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纺织品谈判前景不明 商务部完善出口预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5日 09:0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特约记者 施婕 北京报道 “议员先生,我不在乎你们的理由是什么,事实是中国给世界,特别是美国带来了好处。” “每个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
“没错!” 这段激烈的辩论来自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一名参议员。美国东部时间6月23日,格林斯潘和美国财长斯诺在当天参议院举行的关于中美经济关系的听证会上表示,坚决反对“以贸易制裁换中国人民币升值”的提案。格林斯潘的观点不仅反映了美国有识之士的焦虑,也提前为6月25日的中美纺织品第二轮贸易谈判预热。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研究员谨慎看待此次谈判的前景,“现在距离7月20日中国商务部推行《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只剩下不到30天时间,美国有可能认为我国急于达成协议,而在谈判中设置更为苛刻的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陈宝森说,“对于欧盟而言,纺织品问题相对独立。而美国就会牵涉到中美贸易逆差和人民币汇率问题,纺织品只是双方争端的一个序曲。” 面对可能“打持久战”的局面,主持研发中国纺织品出口预警模型的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冯宗宪说,“其实这次纺织品纷争是欧盟和美国的产业预警系统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增加做出了反应。”而本报记者从商务部获悉,已经尝试运行了半年左右的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纺织品预警机制,正在进一步建设完善中。 出口预警机制开始运作 “我们在去年9月就向商务部提出了建立完善纺织品预警机制的建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王宇告诉本报记者,当时商会建议把预警分为五个等级:红已设限、橙正在调查、面临设限、黄正在酝酿、即将发起、绿出口正常和蓝出口可继续发展5种。 “2003年下半年,我们开始对我国纺织产业进行初步评估,确定了重点监测产品目录和重点监测企业,成立了专家组,并编制了纺织产业损害预警模型。”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王琴华表示。 去年11月24日,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决定,联合开展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工作,“这其实就是我们的纺织品出口预警机制,只是没有公开提出这个说法而已。”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员透露。 当中国纺织企业为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取消而欢欣鼓舞时,商务部和纺织品工业协会却对可能遇到的贸易壁垒忧心忡忡。当时欧盟已经宣布将建立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密切监控体系。王琴华说,商务部建立纺织品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目的是,“一方面及时发现进出口对我国相关产业的损害及其威胁的可能性,采取符合世贸规则的手段,如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另一方面,跟踪国外动态,发现其可能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的苗头,评估出口受阻对我国产业将产生的影响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小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本报表示,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工程在今年8月有望完成。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员也透露,目前全国纺织品预警机制虽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已经开始运作。 同时,商务部也加紧了对地方相关预警机制的建设。产业损害调查局目前正积极组织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宁波市和苏州市等“两省三市”,共同建立长三角区域性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将纺织和化工列为第一批重点监测产业。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员向本报表示,各地的纺织品预警机制是商务部系统的有益补充,“比如温州打火机,当地非常重视,但商务部不可能专门对此开发出一套预警机制。所以各地的预警机制和商务部的重点可以不同,有合理分工和布局。”近期,上海市等地方政府也表示会尽快建立纺织品出口预警机制。 预警监控难度大 王琴华介绍,商务部主持的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工程中,第一批选择了美国、欧盟、加拿大、土耳其、日本、印度等六个我国纺织品服装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进行重点研究和对标分析;挑选了八类商品作为第一批重点监测产品,分别是婴儿服及附件、羽绒服及防寒服、袜子、特种用途布、梭织起绒布和簇绒织物、针织睡衣浴袍、合成纤维布以及毛巾。而后来成为贸易争端主角的麻纱、T恤等并没有列入其中。 根据商务部的监测系统,去年商务部对纺织品出口的判断是“将呈现整体较好,局部受阻的局面”。根据当时的监测,产业调查局对部分国家可能对我出口袜子、女式浴衣、特种用途布等品种设限发出了预警。 “这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划定范围的”,6月21日,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员对本报解释说,“我们的预警监控系统在不断进行动态调整,第二批、第三批重点监测的产品范围正在研究中。”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赵宏博士表示,预警体系跟实际情况会有差距,因为各国贸易决策的机制非常复杂,要通过业界申请,有时候还有其国内舆论的气氛影响,所以最后产生的案件是何种情况不好预测。 据主持研发中国纺织品出口预警模型的冯宗宪介绍,比较完整的机制需要国内企业的产销数据和出口到对方国家的市场情况数据,其中包括海关提供的统计数据等。但是出口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受制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某些进口国还存在严重的政治干预、行业利益,以及涉及第三国利益等,预警难度更大。 目前国内运作较为成熟的上海WTO事务中心纺织品预警系统平台建于2003年,对中国、美国以及欧盟海关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进行连续监控分析。一旦某一时期系统显示的数据曲线波动异常,专家组会讨论是否发出预警信息,并视情况不同而提出不同处理意见。该中心贸易救济措施监控预警部主任江海虹表示,他们在建设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企业担心泄露“商业机密”,不肯或者不能提供相关的数据。 对此冯宗宪表示,由于监测机制针对的是整个行业而不是单个企业,因此企业不必担心泄密问题。 “我们现在碰到的最大困难在于企业缺乏忧患意识,不重视对预警信息的利用。”上海WTO事务中心一位相关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表示,“预警信息就像天气预报,但关键在于人们看了天气预报之后应该知道出门要带伞,不要无视警报的存在。”一位商务部工作人员也表示,“一些企业根本不看新闻,《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已经公布好几天了,还不停有人给我们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制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