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晓燕 北京报道
持续的高油价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障碍。对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的中国而言,能源问题更是摆在首位的议程。6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国际能源资源形势和我国能源资源战略”为主题的第23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开源和节能两条腿走路”。
在这一背景下,丹麦副首相兼经济与贸易大臣本特·本特森的访华具有特别的意义。从1973年的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之后,丹麦调整其能源战略。30年来,丹麦工业化程度上升到90%,人均GDP增长50%,石油消耗量却降低50%,已经从一个100%能源进口国变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大国。本特森相信,“丹麦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中丹能源合作提供很大的空间”。
6月26日,正在中国访问的本特森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独家采访,详谈丹麦的能源经验,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中丹能源合作空间广阔
《21世纪》:您此次访华的一个重要议题是能源合作,那么,您怎么看现在的能源形势?
本特森:的确,能源问题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世界能源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除了和高油价抗争之外,各国都已经将开拓新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作为重要战略。
从1973年的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之后,丹麦用了30多年的时间,一直在和能源斗智斗勇,这其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技术,尤其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节能方面,我们非常愿意和中国政府、中国企业一道来分享我们的经验和技术。
我们理解中国现在所面临的能源挑战,我们也看到中国政府正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我们尤其欢迎中国政府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和节能,我想,在当前能源形势下,节能将会是世界性的共同潮流。
《21世纪》:这次访华您希望取得什么成果?
本特森: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和中国政府高层的会谈,促进中国和丹麦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内的深入合作,尤其是在丹麦的出口以及中国和丹麦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中国这些年来经济发展很迅速,市场增长快速,丹麦的许多工业产业,比如能源利用、节能、可再生能源、电力工程技术等,都能够在中国找到更大的机会和市场。
这次我将和贾庆林主席、吴仪副总理会晤,商讨两国进一步加强经济和贸易领域合作事宜。另外,我还将和中国的一些部长会谈,包括商务部、建设部、发改委、海运局在内。我希望这次在北京和青岛专门召开的“中丹降热节能研讨会”能够给我20多位随行的商业代表团成员带出更多的合作机会。
《21世纪》:中丹两国是否会签署一些具体的合约?
本特森:其实,能源合作包括很多内容。燃油产品的进出口只是能源合作的一部分,丹麦在天然气和石油方面都有很大的出口;并且,丹麦在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的利用方面也积累很成熟的经验和技术。
但是,做好任何一件事都要从两方面入手,增大供应量是一方面,硬币的另一面是要节约消耗。中国在能源利用率方面还有很多空间需要改善,包括能耗、供热等。一般来说,城市供电供热是能源支出的很大一部分,一个更有效的城市供电供热系统,可能就意味着很大比例的能源支出的节省,当然,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商业机会,我们愿意为中国城市节约供热提供全面技术和解决方案。
说到具体的商业合同,肯定会有一些,但我并不过问这事,政府做政府的事情,企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企业去办,丹麦是个遵从自由贸易原则的国家,政府从来不会干预企业的事务。
丹麦能源管理经验
《21世纪》:您多次提到了丹麦经验,我们也知道,丹麦在能源高效利用方面很有效果。您能否系统介绍一下丹麦30年来经验的精髓以及一些教训?
本特森:非常愿意。1973年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爆发之后,丹麦受到的冲击很大,因为丹麦是一个100%的石油进口国。面对不利的形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最重要的是提高利用率和节约能源。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鼓励并资助隔热和节能,比如我们先后颁布了《住房节能法案》,对商用、公用以及居民建筑供热、耗能比例做出限制,现在丹麦住房每平米供热耗能比1974年已经减少了50%多,仅这一项政策,耗能下降了25%。现在我们的经验和技术已经为全球其他国家服务了。
另外,电力需求增长随着工业和人口增长加快,丹麦是个高度工业化国家,工业化比例达90%,工业耗电、耗能和排放是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对工业耗电、耗能效率提出限制和高效利用率指标,一方面通过各种办法,立法、限制以及提高技术等方式,提高电厂的能源使用率。
在整体能源部署上,丹麦改变了石油为主的单一模式,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现在天然气使用量占丹麦总能源消费的14%左右。另外,新的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能、废物回收、风能以及太阳能,现在只占总消费量的8%左右——但上升前景无穷。
我可以很骄傲地告诉你,现在丹麦能源总利用率是90%,过去30年,丹麦人均GDP上升50%,但是石油消耗率下降了50%,我们已经从100%的石油进口国变成石油和天然气的输出国。
《21世纪》:在丹麦经验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您怎么看待?
本特森:政府肯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因为这是一项国家战略。但仅仅政府参与还是不够,还要带动商业、工业以及居民参与,要全民参与。
另外,政府要不断地对能源的耗费情况做好记录,通过分析记录的资料,及时地找出能源使用中的缺憾并采取相应措施研究出新的有效的节能方案。
可以说,丹麦30多年的经验,有两个意外的收获,一是带动了一批致力于节能技术研究的企业,培育出了目前世界上领先的节能产业族群;同时,大大有利于环保,产生了良性循环。
反对纺织品贸易保护
《21世纪》:近期以来,中国和欧盟在纺织品贸易方面存在较多纠纷,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该事件是否对丹麦国内的纺织品市场有冲击和影响?
本特森:丹麦工业界一直希望能够在一个全球的自由贸易市场运作,这也是我们在贸易方面的一贯原则。在纺织品和成衣贸易方面,我们非常欢迎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全球纺织品和成衣贸易免除贸易壁垒的协议,这是经过了40多年来的贸易保护之后,自由贸易体系建设的一大进步。
丹麦在纺织品和成衣贸易上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我们发现,中国和欧盟新达成的纺织品问题协议还是有一些限制性的,我想,这还需要双方的努力。
中国和欧盟的贸易摩擦并没有给丹麦的纺织品和成衣市场带来冲击,因为许多品牌,像在中国畅销的ONLY等都是在丹麦设计,在中国或丹麦之外的其他地方生产的,丹麦的纺织品和成衣产业已经完全纳入了世界产业和贸易链中。
《21世纪》:但是,全球化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就业的问题。昨天丹麦最大的工业集团丹佛斯的总裁说,他还要将更多的生产和研发转移到中国来。类似这样的产业转移是否会带来丹麦国内就业的问题?
本特森:就业问题是伴随全球化的一个新现象,但我并不觉得它是个问题。出现了多少失业率政府就要设法创造多少就业的机会,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扩大出口的方式来促进就业。因为全球化,丹麦人每年要失去2000多个工作职位,但政府也能创造2000多个新就业机会。
《21世纪》:目前中丹之间的投资也非常密切。那么,丹麦在华投资的产业以什么为主呢?您欢迎怎样的中国企业到丹麦去投资呢?
本特森:过去3年时间,丹麦和中国的双边贸易增长了一倍,投资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比较集中在造船、生物医药、食品、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越来越多的丹麦企业对中国市场感兴趣,相信未来增长非常大。我们也欢迎中国企业去丹麦投资,所有类型的企业都欢迎,越多越好。
《21世纪》:丹麦政府是否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国外资本的投资?
本特森:没有特殊政策,我们完全按照市场化的原则管理商业。在丹麦,国外资本和丹麦国内资本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