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的闲事:自费在媒体刊登环保公益广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9日 16:10 中国青年报 | ||||||||
他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但却四次在媒体上自费刊登环保公益广告;因举报偷税漏税行为,他的右眼差点被人打瞎;在许多当地人看来,他是个到处惹事的“十三点”,他却一意孤行――― 本报记者 江菲
今年世界地球日,《人民日报》四版右下角刊登了一则颇为另类的广告:蓝天下,一片青山绿水。画面正中,一句“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环抱着地球。广告下方郑重署名:农民陈法庆。 这已是陈法庆自费做过的第四个公益广告。与此同时,他还开始了一项更浩大的工程:一年之内,在全国所有省会城市,自费做环保灯箱广告。“我要用自己的行动修复国人的环保意识”。 他没少被问过“为什么”。 “我说不出为什么。”在杭州市余杭区仁和镇奉口村一间普通民宅里,陈法庆自己也说不清,“如果一定要我回答,我只能说:这是我的本性。” 刚刚在全国媒体露了一回脸的陈法庆,其实早在十余年前,便已是仁和、甚至余杭地区的名人了。只要一提那个到处惹事的“十三点”,当地人下意识地会说,一定是那个叫“陈法庆”的小子,而且会有人告诉你:这小子耳朵有点聋。 在当地的话里,“十三点”意味着脑子有病。而照陈法庆的说法,他的确有个与生俱来的毛病:爱管闲事。 使他声名大噪的一件“闲事”发生在新世纪的最初两年。仁和因盛产石材成为石矿集中产地,区区2.5平方公里范围内,便集中了11家石矿。露天的生产环境与原始的生产方式,让仁和捞了个矿点密集度和年开采量全省头牌的名声,但这却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粉尘及噪声污染。 陈法庆形容当时的“盛况”:晚上关紧门窗,但第二天一早屋内还是粉尘遍地。遇上刮风天,每个人看起来都很朦朧。 他于是犯了病。隔三岔五地给镇、区环保部门和政府打电话投诉,还不辞辛苦跑到矿区与人交涉,给人支招:你们盖个封闭的棚,工作时弄个水龙头喷水,不就行了? 2001年,余杭区环保局向其中的8家石矿发出《环境保护限期整改通知书》。陈法庆在一旁耐心地等待,但发现没有下文后,第二年又一口气举报了9次。最后,他索性以“未履行法定职责”为由,将余杭区环保局告上法庭。为加强说服力,他与几家婚庆影楼商议,付钱请人拍摄当地的污染状况。对方一听是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个个直摆手。陈法庆一激动,自己花8000多元,买了架小型摄像机,连续拍了五天歪歪扭扭的画面,送到法院。 不久,他收到区环保局的答辩书,云:对所举报企业已实施了3次行政处罚,11次限期整改,所诉未履行法定职责,既无事实依据,也无法律依据。 这份答辩在陈法庆看来充满了狡辩。在一份长达5页的污染陈诉书中,他写道:“现今仁和镇矿山行业10余家石矿无一家治污设施符合整改要求。对‘形式’上的整改过后仍在污染环境,被告不是不知,而是任其污染放纵不管。被告自2001年4月20日第一次限期整改,到今一年多时间又11次的限期整改,何以如此软弱无力?……” 官司最终输了,仁和镇的空气质量却发生了好转;环保局因“履行了法定职责”赢了,却使陈法庆因此声名远播。 他对这个结果竟十分满意:“我不在乎官司是赢是输,我只想通过这个行动,让环保部门进行一次实实在在的整改,不要发发通知书、罚罚款就算了。罚5000块钱对企业算什么呢?他们一年的收入上千万也不止。” 陈法庆说话并不铿锵,表情也不革命。他总是偏着头,以便那只带助听器的耳朵最大限度地接触对方的声音。 他从不讳言,最初开始“管闲事”并不如此明目张胆。“害怕啊!从来都不敢说明身份。”但1998年的一次遭遇,成就了他公然抛头露面的胆量。 那时,陈法庆为一家石矿跑运输。他发现该矿存在严重的偷漏税行为,于是当面、匿名向区国税局进行举报。哪知没多久就在矿长室挨了打,全身多处受伤,右眼差点被打瞎。虽然没有证据证明这是对他举报的报复,陈法庆却坚信就是这么回事。“只要知道举报人耳朵聋,人家一下就能猜到是我。” 这次挨打壮了他的胆。“我做得对,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害怕的应该是他们。”自那以后,每次“管闲事”,他都清楚地注明身份、住址、电话,最后还要按上个红手印。 与别人不同,这个“十三点”从未真的认为自己管的都是“闲事”。在他看来,所有的事都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我居住的地方,这是我的国家啊!” 粉尘事件过后不久,陈法庆又一纸诉状将浙江省政府和环保局告上法庭,诉:二被告对他家门口的东苕溪水源保护区内的环境污染状况,未采取切实的治理和改善措施。 这条溪的沿岸有23家石矿,95%的石料都由东苕溪航道向外运输,垃圾、废油漂浮在水面上,但这条溪同时又是两家自来水厂的水源。据陈法庆计算,约有80万人在饮用这条溪水加工后的自来水,但除了几块警示牌外,他没有看到更多的保护水源行动。 法院不予受理。他上诉,仍没有结果。 政府和法院对分内事似乎漠不关心,这让爱“管闲事”的陈法庆难以理解。此后一年,他仔细研究了相关法律后,上书全国人大,建议修改相关法律,建立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诉讼渠道,尤其是以公民身份提起的公益诉讼。因为“在现行法律中,公益诉讼多由检察院提起。但实际上,侵害公众利益的事件发生后,有关的职能部门会尽一切所能,保持‘事件’的平静,而此时有的检察院也视情不会多管‘闲事’。只有允许公民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有关职能部门的行政行为才能受到监督,公众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确实的保障。” 半年后,陈法庆接到一位北京记者的电话,说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提交了一份《尽快建立健全环保公益诉讼制度》的提案。梁从诫称,这份提案是受到浙江农民陈法庆的启发。 现年38岁的陈法庆,有着江浙人中少见的高大身材,却始终保持着和蔼可亲的样子。他从不以“斗士”自居。“我就是一个普通农民。”他说。偶尔还会加一句:“我没有文化,初中都没毕业。我做这些只是凭良心。” 他10个月大时,生父因病去世,母亲将他送了人。养父母家穷,顾不上孩子,他常常整天一个人躺在床上哭,泪水流进耳朵,泡坏了耳膜。5岁时,养父因病去世,养母便带他改了嫁。14岁时,再婚的养父又生了病,陈法庆不得不挑起养家的重担,离开了学校。 上不了学,他便经常到生产队长的家里去看报纸。不久,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种快速饲养肉鸡的方法,于是辞去工地小工的活儿,自己当起了养鸡专业户。 看报纸成了他的习惯。现在,他每年要在书报订阅上花掉1800元。也正是从报纸上,他知道: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5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30个,在全世界污染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8个! 于是,陈法庆的“闲事”渐渐浓缩为“环保”一项。“不是别的我不想管。比如偷漏税,也是很重大的事。我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偷税漏税,必然导致国家税率升高。”但他认为环境问题更加迫在眉睫。 他打了个比方:如果有两家企业生产同样的产品,一家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环保技术,而另一家没有,前者的生产成本必然高于后者,必然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如果后者坚持不采用环保技术,在效益的压力下,前者也会放弃自己的环保技术,那么,两个地方的环境都会遭到污染。 陈法庆坚信中国正处于这种状况。“环境问题不是一个人一个地方的事,而必须是所有人的意识都提高才能改变的事。” 他完全抛开了自己与人合开的工厂,开始了有步骤地改变国人环保意识的计划。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便是在媒体上刊登署名“农民陈法庆”的环保公益广告。 当地人说,法庆走火入魔了,有钱干什么不好,偏要去登什么公益广告?真是吃饱了撑的! “我有钱吗?”他毫不隐瞒,“我全部资产加起来有60万,在杭州连一套房子都买不下。”经过仔细计算后,他说:“不过我现在只剩20万了。” 他住在16年前盖的老房子里,屋顶逢雨便漏,也只是草草维修一下。2003年,妻子查出患了I型糖尿病,需每天注射胰岛素,每月医药费2000多元。“我从来不问他做的那些事。”妻子胡法琴对陈法庆的“闲事”有些不屑,在她来看,那些都是自找麻烦。 去年夏天的一个夜晚,陈法庆接到邻居电话说他家着火了。待他急匆匆赶回去,大门早已被烧得只剩黑黢黢的门框,老妈妈一人呆呆地坐在屋里。他惊慌地跑进去,几乎要哭出来:“你老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对得起你!” 老人家却淡淡地说:“我老了,什么也不怕。但是你要自己当心啊!” 老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几天后,在镇上的一个公告栏里,贴出了一张海报:“陈法庆,今天到你家,你不在,只有你老母一人。不然早就炸掉你房……” “我是在做两边都不讨好的事。”陈法庆神色无奈,“政府不喜欢我,企业也不喜欢我。”顿了顿,他又说:“不过有些事总要有人做。” 他渴望搜集到更多值得讨论的环境事件,以便向他的目标推进。因此,6月7日,他的环保网站正式开通。他为此聘了职员,租了办公室,并每日守在电话机旁,以便为同类事件提供他的建议。 “人人都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也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他说,“所以,人人都应参与对环境的保护。就在现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