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武汉城市圈:1+8突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 09:55 经济视点报

  经济视点报记者 刘金松发自武汉

  武汉在2004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排到了第24位,在全国百强城市的排名榜上,也早已经排在了前10名之后。这与武汉应有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这种不相称带给武汉人的不仅仅是失落,更是一种寻求突破的急迫。

  如果用城市首位度指标来衡量,武汉的首位度是畸形的,太高了。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中仅武汉市一城独大,缺乏第二层次城市,第三层次城市虽然较多,但多属于规模小、农业比重大、经济实力弱的畸形断层结构。

  武汉能否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角”,与长三角、珠三角组成中国经济“金三角”,从而成长为中国的“第四极”,承载了太多期待的目光。

  “武汉者,指武昌、汉阳、汉口三市而言,此点实吾人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部铁路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至于铁路既待开发之日,则武汉将更形重要,确为世界最大都市中之一矣。”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给予了武汉很高的期望。

  历史却与武汉开了一个玩笑,时间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武汉不但没有成为世界最大都市之一员,即使在国内也渐渐找不到了感觉。这个曾经雄踞长江傲视南北的大都市,在改革开放前,还是中国的第四城。在2004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排到了第24位,在全国百强城市的排名榜上,也早已排在了前十之后。

  这与武汉应有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这种不相称带给武汉人的不仅仅是失落,更是一种寻求突破的急迫。正如武汉市第15任市长李宪生在2003年的“两会”上,对温家宝总理的三声追问:“武汉在哪里?”

  这位对武汉极有感情的市长的追问,不仅吸引了高层的注意,更唤醒了武汉人寻求突破的激情。

  2003年,一个以武汉为核心,其周边100公里为半径,聚集了周边黄石、鄂州、孝感等8个城市的“武汉城市圈”横空出世。

  武汉摆脱了单兵作战,选择了集体突围,武汉又回到了老大的位置,不过这一次是在湖北省内。

  一城独大的格局

  2002年5月25日,在武汉及周边城市经济协作联合座谈会上,最早提出了“武汉城市圈”概念。

  在随后6月份的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把建设“1+8”武汉城市经济圈作为湖北省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打造以武汉为核心,包括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100公里8个周边城市的经济联合体,逐步将其发展成内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2003年11月9日,由湖北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悉数出席了会议。

  如果从城市圈的总量上看,这一区域的带动作用毋庸置疑,毕竟这里以占全省33%的国土面积,提供了全省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武汉市的生产总值占到了该区域的51%强,其实即使在整个湖北省,武汉市200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也占到了全省的30.9%。

  “如果用城市首位度指标来衡量,武汉的首位度是畸形的,太高了。”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郭庆汉如是评价。

  其实,武汉不仅是在地区生产总值上一城独大,在其他指标上也是如此,从2004年的最新统计可以看出,虽然武汉市的面积只占经济圈的14.76%,但其地方财政收入却占到了66.9%,工业增加值为53.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0%。

  从城市群结构看,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中仅武汉市一城独大,缺乏第二层次城市,第三层次城市虽然较多,但多属于规模小、农业比重大、经济实力弱的畸形断层结构。

  “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产业雷同,未能错位发展。”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陈文科指出,不仅8个地市之间存在竞争,就是这8个地市,在一些产业布局上也会和武汉攀比。像武汉、鄂州、黄石三市冶金、建材产业结构趋同,重工业产业档次没有拉开;而孝感、黄冈、咸宁以及仙桃、潜江、天门6市主要是第一产业上的趋同,在粮、棉、油、猪、鱼、蛋和果茶等方面大同小异,特别是孝感、黄冈、咸宁三市“小马拉大车”,无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剧了产业趋同。

  在湖北省政府的协调下,武汉经济圈的合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2005年1月召开的武汉城市圈专题会议上,9个城市的负责人分别表达了加快一体化进程的决心。

  黄石市市长肖旭明认为,要抓住机遇,依托武汉,错位发展。发挥黄石的工业优势,对接武汉的支柱产业,积极推进产业融合,提升合作档次,实现地区分工协作,城市和产业的双重聚集。

  仙桃市委书记马清明则明确表示,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仙桃给自己的定位是“二传手”,就是要接好武汉的“发球”,然后传递到周边去。咸宁的发展目标是生态旅游城市、打造武汉的后花园……

  对于武汉市的一城独大,俞正声认为,武汉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是历史上形成的,不能人为地削峰填谷,相反,全省要积极鼓励武汉发展,并以此带动全省的发展。

  复兴武汉

  武汉是湖北的龙头,这是公认的事实,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个龙头并没有获得和其义务相对等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位居开国十大城市(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南京,武汉,成都,沈阳,西安,重庆)之列,属于中央直辖市,后来到湖北省会城市,再后来到计划单列市,最后连计划单列市也取消了。

  “这让武汉在全国特大中心城市中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陈文科认为,这从体制上束缚了武汉的发展。

  他分析说,武汉既不可能享受京、沪、津、渝和沿海城市那种优惠政策,又不能具有沈阳、广州和南京那样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沈阳、广州、南京虽是省会城市,但它位于沿海发达地区,在省内并非一城独大,而是呈双雄或多雄竞存的格局,如沈阳与大连、广州与深圳、南京与苏、锡、常三市,共同肩负各自省份龙头的重任。

  武汉则不同,处于内地发展中省份,是本省一城独大的龙头,系全省经济命脉于一身,必然是“穷人的孩子多贡献”。

  武汉在多贡献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一位当地的人士透露说,湖北省和武汉市之间长期存在着体制上的矛盾。从省里来说,既希望武汉能带动周边发展,又怕武汉过于强大而变成直辖市。

  “武汉一变成直辖市,湖北就完了。”该人士认为,湖北省里的顾忌不是空穴来风,毕竟武汉的总产值占湖北省的1/3,除了武汉,湖北找不到第二个可以做省会的城市。因此在对武汉的投入上往往有所顾忌,一些大的项目也是宁肯往宜昌、襄樊等二级城市布局,也不会放到武汉。

  虽然关于武汉直辖的传言不断,但武汉最终还是没有成为直辖市,而湖北的整体竞争力也并没有止住下滑的趋势。

  痛定思痛的湖北,开始认识到“武汉兴,则湖北兴”。能否让武汉充分发挥其大企业大集团的优势,带动全省的产业发展,成了对湖北的一个考验。

  “如今全省上下已经统一认识,以武汉为龙头,这一次决心很大,由省长罗清泉亲自担任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陈文科认为武汉的机遇来了。

  2003年9月28日,蜗居秦巴山区30 多年的东风汽车公司总部,正式从湖北十堰市迁到武汉。从十堰到襄樊再到武汉,东风完成了自己的三级跳,20年的搬迁梦想终于在2003年实现。

  据知情人士透露,参与二汽集团迁入城市竞争的,不仅有武汉,还有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最后武汉胜出。在湖北人的心目中,东风就是自己的公司。

  二汽的迁入,拉开了企业总部聚集武汉的序幕。全国最大水电施工企业“葛洲坝”总部迁汉;中铁十一局、潜江制药以及世界级的餐饮巨头肯德基、麦当劳等,也纷纷欲将总部或华中区域总部设在武汉……据武汉市经协委的消息称,在武汉设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办事机构的千万元以上的大企业就有65家。

  2005年5月26日,一场新的变革同样来自东风,已到知天命之年的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苗圩,迎来了人生的新挑战,从执掌东风到主政武汉——拥有800万人口的中部重镇,担任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

  在出席任命的会议上,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首先表达了对武汉的厚望:武汉的发展对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至关重要,就经济发展而言,武汉要大力发展钢铁、汽车、石油化工、高新技术等有竞争力的产业,努力实现“改革要走在全国前列、发展要走在中西部城市前列、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赶超沿海某些城市”的目标。

  “苗圩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宏观驾驭能力,适合担任武汉市委书记。”对这次人士调整,俞正声显得很有信心。

  “苗圩是一个实干家,说话很实在。”一位当地政府官员如是评价新任书记。

  而东风员工的对他的评价则是“激进、果敢!”

  1997年上任伊始,东风年亏损近5亿元,而他开场便立下军令状:“不能在2000年以前扭亏,就立即辞职。”

  这让他的同事们很是为他捏了一把汗,庆幸的是,人们担心的一幕并没有发生。1999年东风开始扭亏,实现净利0.16亿元,到2003年,销售收入达到775亿元,利润达到60亿元人民币,东风实现了既定目标。

  苗圩的魄力和此后展现出来的能力,为他赢得了各方的赞誉。一位分析人士认为,正是苗圩在东风创造的业绩,使高层相信,苗圩妥善改造大型国企并解决相应配套问题能力,在复兴武汉的背景下,应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武汉,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市市长李宪生曾担任十堰市委书记,与东风公司的苗圩在十堰长期配合。如今又成了主政武汉的新搭档,无论是巧合还是刻意的安排,对武汉来说,都意味着:武汉要大踏步前进了。

  一体化萌动

  武汉的加速发展,意味着在湖北省内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正式实施。

  湖北省委政研室的肖玉明曾撰文指出,湖北省内各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在这种条件下若实行均衡发展,是非常不效率的,而最终结果将只能是一起继续落后。如果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方式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则不仅所投入资源的配置可趋于帕累托最优,而且同等投入对周边地区所产生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可能最大,因而也有利于实现湖北的跨越式发展。

  在非均衡战略的背景下,湖北是倾全省之力推动武汉的发展。那么迈入复兴轨道的武汉,又该如何在发展的同时,辐射和带动周边8个城市,从而拉动湖北经济发展?周边城市该如何应对这种辐射,如何应对武汉在辐射的同时,对自身资源的吸纳?

  武汉的商业最先做出了尝试。作为武汉最大的零售商业集团,中百集团第一个迈出了扩张的步伐,他们选择了武汉城市圈内的仙桃市。

  对仙桃市来说,有人来投资,自然是应该受欢迎的事情,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为当地人带来就业岗位。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分店刚刚动工的时候,中百集团收到了一封恐吓信。

  “你开店以后,也要采取一些过激的行动。” 武汉中百集团公司总经理张锦松,对信的内容记忆犹新,他坦言,“当时还是比较担心的。”

  与此同时,仙桃市政府也收到了一封信,信中指责市政府引入武汉中百集团,等同于引狼入室。仙桃市政府对这件事情十分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正处于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当口;另一方面,更出于一种现实的考虑,因为该市的很多下岗职工分流后,大部分安排在了商业企业里,但这些企业单个的块头又太小,在中百这种大块头的冲击下,能否支撑得住还很难说。一旦这些商业企业破产,带来的再就业问题,会更麻烦。

  是承接武汉的辐射,还是关起门来看住自己的地盘,这成了一个艰难的选择。就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发动了一场大讨论。在仙桃,这一讨论,持续了3个月之久。

  讨论的结果是决定引“狼”入室。仙桃市委书记李清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一定要引入竞争,如果说引狼入室 ,这个“狼”进来了以后,我们逆风起跳,与狼共舞,反而能够给商家的发展,给我们城市的发展带来机遇,带来活力。

  仙桃市委、市政府一方面给当地商业企业做思想工作,一方面向中百集团做出承诺,如果出了问题以后,负责赔偿有关的损失,然后再全力地来侦破这个事情。

  中百进来后,不但没有挤垮当地的商业,反而把当地的商业蛋糕越做越大,以前要到武汉买东西,现在当地就能买到,资金、物流留在了当地。更重要的是,仙桃商业的发展,又吸引了周边,把周边的购买力,也吸引进来了。

  继中百集团之后,武商、中商、武汉工贸等企业先后在省内外鄂州、孝感、黄冈、仙桃、黄石、咸宁、天门、襄樊、十堰等25个城市开设购物中心和连锁综合超市29个,营业面积达24.5万平方米。

  尝到甜头的仙桃,开放的视野早已超越了武汉的小圈子。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双汇冷鲜产品进入湖北时,在许多地方遭遇阻击,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仙桃。仙桃市委、市政府主动协调各方面关系,并要求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为双汇冷鲜肉进入开辟了“绿色通道”;为了商谈合作事宜,高规格邀请双汇董事长万隆到仙桃考察。在考察的当天,仙桃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到到高速公路路口迎接。

  任何合作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妥协的过程,对武汉经济圈的一体化来说也不例外。东风总部虽说最终从十堰搬到了武汉,但武汉必须把东风增加的地方税收通过湖北省的财政转移支付给十堰;本属于武汉独享的“武汉经贸洽谈会”,如今成了大家共同的盛宴,变成了“武汉经济圈”的招商引资大平台。

  武汉市先后与其他8市签订了《流通协作协议》、《人才开发资源开发合作交流协议书》、《武汉城市旅游圈8+1区域合作意向书》等多个文件,鼓励武汉产业加快向周边城市的梯级转移。在2004年,武汉市决定,在2007年前,向周边转移总投资达552亿元的107个骨干项目。

  当然,对武汉经济圈来说,更大范围的一体化,才刚刚开始。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在2008年前将修建7条高速出口路与周边城市对接。水运交通网的建设也已提上了日程,包括长江旅游航线和开辟高速客运航线;改善汉水下游水环境和航运能力;加大运输船舶的更新改造力度,大力发展江海直达运输,重塑长江“黄金水道”。

  武汉经济圈的一体化,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实现利益最大化。亚洲最大的油用钻头、矿用钻头制造企业江钻股份,把总部从潜江搬到武汉,不仅使企业发展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更将科研和营销人才顺利地留在了公司。如今,已经开展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而以往,由于总部偏居潜江,本科生、硕士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武钢集团也开始在鄂州投资12亿元,用于建设亚洲最大的球团矿生产供应基地,不仅降低了经营成本,也为企业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第四极梦想

  在中国能称上大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大上海,另一个是大武汉。武汉也确实大,8494平方公里的土地、830万人口,按武汉人的说法,这绝对是超特大城市的标准。

  武汉人似乎并不满足,武汉人对大的企盼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范畴,超越了“湖北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旧有定位。在长江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城市圈崛起之后,武汉一直梦想自己能成为中国的第四极,成为与三大经济圈遥相呼应的中心。

  正如中科院院士叶大年所说:“武汉不仅是湖北的武汉,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武汉。”他把武汉比喻成中国的“腰部”,中华民族的振兴,就犹如一个人要挺直“腰杆”,没有大武汉的重新崛起,中国的腰杆就挺不直。这可谓是对“湖广熟,天下足”在21世纪的新注释。

  更让武汉人心动的是来自太平洋彼岸一位叫麦金利?康韦的未来学家的观点,他于1999年在美国《未来学家》杂志发表了题为《未来的超级城市》的文章,预言中国的上海、武汉,在未来20~30年间,将进入21世纪全球十大超级城市之列。他判断的依据是武汉的淡水资源丰富、腹地市场广阔、科教实力雄厚。

  我们现在还不能判定麦金利?康韦的预言能否实现,也无从得知麦金利?康韦在做出这番预言和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的联系。

  但对武汉来说,这些都已不再重要,武汉人现在更为脚踏实地,正如一位政协委员所说“武汉的发展要一步步走,问题要一个个解决。”这几乎已经成了武汉上下一致的共识,就连刚刚上任10天的新任市委书记苗圩,在视察政协时,也不断强调这一观点。

  武汉城市圈的规划提出了“三步走”的目标。在近期规划中,其近期规划将重点建设以武汉为核心的“1+8”武汉经济圈;在中期阶段,武汉经济圈将逐步突破省界,向邻省的中等城市推进,如江西的九江市、湖南的岳阳市和河南的信阳市,建设以武汉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经济圈。在远期阶段,武汉经济圈将向中部其他大中城市拓展,建设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最大、最强、最富活力的城市经济圈。

  对武汉成为第四极的路径选择,郭庆汉认为,武汉首先要搞好自己的建设,规划好长江产业带,像湖南的长沙,过去是与武汉联系比较多的,现在却都向广东靠拢了,如果国家加强沿江产业带的规划,加上与湖北的地缘关系,湖南肯定会回来的。

  武汉能否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角”,与长三角、珠三角组成中国经济“金三角”。从而成长为中国的“第四极”,承载了太多期待的目光。

  【记者手记】

  500年和一条街

  □刘金松

  汉正街、武汉,在外地人印象里,这之间可以画等号。

  走在汉正街上,必须格外小心,冷不丁那跑得飞快的拉货车就会把你撞个趔趄,还没等到你生气,拉着一包包的货,就已经跑远了。在你迟疑的刹那,说不定又会被撞第二下、第三下……看着那些游刃有余的当地人,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机灵。

  汉正街总是这么繁忙,各地的商户包括外省的,每天这里都是熙来攘往。

  汉正街的乱是出了名的,与那些城乡接合部的批发市场并没两样:嘈杂、喧闹,低档的物品充斥市场,即使在今天也概莫能外。一位当地朋友说,他从来不到这里买东西,看过之后,我对他的话坚信不移。

  500年的历史,用心去体会,却总有一种酸酸的失落感。

  一条街孕育了一个城市,孕育了这个城市的“汉商文化”和商业智慧。

  但其先天性的缺陷,又制约了这条街的发展,500年的轮回,它依然没有脱胎换骨,以至于被晚辈后生们不断地超越,不断地替代……

  在汉正街一老经营户看来,汉正街在消失,经营户从5年前的1.32万户,到现在仅剩6800余户。

  有人说,城市发展到后来,会再回到起点,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

  500年后的今天,汉正街复兴被高调重视,投资50亿元的“汉正街第一大道”踏上了变革之路。再创500年的辉煌,成了这个城市复兴的缩影。

  这次回到起点的,是一个“大武汉”,囊括了周边8个城市的武汉城市圈。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