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企业配角主角化 十一五规划拉开科研体制改革大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 03:28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杨国强 发自北京

  如亚都一样,将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国家科研项目当中来明年将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制定的第一年。在这份还没有出台的“十一五规划”中,科研的主体已经被确定为企业。

  近来,亚都创始人何鲁敏非常高兴。

  他的科研成果——除装修污染空气净化器,即将上市。这个亚都50多位技术人员干了整整五年才研发出来的成果,按何鲁敏的话说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全世界绝无仅有。

  这个项目,从今年开始每年能够带给亚都最少50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回报,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但回顾五年前“十五规划”时的立项过程,何鲁敏一点都不感到轻松。

  亚都的艰难立项之路

  亚都的除装修污染空气净化器是“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在五年前立项的时候曾面临很大的困难。

  新装修的房屋中存在大量有毒气体,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虽然国家希望尽早解决这个问题,但当时国家的科研经费只给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国有企业,不可能给民营企业。

  “没有哪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能够拿到国家的科研经费。”何鲁敏告诉记者,当时国家科研经费主要真正用到民营企业的,亚都大概算是第一个。

  亚都是成立于1987年的空气品质产品专业公司,公司拥有该行业几乎全部的核心技术,致使全球空气净化行业老大Holmess至今无法进入中国市场。目前,亚都空气净化器和加湿器占据了国内70%左右的市场份额。

  五年前,亚都除装修污染空气净化器项目遭遇立项困难,何鲁敏万般无奈之下,给时任北京市委宣传部长蔡富朝写了一个报告,要求获得国家项目资金支持。

  获得国家立项之后,该项目科研总投入802万元人民币,其中800万元是企业自筹,2万元来自国家拨款。

  “这个咱们也理解,因为国家原来没做过,这叫摸着石头过河,给你一个2万元的小石头,大石头自己搬一块放那儿,然后再过。”目前,该项目已经通过国家鉴定,不久就要直接进入市场。

  对于同一个项目,何鲁敏指出,科研单位的目标是完成科研成果,企业的目标则一定是经济效益。因此,该项目从一开始就是按应用设计,而不是像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那样,纯粹是为了论文和评职称的需要。

  “十一五规划”研发主体是企业

  如亚都一样,将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国家科研项目当中来。

  明年将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制定的第一年。在这份还没有出台的“十一五规划”中,科研的主体已经被确定为企业。

  何鲁敏告诉记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座谈会上曾谈到,“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下决心再投3000亿元用于科技研发。“他说我非常担心这3000个亿投了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效益。”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杨学明告诉记者,在“十一五”期间,将有三分之一研发资金用于企业研发,在这一点上国家非常重视。

  为什么要坚持企业研发?何鲁敏举例认为,当亚都接到除装修污染空气净化器的课题以后,首先提出了四条技术路线,这四条路线同时并进,最后我们选择了一条并不代表最高精尖技术的路线,但这条路线却最有市场前途。

  “企业做科研和科研院所做科研的出发点不一样。”何鲁敏继续解释道,这四条路线里,其中有一条路线是采用生物处理,从技术上讲很好,但转化不到市场中去。还有一条路线叫纳米光催化,光一台测甲醛的仪器就100多万美元,而如果做成实用的机器会非常庞大,根本没有成本优势,最后也被否定。最后公司选择了“分子络合”这条路径。这个方式相比前几种从技术上来说并不先进,但非常适合转化为市场,并且经济效益可观。

  “企业研发的动力不是将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而是从一开始做的时候每个环节都是为了提升生产力而投入研发。”杨学明告诉记者。

  200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加强自主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要求,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加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

  陈至立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在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已占到60%以上。但是我国企业总体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因此,陈至立认为,尽快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仅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以后,政府要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

  激励机制的经济杠杆

  除了项目主体的倾斜,科研体制改革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改革。

  杨学明告诉记者,科研人员的奖励机制,将是决定整个科研是否成熟的关键。对此,杨学明建议,如果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科研人员能够得到一定数额的奖励或者分红,他们将更加关心项目的市场转化能力。

  何鲁敏告诉记者,必须承认科研人员与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前者才会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何鲁敏认为,按照原有的科研体制,如果研发成果出来,根据论文能评教授,能分房子,研发人员一定朝这个方向努力。但如果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一部分收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更大的生产力。

  “如果你做出来一个成果,不管你分房子还是得到股权,总之你可以占有这个成果的一部分权益,那科研人员一定会向经济效益的角度去努力。”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科研体制改革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