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欧备忘录”引发新配额之争 “中欧模式”难解中美贸易争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 22:39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杨利宏 来源:中国经营报

  从6月16日开始,商务部紧急召集各主要纺织大省经贸委负责人在南京召开“内部会议”,讨论和确定中欧纺织品协议之后的“配额分配方案”。这是继6月13日商务部召集全国62家纺织企业在北京召开“通气会”之后,专门针对“配额分配细则”召开的全国性第二次高级别会议。

  出人意料的是,商务部意在传达中欧协议内容的纺企“通气会”,却成为不同利益主体争夺新配额分配方案话语权的“角力场”,商务部在会上推出的新配额分配方案几乎遭到一致否决。

  根据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盟委员会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备忘录》,“未来3年受配额限制,十余种产品年度出口数量递增8%至12.5%。”“中欧模式”作为样板来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曾被人们寄予厚望。

  南京会议

  “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都表示了异议。”一位参加了此次会议的上海某大型国有控股纺织企业的业务负责人说,“争论的焦点,就是2006年出口配额计算的‘基数’不好确定,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情况。”

  与会的每家企业都希望通过有利于自己的分配方案,不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利益难以平衡,甚至内外资企业的利益差异也难以弥合。

  “商务部初步决定把今年1到5月的出口业绩作为配额分配的参考标准,但这明显有利那些不规范的出口企业,尤其是在年初配额取消之后紧急‘出货’的外资纺织企业,短短半年就‘制造’了业绩,明显不公平。”上述人士认为。

  同样感到“不公平”的还有民营企业。“以今年前5个月的业绩作为参考,最能得到好处的就是国有大企业和来料加工的外资大企业,但大多数这样的企业都是靠‘跑量’挤占市场,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技术含量。分配方案如果倾向这些‘跑量’的企业,纺织业调整结构、产品升级恐怕就是一句空话。”

  在以“中国袜乡”著称的浙江大唐镇,“大多数的生产企业6月底就用完了全年的配额,如果没有新的出口市场只能选择转产或者停产。”专业生产纺织原料的裕鑫公司葛经理说。显然,对于今年第一季度抓住时机实现出口“井喷”的民营企业来说,更希望商务部出台的配额分配方案把一季度的出口数量包括在内。

  据参与商务部会议的纺企人士透露,由于没想到初步方案遭致了强烈反对,商务部目前正在召集各地经贸委负责人紧急协商,新方案预计在南京会议之后公布,并进入“公示期”。被称作“三赢”的中欧“最后一分钟协议”让政策制订者陷入了一个两难困境。

  “最后一分钟协议”背后

  其实,如何确立合理的配额增长“基数”,也是此次中国与欧盟长达10小时的上海谈判的焦点之一。

  从6月10日下午2点到6月11日零点,上海西郊宾馆7号楼,中国商务部、外贸司、世贸司和谈判办的十几位谈判成员与来自英、法、德和西班牙、丹麦的十来位官员和专家在这里展开了长达十小时的“闭门谈判”。最终,中欧达成协议,专家称之为“中欧模式”。

  据悉,欧盟最初希望以配额制度废除之前的2004年全年作为增长幅度谈判的基数,但经过中方努力,最终出口增幅计算的幅度以中国输欧产品的2004年3~4月到2005年3~4月的幅度为准。而2005年的第一季度,中国纺织品经历了配额废除之后、出口“井喷”的局面,不少纺织品出口达到了50%以上的增幅。历经反复,在零点时分,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与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共同宣布达成协议,薄熙来把一件T恤衫送给了曼德尔森,这正是欧盟最初对中国纺织设限的第一类产品。

  显然,这场谈判的双方都互有得失。中国说服了欧盟不再坚持把去年全年作为计算配额的基数,而把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出口“井喷”的第一季度包括在内,同时让欧盟提出的20余种设限产品最终缩减为10种,让其做出了“协商解决、不再滥用特保条款”的承诺。出于谈判中的“利益交换”,中国再次主动“自律”,把未来3年出口欧盟的十种主要纺织品增幅限定在每年8%到12.5%。这仅仅比欧美正式实施“特保”措施之后7.5%的年度增幅平均高出不到3个百分点。

  “中欧模式”难解中美争端

  在签署了被称作“三赢”的“最后一分钟协议”之后,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公开建议,“美国应当以‘中欧模式’解决中美贸易争端。”但美国政府至今未作回应。

  6月初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与贸易代表波特曼也曾访华,但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中美纺织品谈判再次陷入僵局。

  其实,在近期中国纺织品遭遇的国际贸易争端中,最主要的压力来自于美国强硬的“单边主义”行动。在美国国内生产制造商的强压下,5月底美国政府相继宣布正式启动对我国共7类产品的“特保”。“我国与欧盟通过磋商达成协议,解决了贸易争端。但美国单边行动,对中国产品进行‘特保’设限,利用‘中欧模式’短期内解决中美争端的希望不大。”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认为。

  专家认为,对于美国来说,目前的时机也不适合采取类似“中欧模式”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出于国内不同政治集团的要求,美国政府不得不把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明知美国的纺织工业已经日薄西山,也不得不应国内纺织生产制造商的要求对中国纺织实施“特保”。“为了换取国会和国内纺织品行业对美国与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的支持,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很难在短期内取消。”

  “尽管‘中欧模式’成功地解决了贸易争端,但这样的样板很难适用于中美谈判,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难以摆脱国内生产制造协会等利益集团的左右。”梅新育说,“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中国逐步增强的谈判地位。”

  作者:杨利宏

  (来源:中国经营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