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十一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将着力深度市场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 03:02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马晓华 发自北京

  未来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将体现出深度市场化、注重人性化、应对全球化三大特点。“十一五”规划前期的研究人员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常修泽日前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对我国“十一五”规划工作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做了上述阐述。

  《第一财经日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为目标,已经进行了27年,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为什么现在我们要推进深度市场化?从哪些方面推进?

  常修泽:我认为前一段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是属于比较浅层的市场化改革。制度方面的变革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推进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协调度远远不够。

  “十一五”期间的改革,一是要向微观经济主体本身推进。应着力推进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央企)改革,基本思路是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同时大力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并按照体制创新的思路积极发展一批非国有制性质的企业(包括金融企业);至于国有事业单位,应采取公共性、准公共性和营利性区别对待的方略分类改革。从体制创新的角度分析,要将社会事业领域中“非公益性”的部分划出来,推进这些行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当然,在放开“非公益性”这一部分市场准入时,要加强监管,维护公众利益。

  二是向生产要素市场推进。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要素市场双轨制”,而且双轨之间的价格落差很大,严重影响了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并由此引发生产要素领域的“寻租”等严重腐败问题。在“十一五”期间(深度市场化)应该向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管理市场推进。

  三是向政府自身管理体制推进,基本的思路应该是由“经济管制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即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格局下,政府如何进行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是一个新问题,从近年来宏观调控暴露出来的问题看,传统经济体制的劣根性及其惯性运作,比原来估计的要严重得多,要按照新的情况,用新的思维推进管理和调控体制的创新。

  四是向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推进。“十一五”期间要探索新的社会运转和社会服务的新机制,形成一套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同时相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新型体制格局。

  《第一财经日报》:您提出在以后的改革中要注重人性化,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怎么才能让改革体现出人性化?

  常修泽:改革具有人文关怀,也即人性化的体制改革,就必须考虑民生的问题,也就是“民生类制度创新”。根据我的研究,它应包括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等。

  关于就业,首先要公平,要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比如,户籍制度必须改革,要建立劳动者及子女教育制度等。而在个人分配制度方面,重点是探索建立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体制问题,尤其是如何实现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要作出新的制度安排。

  同时,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建立健全养老、失业和城乡医疗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财经日报》: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内经经济体制改革已不再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您所说的应对全球化,是否跟现在贸易摩擦有关系?

  常修泽:对于这个问题,必须全面地看,当然要考虑贸易摩擦问题,但要从更大的视野来考虑我们的体制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新态势的要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由此走上了一条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归之路”,需要积极、主动地改革现有的体制,并尽可能增加新体制的应变性。

  按照WTO的规则来行事,中国面临的挑战是极其严峻的,它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学会把握国际规则的主动权,特别是围绕反垄断、反倾销、反补贴等建立一整套实现自我保护的制度安排,从宏观角度建立一套对外开放和保护国家利益的平衡机制。我的想法是,应该从进一步扩大开放和维护国家权益的战略高度来推进“十一五”期间的经济体制改革。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经济体制改革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