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非煤崛起 太原都市圈扩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 09:53 经济视点报

  经济视点报记者 王海圣 发自太原

  山西属于承担国家垂直分工任务的高度专业化生产区域,而在市场化推进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应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太原摒弃老路,开始打造大太原都市圈,想有效提升太原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力,使山西产业和人口空间集聚,推动产业链、产业群尽快形成,并进一步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方向选对了,但建设太原都市圈,任重而道远。

  “广平曰原。太原,原之大者!”古籍《夏书》如是解释。

  如古籍所说,2005年起,山西省会太原开始“谋大”——打造太原都市圈。

  5月28日,《太原都市圈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新鲜出炉,规划方案显示,将要打造的太原都市圈面积3.1万平方公里,圈内人口965.8万人!

  而山西省的总面积不过15.6万平方公里。

  “打造太原都市圈,实现崛起,是山西今后的主要方向。”山西省政府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劲民对《经济视点报》记者如是说。

  仅仅靠煤实现崛起,太难。

  “非煤崛起”,打造太原都市圈,成为山西今后经济发展主线。

  太原都市圈应势而生

  山西是躺在煤堆上的资源大省,坐拥资源之重,何以要打造太原都市圈?

  资料显示,山西探明的煤炭储量是2000多亿吨,全省119个县中94个地下有煤,91个有煤矿,多年来年产原煤3.5亿吨,占全国的1/4以上,外调量2.3亿吨。有了煤,接下来就是发电,山西发电装机容量号称1300万千瓦,输出电量占全国的20%。

  “锅炉房”的说法即出于此。

  “京津塘”每亮着的三盏灯里,就有一盏是山西点亮的。李劲民说:“但仅仅靠煤,山西已经滑到了全国的谷底。”

  一项调查曾经深深刺痛了山西人的神经: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0年上半年山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倒数第一。至今,山西仍在谷底徘徊。

  困扰山西经济发展的症结是什么?

  山西的经济学家称,山西属于承担国家垂直分工任务的高度专业化生产区域,而在市场化推进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应症状。

  先来梳理一下山西20多年来的发展之路。

  1980年,山西被确定为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自此,国家投资挖煤,山西投资挖路,几乎成了一条没有分岔的直线,从未走出过“挖煤、修路、再挖煤”的循环。

  在这样的环境下,山西别的产业被断送了成长的机会。

  从产业结构来看,山西的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占53.5%,而在工业产值中,重工业占83%以上,轻工业不到17%。在重工业中,劳动密集型的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又占了75%。

  其实,山西也有过轻工梦,20世纪80年代初,山西就生产出了春笋牌电视机,海棠牌洗衣机曾经一度红遍中国,中国第一颗上天卫星“东方红号”的芯片也是山西生产的。

  山西是典型的投资主导型经济结构,每年大约有60亿元投到能源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累计对重工业投资达670多亿元,但是对轻工业的投资只有22多亿元。

  缺乏资金和企业家的双重支撑,山西的轻工梦注定只能昙花一现。

  而这样的运作不仅固化了“挖煤、修路、再挖煤”的刚性,还压缩了企业产业成长的空间。其直接后果是,一条腿特别长,一条腿特别短,走不稳、走不快。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山西省会太原发展乏力。据介绍,太原产业布局属“工业围城”:主城区为第三产业,边缘区为专业化工的传统产业,外围为新兴工业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生态、环境形式不容乐观。

  太原渴望翻身。有数字表明,2002~2004年,太原就累计取缔了各类中小企业和落后生产设施1428个。2004年到2005年4月,太原又推平了土焦坑2715个,清理已投产和在建项目57个,关闭小机焦12个,压缩生产规模123万吨。

  不仅是太原一地,撇开煤炭,山西谋求“调产”。

  1999年12月,中共山西省委七届九次全会首次将“调产”列为全省经济工作重点。

  山西把“调产”的突破口定位为培育十大潜力产品,如不锈钢、电解铝、精细化工等,目标是集中搞30~50家企业,5年后,每家企业搞到30亿元。2000年1月,山西省就“调产”作出了“一年起步,两年入轨,三年初见成效”的部署。2001年,山西省选择出150个潜力产品项目,拿出了10亿元进行投入和贴息,2001年5月,山西省又出台了“1311”规划,即集中抓好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战略性工业潜力产品,10个旅游区、景点,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接着出台了5个文件共“50条”,为“1131”规划配套。

  但事态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因为只是做大、做强了一些企业而已。决策者已经发现,靠单个企业或者单个产业,绝对拉动不了一个区域的整体向前。

  路,还得重新开拓。

  “打造大太原都市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毕竟,老路已走不通了。”太原市发改委总经济师史铁生对《经济视点报》记者说。

  从山西省委、省政府到太原市委、市政府,决策者们一致看好太原都市圈战略。

  山西共有11个省辖市和14个县级城市,除太原拥有百万人口外,其他城市均规模偏小,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弱,而且大多数城市是由资源开采型的工矿区发展而成的,城市职能雷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且城市之间盲目竞争,资源浪费。

  而构建太原都市圈,可以有效提升太原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力,推动山西产业和人口空间集聚,推动产业链、产业群尽快形成,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

  太原都市圈的“前尘往事”

  太原都市圈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据称,当时就已初步形成了以太原为中心的城市群,包括了太原、榆次、太谷、祁县、交城、文水、汾阳等城市。

  但这些城市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经济联系,内部市场分割严重,只是一种孤立的空间聚集,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时间走到2002年,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首次提出了“以太原为中心,建设一个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和城市群”的构想。

  “当时提的是太原—晋中经济一体化,其实和现在提的太原都市圈性质一样,也是以太原为核心,差别是涉及范围小。”李劲民说。

  据介绍,当时,山西省里的意思是太原与晋中地理相连、经济上有自然联系,在经济发展的若干方面存在着互补性和一致性,可在技术、信息、资金、资源、人才以及外贸出口等方面广泛开展联合与协作,把城市和小城镇群体间的经济活动连成一体。

  太原、晋中两市同处山西中部,石太、同蒲铁路交会,太旧、大运高速公路穿越两市腹地,工业门类齐全,拥有一批大型企业和主要产品,且晋中市的主城区(榆次区)属于中等城市,晋中市所辖区内还有一批小城市、小城镇。

  决策者认为,太原、晋中开展合作,将大大增强太原特大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有利于在山西中部尽快形成若干中心城市、卫星城市、错落有致的城市群和经济带。

  2002年6月13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太原与晋中区域合作正式启动。

  当天,双方首批签订协议书两份,另外签订了8份合作意向书,如“太原、晋中公共客运合作意向书”、“太原、晋中开通旅游专线意向书”,“太原、晋中工业经济互助合作意向书”、“太原、晋中商贸合作意向书”,以及由太原高新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方签订的“太原、晋中两市三区合作意向书”等,涉及了农业、旅游、教育、交通、技术开发等多个领域。

  2002年8月26日,根据协议,太原、晋中两市分别在太原和平遥举行了“太原—晋中旅游专线开通典礼仪式”,互通了旅游专线车。

  2002年12月3日,太原、晋中两地互通了共30台交通车,太原15台、晋中15台,双方全天往返合计150趟。

  签订协议之后,太原、晋中两市接触频繁。经太原市工业和商贸流通业主管部门牵头,太原的华宇、美特好集团拟定在晋中市榆次区设点建超市,促进两市商品交流,为此,热情的太原市物价局还帮助晋中市物价局研究筹备并举办了价格听证会。

  而当太原就50平方公里高新区进行规划时,首先就想到了与晋中的经济开发区连片开发,主动开展了建立榆次园区的研究规划。

  前期合作相当愉快。因此,在当时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有领导讲话说:“两市合作的领域不应是局部的,而应是全面的。”并且,有关人员还就两市今后如何开展合作、在哪些方面开展合作做了设想。

  但是,一个意外突然发生了。

  2003年,晋中市有人悄悄跑到太原,以优惠的土地政策为诱惑,将太原一个很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大企业拉跑了!

  太原方面知道后赶紧“追要”,但木已成舟,追不回了。

  “太原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一位专家介绍当时的情景时说。

  “很严重”的后果是——在此之后,两市合作的无限可能戛然而止。

  李劲民证实了这种说法。“还能怎么合作下去呢!”他说着就笑了。

  史铁生全程参与了“太原、晋中经济一体化”建设,他说:“也就开通了公交车、旅游车和开展了一些农业项目,后来就没有什么合作了。”

  或许正是这一原因,“太原—晋中经济一体化”已经喊了很长时间,现在竟然连接两地的公路上还一直生存着一个“许西收费站”,屡被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建议取消,但其却依然顽强生存。

  另外,尽管两市互通的公交车还一直互通着,但截至目前还要缴纳“公路养路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运站场建设附加费”等三费。

  “太原—晋中经济一体化”名存实亡。

  太原都市圈的扩张图谱

  “打造太原都市圈是山西最好的选择,但只是定位成和晋中市合作却错了,太原完全有实力做得更大,也应该做得更大。”山西财经大学教授崔满红说。

  预言成真。

  2005年5月28日,《太原都市圈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新鲜出炉。

  该规划将太原都市圈的功能定位确定为“中国北部地区东西联结带上重要的节点型都市圈,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与技术创新基地,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和组织中枢,具有晋阳文化特色和强大辐射作用的综合型、生态型、现代化都市圈”。

  同时,太原市还配套公布了《太原市城市性质研究》、《太原市城市规模预测》、《太原市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太原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太原市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

  说起太原市都市圈的思路形成,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山西省委员会主委张正明。

  2005年山西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张正明提交了一份构建太原都市圈的提案。

  提案建议,山西应该构建一个以太原市为龙头、山西“大”字形高速路为轴线、太原盆地为腹地的经济区域,实现太原市、晋中市行政区划合并,建立太原周边高速公路“1小时都市圈”。明确以太原和榆次为核心区,以古交、清徐、阳曲、太谷等为紧密区,以阳泉、忻州、汾阳、文水、交城、祁县、平遥、介休、寿阳等市县为松散区的区域格局,实现太原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形成优化布局的产业集群。

  按照这一方案,实行新的区划后,太原区域面积可由现在的6988.35平方公里增加到16451平方公里,人口由330万增加到600万以上,每年GDP由63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以上。

  《经济视点报》记者了解到,新的太原都市圈规划研究方案便是根据该提案形成的。

  太原都市圈确定的范围比张正明建议的要大很多:包括了太原市市域全部,阳泉市域全部,晋中市的榆次区、寿阳县、太谷县、平遥县、祁县、介休市,忻州市的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县、静乐县,吕梁市的交城县、文水县、孝义市和汾阳市,面积3.1万平方公里,圈内人口965.8万人。

  太原都市圈的总体结构为“一个核心、两个圈层、指状发展轴”的空间形态。

  核心由太原市区和晋中市的榆次区构成,其范围包括太原市六区和榆次区,总面积2860平方公里。发展以现代化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聚集商业、物流业、办公职能。

  两个圈层分别是内圈层(紧密圈层)与外圈层(松散圈层)。

  内圈层(紧密圈层)范围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50公里地域内的城市、城镇和区域,主要包括太原市行政辖区内的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晋中市的太谷、祁县的西部和北部以及吕梁交城县东部的局部地域。将发展成为工业生产区、都市农业区和都市功能外延区。

  外圈层(松散圈层)范围包括阳泉市、忻州市两个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原平、汾阳、介休、孝义4个县级市和若干县城。规划外圈层除了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煤、焦、电等产业外,还将作为都市圈核心区和内圈层现有的煤焦产业的疏散地,承担都市圈“全国能源基地”的生产和运输职能。

  指状发展轴的意思是以太原市中心区为出发点,在都市圈内共规划建设5条以高速公路为城镇发展轴的交通走廊,成为由内向外辐射和由外向内集聚的发展通道。

  太原都市圈就圈内产业布局作了详细规划。核心区以第三产业和都市型工业为主。内圈层(紧密圈层)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地方特色加工业与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发展为主。外圈层(松散圈层)以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太原都市圈的发展目标是,强化核心城市太原市的主导地位,加快都市圈内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整体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完善都市圈和城镇体系结构,将太原都市圈建成国内经济社会发达的区域之一。

  5年后,城市化水平达60%,2020年达75%左右。

  《经济视点报》记者了解到,太原市规划了详细的都市圈交通网络,仅将建的高速公路就有两条,一条经武宿立交、榆次、太谷、祁县、大运高速的外围高速环线和二级以上快速路8条。

  届时,太原都市圈的GDP将达到945亿元。

  太原应做自己的“老大”

  约访山西财经大学教授崔满红博士,记者用了一天时间。山西财经大学宣传部李部长在推荐崔教授时称:“说山西崛起,谈‘大太原’,他最有资格,因为他一直在研究这个。”

  崔满红很忙,最重要的是——他不想说山西崛起的事。因为,“山西经常光说不干”。

  2003年9月,北起古城大同,南至黄河三角洲新兴城市运城的“大运高速”建成通车。山西提出打造“大运经济带”,按省经贸委规划,全省沿“大运高速”将建设50个工业园区。省建设厅的规划是,到2010年,沿线新增县级城市10个,建制镇46个,城镇化水平达到54%。

  事实呢?崔满红的点评是:因为只是喊,没有政策、没有规划、没有战略布置,说到底,没有办法,“‘大运经济带’全线贯通近两年了,经济建设几乎还是空白。”

  不过,崔满红还是接受了《经济视点报》记者的专访,原因是,“想说说‘太原都市圈’格局中的太原的定位问题,太原应该做好自己的‘老大’”。

  “打造太原城市圈是山西最好的选择,太原的定位很重要。”崔满红说。

  在崔满红看来,太原在三个方面有着最现成、最成熟的优势,分别是煤炭机械、工业机械和轻纺机械,尤其在煤炭机械方面。因此,太原应该成为全国的工业装备基地,实现产业替代,打造“太原制造”。

  在机械制造方面,太原已经迟钝很多年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西省的机械行业在全国的排名已经是第六、七位,山西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然而直到现在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是山西发展的瓶颈。

  “如果新一轮起跑中,太原再次丢掉自己的最大优势而发展劣势,那么后果是非常可怕的。而发挥优势很简单,稍微一整合就行了。”崔满红说。

  崔满红认为,鉴于过去“太原—晋中经济一体化”、“大运经济带”运作得不甚理想,当局必须硬起手腕,例如,赶紧撤销“许西收费站”、撤销晋中市、打破各个区域之间的行政分割等。

  另外,崔满红着重说了“大运高速”,说这是太原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的“营养血管”,因为太原正处在“大运高速”的中间节点上,南下北上,非常方便。因此,必须尽快“制定出相关的发展规划,发展太原都市群不提‘大运高速’绝对错误”。

  山西省社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严肃指出,打造太原都市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建立相应的机构,省委、省政府授予一定的权力,进行土地、税收、管理的统一协调。

  事实上,瓶颈已经成为了山西经济建设中的一种常态。

  行政分割,相互封闭,缺乏以市场为纽带的区域经济合作,甚至人为切断正常的分工合作关系,从而造成资源利用的低效和严重浪费,

  “山西确定的发展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前景非常好。但是,建设太原都市圈,任重而道远,必须加劲!”崔满红说。

  【记者手记】

  太原:新法扩张

  □王海圣

  太原在扩张,极有拿捏全省之势。

  揣摩太原规划的未来高速公路线,记者生出一种奇异的感觉,以太原为圆心,五条高速路向外长距离延伸,宛若张开的一个巨大手掌!

  居中四顾,凡近者、有优势者尽收“囊中”,版图达3.1万平方公里,太原雄心勃勃。

  太原的宏图大志是山西谋求崛起的强烈信号。

  山西已苦恼多年。成亦煤、败亦煤,被定位为国家重化工基地后,“锅炉房”山西在21世纪滑到了全国的“谷底”。

  而历史上,并不很远的明清时期,山西商人曾垄断着中国的北方贸易,他们甚至经营着蒙古国库伦(今称乌兰巴托)、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各地的市场。

  非煤崛起,重振晋商雄风,山西把重任交付太原。

  太原有着自己的标尺,确定追赶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

  太原被寄予了深厚期望。

  那么,煤呢?

  太原已经在规划中就自己的核心区、内圈层和外圈层做了详细描述,严格到——即便外运的煤、焦车辆,也要全部绕开太原都市圈范围。

  有学者说,太原在机械制造方面有着其他地方无法企及的优势,加以整合,不久之后就是全国的机械装备工业基地。

  理论上,少挖煤的太原都市圈,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

  一个动向正在明朗,太原方面正积极和德国鲁尔方面接触。鲁尔是什么?和太原一样,曾经的煤炭资源大区。如今已很少挖煤的鲁尔风光秀丽、居民富庶。

  真的要非煤崛起?太原可能实现他的宏伟构想?

  时间会给出答案的。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