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行业专题--供水业 > 正文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污染严重 一江清水能否到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 14:11 新华网

  记者 武勇 毛海峰

  记者近日到陕南采访时发现,由于长时间遭受工业污染以及生活废水、垃圾污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汉江上游地区污染严重,随着陕南一些地区黄姜加工业的兴起,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基本上直排汉江,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南水北调水质。面对2010年通水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能否保证一江清水到北京成为陕西乃至全国人民共
同关心的话题……

  黄姜加工企业大量排污加剧汉江污染

  “河道内白色泡沫成堆,河水开始变黑、发臭,空气中还弥漫着刺鼻的臭味”这是记者在汉江流域的上游地区陕西省汉中市采访时看到的镜头。

  经调查,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汉江流域有数百家皂素生产企业大多数未达标排放污水,造成地下和地表水体严重污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呼世斌教授说,皂素是具有很高生理活性的甾体类化合物,以其为原料,经适当的修饰和构造可合成数百种药物并广泛应用于抗炎、避孕、调节体内激素紊乱,治疗心血管疾病,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等。而黄姜是最理想的提取甾体激素的药源植物,以黄姜为原料加工的皂素,可生产400多种甾体激素类药物,经济价值颇高。

  我国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小范围试种黄姜,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目前,全国人工栽培面积已发展到120万亩以上,由于其经济效益高于农作物,农民视之为致富之路,许多地方的种植加工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全国皂素生产企业超过了200家,主要集中在汉江流域的陕西省和湖北省。然而,因为缺乏有效处理皂素废水的技术,经过水解和洗涤排出的废液含有大量的无机酸和有机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目前,这些皂素加工企业的废水基本上未经治理就直接排放,如果每家按年排放3万吨计算,则总排放量就达600多万吨,污染程度仅次于造纸企业。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当前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将于2010年通水,届时长江之水可调入北京。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汉江,就是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石钟沟,丹江口以上流域长918公里,跨越陕西汉中、商洛、安康和湖北的十堰等城市,集水面积10万平方公里。根据规划,丹江口水利枢纽蓄水运行后,控制汉江流域面积的60%和水量的76%。

  记者调查发现,陕西省常年种植黄姜面积就有60万亩左右,占全国的50%,有80余家皂素生产企业,加工量占全国的50%,其中汉江流域的上游地区汉中市就有38家皂素生产企业,每年排放污水大约100多万吨,目前只有11家通过了废水治理达标验收,10家正在进行试运行,还有10多家企业根本没有污染处理设施,由于许多企业废水直接排入汉江,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污染十分严重。

  因为污染问题,当地一些村民还与生产厂家发生过冲突,在城固县三何乡龙王庙村,许多村民发现从井里打出的水放入茶叶后很快呈酱紫色。村民认为是附近一家黄姜加工厂对水质造成的影响,便将黄姜加工厂砸了,目前,这家黄姜加工厂也停产了。

  首都"救命水"与致富"法宝"孰轻孰重

  2010年长江之水要调入首都北京,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水质是一江清水的保证,可是被当地群众视为致富“法宝”的黄姜种植加工业,又不得不将化肥以及农药残留以及污水排入汉江。

  据记者调查,目前,黄姜种植、加工产业链群的形成,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许多农民靠种植出售黄姜收入买上了农用车、盖上了新房,添置了家用电器。但是由于肥料、饲料使用和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原因而造成了一定的农业污染,加上产业化程度较低。目前,陕西黄姜加工企业大大小小近百家,但大多集中于初加工层次,而且这些加工厂小而分散,采用传统的皂素生产工艺对所排放的废弃物不能有效地加以治理,在黄姜初加工聚集区废水造成的污染问题已不容等闲视之。

  呼世斌教授说,为了保证汉江流域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不会枯竭,还不能将废水治理没有达到一级排放标准的企业全部关闭,最好能积极探索出黄姜清洁生产的好方法。

  据记者了解,如今汉江流域的许多专家经过实验,已经初步解决了黄姜加工企业废水排放造成污染的问题。中国地质大学郭湘芬教授等人组成的课题组,用物理办法直接分离提取皂素、淀粉、纤维,使黄姜加工从单一皂素增加到3至5种产品。在回收黄姜50%纤维和40%淀粉后,再从最后剩余成分中提取皂素,可减少用酸85%,污水量减少9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与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化工厂合作,共同实施生物、化学联用技术处理皂素废水项目,通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降解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

  陕西省环保局副局长李孝廉说,陕南黄姜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早就引起了环保部门的重视,陕西省环保部门联合当地政府从2002年起共关闭了28家黄姜加工企业,同时对污水治理进行了科学研究,主要安排了两个项目。先由陕西省环保局申请132万元资金,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呼世斌教授进行黄姜加工业污水治理研究,现在该研究在实验室阶段已初步成功,但还达不到工业运行的程度。

  记者在安康市旬阳县一黄姜加工厂进行采访时发现,这家由陕西省拨付环保专项资金60万元对黄姜加工进行综合利用的企业,虽然减少了污水排放,但是目前试验还没有完全成功,其废水依旧不能达标,而且全部沿排污口流入了汉江。

  呼世斌教授呼吁,国家应加大对黄姜清洁生产的科研攻关力度,进一步开发应用先进的黄姜加工皂素工艺,并在黄姜产品的深加工上下大功夫,逐渐延伸产业链,将皂素加工成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等药品,努力把黄姜产业做强做大,创造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翻番、废水达标排放的良性循环。

  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迫在眉睫

  李孝廉说,解决黄姜加工业污染问题势在必行,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迫在眉睫。现在陕西省省委书记李建国和省长陈德铭等省领导都高度重视黄姜加工业污染的问题。5月23日,陕西省环保局、陕西省发改委、陕南部分黄姜加工企业负责人和一些业内专家在陕西省临潼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陕南黄姜加工业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污染问题。

  据记者了解,现在陕西着手解决黄姜加工业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污染问题还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污水治理技术不成熟。陕西近年来虽然投入了近200万元搞了两个项目的技术攻关,但都还没能够达到工业运行的程度,黄姜加工业清洁生产工艺的科研攻关还要继续进行。二是全国黄姜加工业还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污水排放标准,现在陕南三个地市都是各自制定排放标准,有的低,有的高,制定什么样的污水排放标准对黄姜加工企业的生存有很大关系。

  目前,全国的黄姜加工业正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不少企业为了生存要求放宽污水排放标准,不然污水排放标准越严格,企业治污的工艺要求就越高,企业生产成本也会越高,这同时还影响着陕南大量的为加工企业种植黄姜的农民利益。

  李孝廉认为,陕南黄姜加工业污染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事,关键是要处理好陕南农民的脱贫致富和汉丹江水源保护的矛盾。国家南水北调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陕南水源地的保护投入,国家发改委或陕西省发改委应尽快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确定黄姜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和生产规模,由技术监督部门牵头制定出黄姜加工业污水排放的行业标准。同时,环保部门尽快进行污染治理,陕南三个地市政府要加大执法力度,配合环保部门严格执法。争取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证一江清水到北京。(完)(来源:新华网宁夏、陕西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