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185亿美元大手笔将出 中海油奏海外并购狂想曲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 07:34 新闻晨报

  “我们发誓要搞定这笔交易。”中海油董事会主席傅成玉昨日在媒体电话会议上坚决表示。

  他说的“交易”是指中海油昨天向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发出的收购要约。中海油希望以185亿美元的现金实现并购,并支付5亿美元作为雪佛龙和优尼科的“分手费”。为降低美国政府政治干预的可能性,中海油还特别宣布了愿意“剥离优尼科在北美部分资
产”等。即便如此,业内人士对中海油能否收购成功仍然非常担心。

  优尼科资产总值与中海油相当,因此,此次收购虽然算不上“蛇吞象”,至少也可被称作“象吞象”。那么中海油为何如此义无反顾,中间又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

  致力扩张,两任CFO使命不改

  记者从中海油总公司宣传处了解到,对海外收购的事务,总公司已然放权给在香港上市的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而同时兼任总公司和中海油董事长的傅成玉,自然是关键性的决策人物。不过,中海油收购战略的具体执行者却是其CFO(首席财务官),以至于两任富有传奇经历的CFO邱子磊和杨华几乎变成了“首席收购官”。

  中海油内部人士对邱子磊的评价是,不但是“资本运作的高手”,也是一个“思维清晰,对数字敏感的人”。他2001年成为中海油CFO兼首席执行官后,立即出马寻找“价廉质优”的并购对象。2002年初,中海油以5.85亿美元收购了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资产的五大油田的部分权益。随后,中海油兵分两路,一路出击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一路跨过太平洋,对南美和加拿大的油田均表现出了兴趣。中海油也因此成为石油三巨头中海外拓展最活跃的一个。

  去年底,邱子磊突然离职,宣布与瑞信一波合作自主创业。而接替他的杨华长期负责中海油的“海外发展”,上任后同样继承了“首席收购官”的使命。上个月,杨华首次出手,耗资1.2亿美元收购加拿大MEG能源公司部分股权。与此同时,收购优尼科的计划也在悄悄展开。

  独董风波,雪佛龙捷足先登

  前几年,优尼科公司财务和经营状况一直不佳,但由于其拥有较为丰富的油气储备资源,中海油和美国的雪佛龙公司都表示了收购的意向。中海油发言人表示,如果并购成功,公司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将比之前提高一倍以上,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将增加近80%,达约40亿桶油当量。

  今年1月份,中海油有意收购优尼科的消息首度传出,意向价格为130亿美元。4月份,正当竞争如火如荼之时,却传出中海油某些非执行董事否决收购计划的消息。其后,雪佛龙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以164亿美元与优尼科达成了收购协议。虽然中海油从没有承认过“独董否决”属实,但5月份独立非执行董事舒爱文“因健康原因辞去董事职位”,却很难让人不把这些事件联系起来。

  雪佛龙随后表示,该公司就收购事宜向美国政府主管部门提交的申请很快将被批准。之后,美国能源部长博德曼对此表示:“雪佛龙能够收购优尼科,我们感到很高兴。”此话无疑流露出美政府的倾向。

  与虎谋皮,美政界百般阻挠

  但中海油并未因此放弃。5月份之后,中海油连发两个公告,否认“收购已经夭折”。傅成玉昨日在媒体电话会议上更是坚决地表示:“我们发誓要搞定这笔交易。”

  美国政界在得知中海油仍不死心之后,又有一系列的举动。6月17日,美国两联邦众议员庞博和亨特致函布什总统,要求以国家安全为由全面审议这一收购计划,“美国日益需要将满足能源需求列入外交政策、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考虑范围。当事涉中国时尤其如此”。

  尽管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首席执行官雷蒙德21日批评美国国会干预中海油收购计划是“一大错误”,但美国能源部长博德曼22日还是证实:中海油的竞购计划将引发美国政府“复杂的”审议。

  5项让步,能否最终如愿?

  中海油公司董事长傅成玉昨天特别强调,此要约是善意之举,并正在谋求与优尼科就交易达成共识,并且“有信心可以获得埃克松-弗洛里奥修正案的批准”。

  为了避免受到美国政界因素的过多干扰,中海油还对优尼科在美资产作了5项承诺,包括“愿意实现优尼科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力求保留优尼科的美国员工”,“同意优尼科与联邦贸易委员会最近就新配方汽油专利权问题达成的解决条款”,“剥离或采取其他方式处理优尼科在北美的非勘探与开发性资产”,“考虑对优尼科在美国的非控制性的少数输油管道和储油资产进行特殊的管理安排”等等。事实上,北美以外地区为优尼科贡献了62%的天然气产量,以及56%的原油产量。

  这些让步能否促使美国政界部分人士改变立场,还是一个悬念。中海油管理层昨日表示,按照通常的国际收购项目估计,此次并购优尼科公司的时间可能将会持续2至3个月。

  [专家点评]

  收购反收购源于两国能源战略之争

  香港某证券公司能源分析员李先生:如果仅仅从公司收益角度考虑,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似乎很难说得通。优尼科现在的年回报率为7.3%,中海油的被期望的股本回报率则为11%。2004年中海油的净现金为50亿元人民币。如果并购成功,则变成净负债1000亿元人民币,净负债与股本的比值高达250%。原来中海油赚100元,只需拿出2元钱还贷款利息,而并购后利息支出将高达25元。

  收购很大程度上不是“商业化的决定”,而是出于国家能源战略的“策略性考量”。国家更看重的是石油的战略价值,这跟中国极力争取俄中石油管道“安大线”、增加中亚等地石油供应等一脉相承。也正因为如此,中海油才能得到数量巨大的优惠银行贷款,也才能从母公司得到支援。

  实际上保障石油运输线比收购海外石油资产更重要,因为在极端的情况下,海外石油很难回运。建议国家应把海外收购的重点放在更有把握的中亚等地。

  上海源复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涛:

  此次收购更多地包含我国能源战略的期待,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美国政界的持续介入。因为美国在海外能源战略方面就颇具侵略性,对国内能源领域更是掌控颇严。当中海油的触角从印尼伸到加拿大,现在竟然登陆美国本土,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政界激烈反对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并购北美石油公司仍然有意义,因为极端的情况下,以目前军事科技的发展现状,国内资产和海外资产的安全度并没有太大差别。

  实习生 周凯 记者 李耀宗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海油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