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酝酿调整 中央财政负担比例可能提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9日 13:3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陈欢 上海报道 出口退税新政实行一年半以来,其正面效应和不完善已逐渐从理论剥离到现实。据本报记者从多方面获悉,财政部已经制定完善出口退税机制的方案。 据记者了解,方案在中央地方分担比例以及基数核定两方面有比较大的调整,地方财
一切早有征兆,5月16日,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专程来到外贸大省浙江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完善出口退税机制的意见和建议。在会上,楼继伟表示,关于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的政策方案已经制定,“将充分听取地方意见”。 某省财政厅预算处官员向本报记者证实,方案的征求意见稿6月初已经下发到地方。 释放出口大省压力 我国从2004年开始执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调整为中央和地方共担,比例和增值税收入分享一样,为75:25。 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很合理的方案,具体落实下来却矛盾重重。 2004年底,政策效果逐渐显现。2004年上海增值税收入131.55亿元,较前年下降22.7%。“主要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如果剔除出口退税影响,按照2003年同口径比较,增值税增收17%。”上海市财税局预算处有关人员表示。 不仅沿海出口大省受不了,一些地处内陆,但是产业链短、两头在外的地方也直呼吃不消。 以河北衡水为例,衡水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匮乏,两头在外的城市,连续七年出口贸易增幅居河北第一。2004年衡水增值税、消费税收入共11.38亿元,而全市当年的出口退税额高达13.48亿元,收不抵支。 同是内陆城市,产业链比较长的地方如唐山则反应不大。“唐山重工业为主,本身又有资源可以开发,从资源开发到生产加工、出口都在本地,虽然出口量也很大,但是增值税交在本地,退在本地,同步增长就无所谓了。”相关人士表示。 补贴地县财政? 由于2004年的出口退税新政中,只确定了中央和地方的分担比例,却没有确定省级财政和市县财政的分担比例,这是导致很多地县财政难以为继的另一个原因。 还是以河北为例,在中央确定的25%的负担比例中,分解之后是省级财政负担10%,地市财政负担15%。 2004年,河北省出口93.4亿美元,当年应退税81.44亿元,具体到衡水,2004年出口额达12.7亿美元,应退税13.48亿元,由衡水负担的超基数部分达到8768万,占全年财政的7.8%。 上海的情况也基本类似。由市级财政承担10%,区级财政承担15%,在有的镇里,出口退税额占到当地财政收入的10%。 在承担了巨额出口退税的同时,由于财政部考核地方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问题,出口退税部分从各地财政收入中全部剔除,这也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出口积极性。“报表很不好看,增值税收入一项减少,财政收入也减少,开两会的时候,代表们都问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专门写报告解释。”某财政局官员很无奈地说。 政策效应延续到2005年的结果就是,有的地方把外贸型企业拒之门外,有的地方暂停出口退税,“老帐刚清,新帐又欠”。 “有的开发区已经不给新的外贸企业注册了,和它缴纳的税收比较,退税的负担更重。”上海市外经贸委的官员今年2月就曾对记者透露。 而河北衡水,今年1月起,就已经全面叫停出口退税,截至5月底,累计应退款已经将近5亿元。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2005年开年以后,财政部曾专门对2004年征税与退税不匹配较为严重的部分地区和口岸城市,给予了相应补助。 改革不能回头 从目前可见的方案来看,地方政府期待的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出口退税的希翼已经落空。 如果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就回到2004年改革以前的老路上去了。按照现在的征求意见方案,地方分担比例从25%降低到20%以下,并不解决根本问题。“增量部分还是由地方承担,出口额越大,地方财政压力就越大,最终还是会出现赤字。” “地方分担的部分层层分解之后,大部分压力都压在市县一级的基层财政上,其实,现在财税最紧张的就是基层,我们希望最好能取消市县级财政的分担比例。”某地方一位财政局官员说。 但在专家眼里,之所以今年出口退税政策可能调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过了2004年的休养生息,欠退部分基本清退完毕,同时去年中央财政收入又创新高,这使得中央财政有能力提高负担比例。“但是,如果完全由中央财政负担,还是可能难以承受。” 如果市县级财政不分担的话,其实就是矛盾转移到省级财政。“现在出现在地市的差额甚至赤字,将来很有可能在省级财政出现。” 专家表示,如果完全由中央财政负担,必须解决中央财政资金来源的问题。“一方面减少进口环节的税收优惠,扩大税源,夯实税基;另一方面在预算时就为出口退税预留好资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