甄别个人信用。不过,招行此次采用的不只是上海资信公司负责运行的上海联合征信系统,还
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于5月间在全国推出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两套系统的整合势在必行,但目前尚无具体方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相关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上海已早于全国建立了一个本地的联合征信系统,但当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个人信用系统后,上海的本地系统将面临何去何从的尴尬。
上海联合征信系统始于1993年。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联合征信系统在启动之初已经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等中央机构的批准和支持,并被列为中国人民银行的试点。到目前为止,该系统已收集了上海超过260万的个人信用信息,并在上海市建立了300余个查询网点,月查询量高达2万余个,成为上海最重要的个人信用数据来源之一。招商银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个人征信系统提供的信用数据,已经成为该行是否批准贷款、确定最高可贷成数的重要条件。
但与此同时,和上海其他银行一样,招商银行已经开始使用两套系统对个人信用进行查询,这使得两个征信系统面临整合压力。“上海大多数银行已经加入。”就央行信用系统在上海的推进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戴根有昨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
其实,央行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上海的联合征信系统各有特色。央行上海分行上述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上海联合征信系统收集的信息较央行的数据全面,但央行的数据却具备全国优势,覆盖面更广,“所有银行都要加入”。
上海资信总经理陈志国日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在不掌握详细情况的前提下,无法给出具体评价。“对金融机构而言,仅拥有一个地区的个人信用记录是不够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汪昌云表示,即使是上海地区的金融机构也需要全国的信用信息,两个系统共存不是不可能,但上海联合征信需要更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认可。但日前,央行曾宣布已在八个省市首次实现信用联网,其中不包括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