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2004年审计工作报告 > 正文
 

审计监督期待常态执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 09:20 法制日报

  “如果没有审计署,没有李金华……”这是今日一位网民在网上的留言。其实,审计的本质是民主与法制的产物,审计署只不过是在依法行政。如果所有政府部门都能像审计署一样严格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办事,让执法常态化,审计报告就不会成为风暴。

  本报记者 郄建荣

  2005年的6月28日,又一场审计风暴从人民大会堂刮起。

  “审计38个中央部门200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查出的主要问题是虚报多领预算资金、转移挪用或挤占财政资金、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以及部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这次审计查出各类违规问题金额90.6亿元,占审计资金总额的6%。”

  这是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所做的《关于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披露的主要问题。一万二千多字的审计报告背后有多少违规或违法的事件、案件。

  该如何审视这些问题,人们用得最多的一个词莫过于“触目惊心”了。

  早在去年6月23日,审计长李金华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做《关于200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人们就把“触目惊心”一词用滥了。一年过去了,当人们再一次目睹了审计报告后,仍是使用了“触目惊心”。

  是人们的语言贫乏?是人们的感觉迟钝?是李金华的审计报告太过陈腐?显然都不是。但为什么人们在评论李金华审计报告时,仍惯用这一词汇呢?有分析家认为,是李金华披露的问题实在是太严重、太尖锐了———每审必有问题,有问题必是大问题,不仅如此,这些问题还都出在掌管着国家最重要权力的职能部门:

  ——12个部门存在预算编报不真实的问题。虚报多领预算资金4.91亿元;

  ——26个部门违规转移挪用财政性资金10.75亿元;

  ——31个部门挤占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21.42亿元,主要用于对外投资、弥补经费不足和发放福利等;

  ——3个部门违反规定擅自建设办公楼和培训中心;

  ——2004年3月,科技部在部门预算中安排科技专项资金76亿元,年初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的仅18亿元,占24%;12月25日以后拨付的资金达19亿元。截至2004年底,11个部门单位累计滞留闲置财政资金137亿元;

  ——截至2004年8月,国家物资储备局尚有1994年以前累计借出的各类储备物资14亿多元未收回,部分已经损失。截至2004年末,国家累计拨付中药材储备资金2.66亿元中,有2.27亿元基本形成损失或被挤占挪用。

  无论是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科技部还是民航总局、国家旅游局无一不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可以说是掌管某一领域的最高决策部门。最高决策部门尚且如此,地方政府、众多中、小国企、民企、事业单位又该如何?实在难以想象,也不敢想象。

  面对这些出在“最高层次”的大问题,公众也好媒体也好,除了感到“触目惊心”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触目惊心”实际上反映出更多的是无奈。

  “如果没有审计署,没有李金华,这些问题谁去揭露?”记者今日在街上随意采访时,一位市民这样问。

  诚然,审计署也不过是国务院的一个直属部门而已,同样的正部级编制,同样的公务员待遇,与其他部属没有本质区别。

  但是为什么在“同样”之下,审计署却干出了与其他部委不同样的“活”?掀起一阵猛过一阵的“风暴”?难道别的部门没有风暴可掀吗?到这时,记者终于明白了李金华为什么始终不愿正视“风暴”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审计署所做的事情不过是正常履行了政府赋予的审计职责,正常完成国务院交办的工作而已。

  对照国务院确定的审计署的职能,衡量李金华所说的,句句是实话。但人们为什么还是愿意把他们的正常工作赞誉为“风暴”呢?就因为,审计署称职地完成了国务院交办的任务,用国务院、用人民给他们的权力尽其所能揭露腐败,查出问题,堵住犯罪。

  正是从审计署那里,人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在当今社会风气下仍在“做点事”的党的高级干部李金华的务实、不畏惧的样子。

  “如果没有审计署,没有李金华……”这是今日一位网民在网上的留言。其潜台词不外两种:一、除了审计署、李金华,谁还会如此恪守职责?二、按照国务院的分工,每一部门都有自己的专司,为什么这些部门不能如审计署一样对自己分管的事情“叫真”。这句话表达了人们的担心和期待。

  人们担心的是,审计署能坚持多久?人们期待的是,多一个审计署,多一个李金华。

  其实,审计的本质是民主与法制的产物,审计署只不过是在依法行政。如果所有政府部门都能像审计署一样严格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办事,让执法常态化,审计报告就不会成为风暴。

  本报北京6月29日讯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