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7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通过防沙治沙,改善广大沙区群众的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有近1/5的土地沙化,且90%集中在西部地区,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这些地区能否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后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颁布了《防沙治沙法》,加大了财政投入,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投身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4月结束的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几十年来“治理赶不上破坏”的被动局面首次出现逆转,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每年缩减1283平方公里。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取得的成果是阶段性的,防沙治沙工作任重道远,丝毫不可盲目乐观。全国仍有5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急需治理,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防治任务还非常艰巨;全国2610万贫困人口中还有一半分布在沙化严重的西部地区,导致荒漠化和沙化扩展的各种主要人为因素没有根本消除,滥放牧、滥开垦等行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治理形成的植被刚处于恢复阶段,一年生草本植物比例较大,植物群落稳定性差,如果气候条件恶化,管理稍不到位,就有可能导致植被的衰败死亡,前功尽弃。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防沙治沙工作只能抓紧不能松懈,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加速推进不能缓步慢行。
加速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防沙治沙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统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防沙治沙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逆向拉动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要从改善沙区群众的生存生活条件出发,在生态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人民安居乐业。
加速防沙治沙步伐,还须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活化政策机制,调动一切有利于防沙治沙的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团结一致、共同参与防沙治沙的良性局面。
几十年的经验证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是防沙治沙工作的关键所在。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加速推进防沙治沙是促进生产发展、农牧民致富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民族和谐的重要措施,是保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从而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我国的防沙治沙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新的进展和更大的成就,我们的家园一定会更加美好。
(今日二版刊登新世纪我国防沙治沙综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人序曲》)新闻来源: 《人民日报》 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