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陈云同志的经济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9日 11:21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卓元

  经济要在稳定中增长——

  综合平衡论的根本出发点

  如何处理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历来是中外各国发展经济中碰到的最根本的问题。曾经有不少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赶超经济发达国家,急于求成,实行增长优先战略,要稳定服从于增长,大量举借外债,或者实施通货膨胀的政策,结果一般都是在经济短时间内上去后不久,就出现物价飞涨,抢购商品和外汇,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生活出现动荡等现象。由于经济不稳定,出现曲折,增长也难以为继,总的看经济发展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1950年代我国“大跃进”就属于这种情况。

  根据我国的经验,不仅经济发展要稳中求进,经济改革也要稳中求进。经济不稳定,物价、市场波动很厉害,不仅市场—价格改革难以有效推进,其他改革也很难顺利推进,甚至会因强化行政干预而使改革倒退。而社会稳定,首先是或主要是经济稳定。

  建国后不久陈云即非常明确地强调经济要在稳定中求发展。1957年初,陈云就提出:“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六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改革开放后不久,1979年,他又说:“目前人民向往四个现代化,要……在不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应该探索在这种条件下的发展速度。”还说:“说到底,还是要有计划比例地稳步前进,这样做,才是最快的速度。否则,造成种种紧张和失控,难免出现反复,结果反而会慢,‘欲速则不达’。”

  陈云不但认为经济发展要稳中求进,而且认为经济改革也要稳中求进。他在1980年说,“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即他多次阐述的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平衡的思想,是实现经济稳定的根本保证。不难理解,如果我们的财政收支、信贷收支、物资供求和外汇收支平衡了,市场和物价自然就稳定了,金融也稳定了,老百姓自然就能安居乐业,经济就能顺利发展。同时,经济稳定了,也能为改革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

  总量平衡和主要结构平衡——

  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

  陈云的综合平衡概念,首先和主要指的是总量平衡。物资平衡中各种产品的供求平衡,属结构平衡。但是因为这里讲的是与总量平衡相联系的物资平衡,因此就不是一般产品的供求平衡,而是主要产品的供求平衡,也就是主要结构平衡了。中外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总量和主要结构的平衡,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一旦总量和主要结构失衡,特别是总量失衡,经济发展必然受阻。所以,各个国家对经济进行的宏观调控,每个国家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着眼于维护经济的总量平衡,或者像陈云说的综合平衡,以便为经济的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环境。

  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实质就是按比例。陈云说:“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按比例是客观规律,不按比例就一定搞不好。”“搞经济不讲综合平衡,就寸步难移。”他还进一步指出:“按短线搞综合平衡,才有真正的综合平衡。所谓按短线平衡,就是当年能够生产的东西,加上动用必要的库存,再加上切实可靠的进口,使供求相适应。”

  按比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常识。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过好几次严重比例失调。其中有几次都是在陈云主持或参与下重新调整过来的。一次次的经验教训,使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也就是按比例发展的思想,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人心。

  在陈云看来,按比例最重的比例有: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财政收支比例关系;信贷收支比例关系;主要物资特别是粮食的供求比例关系;外汇收支比例关系;人民的购买力必须同能够供应的消费物资相适应;煤、电、运输等先行部门同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关系;民用工业和军用工业的关系,等等。

  中国经济发展包括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只要做到综合平衡,也就是做到按比例发展,经济就能在稳定中顺利发展,即使是高速度发展,也能保持市场和物价稳定,皆大欢喜。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曾经断言,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由于存在“投资饥饿”和“消费饥饿”症,必然使社会主义经济是短缺经济,市场供应紧张,排除抢购商品等。他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这不是铁的规律。中国1950-1955年和1963-1965年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即使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只要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头,比如按照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做到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平衡和他们之间的综合平衡,即使是像陈云说的紧张的平衡,社会主义经济就不会注定是短缺经济,而能在一段时间内做到平衡协调发展,而且是在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下较快速度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也较快。正如陈云说的:“只要财政收支和信贷是平衡的,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之间,就全部来说也会是平衡的。1950年到1955年财政收支平衡和物资供需平衡的状况,从正面证明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步克服了传统体制的弊端,初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上我们的宏观政策总的说比较正确,注意综合平衡,使得经济如虎添翼,更加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更快。所以,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社会主义经济注定是短缺经济的教条。

  把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率

  约束在一定范围内

  一个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稳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承担的社会公共职能有扩大的趋势,财政支出也跟着增加,而且常常增加得更快,许多国家包括经济发达国家都出现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情况,形成赤字。根据最近几十年中外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国家的财政赤字不能太大,并且逐渐形成某些共识。比如,一个国家当年财政赤字的公认控制线为不超过年GDP的3%,财政赤字的余额不能超过年财政收入的60%等。这些都表明财政收支状况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因此,财政赤字有益论是有问题的,要求一概的既无外债又无内债也是很难做到的,有时还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重要的是要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超过国际公认的控制线。

  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首先是特别重视财政收支的平衡,尽量不要有赤字,不把经济发展过分寄托在赤字上,赤字不能搞大了。同时,陈云也不是一概地要求既无内债又无外债。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他既赞成利用外资,也赞成借一部分外债。比如他在1980年就说过:“现在有些带援助性质的外债,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低利自由外汇贷款,将来使用起来可能对我们有利。但使用时也是有条件的,数量也不会很大……要十分谨慎地使用,只能用在最关键性的项目上。” 1988年,他还说,“外债可以借,但要尽量少借。借外债,要用得好,还得起。”我们党在财政赤字问题上一直是头脑清醒的,是符合陈云的思想和主张的。1998年以来,针对我国出现通货紧缩现象,中央及时提出实施积极的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以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从1998年-2003年,总共发行了9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这部分投资带动每年经济增长就达1.5-2个百分点。但是即使这样,我国的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仍然在3%以内,没有越过国际公认的控制线。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走出通货紧缩状态,2004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决定从2005年起,不再实施已连续六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改为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减少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估计2005年财政赤字将降至占GDP的2%左右,以后还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不能用通货膨胀的政策来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陈云一贯坚持的思想和方针。解放初,为治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陈云立了很大的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由于多发了六七十亿元票子来弥补财政赤字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集市贸易产品价格成倍甚至几倍上涨时,又是陈云出来主持财经工作,调整经济,治理通货膨胀,恢复经济的平衡和稳定,并且很快取得成效。1962年初,他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1962年和1963年,必须千方百计做到财政、信贷收支平衡,制止通货膨胀。不能今年不动手,等到明年再去制止。”

  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底,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讲话中,再次提出要制止许多商品的涨价,说:“现在既没有出现国民党时期发金圆券的形势,也没有出现解放初期财经统一、物价稳定以前那种形势。应该说,现在的经济形势是开国以来少有的很好的形势。但要看到不利的一面。除了若干种国家规定不准涨价的商品以外,许多商品都在涨价,涨价商品的面相当大,影响人民的生活。这种涨价的形势如果不加制止人民是很不满意的。”

  物价是国民经济状况的综合表现。如果建设规模超过国力许可,如果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平衡出了问题,就必然会出现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的局面。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几次经济过热,最后都引发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影响经济的稳定,为治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而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主要是克服比例失调,恢复平衡和稳定,并因此而付出不小的代价。

  1998年至2002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物价相当长一段时间持续小幅度下跌。针对这一新情况,党和政府实施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和快速发展,年经济增速仍然达到7%以上。在这期间,也有人建议实施通货膨胀的政策。这既不现实,也不可取。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又开始出现过热,物价主要是生产资料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由于政府采取加强宏观调控措施,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稳定经济,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年GDP增速达9.3%,2004年GDP增速仍达9%以上。在我看来,这个速度还是稍微高了一点,经济生活还是绷得过于紧张。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5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第一条就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把握调控的力度和重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国家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力争维护物价的基本稳定,既要防止物价持续下跌的通货紧缩,更要防止物价持续过大幅度上涨,年物价上涨率最好控制在3%以内,尽量不要超5%,一旦超5%,就要把治理通货膨胀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作者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标题为编者所加。有删节)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