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河西走廊 一个水资源危机的范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 12:32 《经济》杂志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但在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方面,河西走廊目前从总体上来说仍缺少强有力的行动

  文/黄秋洪

  中国西北高原上的河西走廊,是蜚声世界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当今我国
陆路沟通亚欧大陆各国的最重要的通道。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灌溉着河西走廊的近1000万亩耕地,养育着400多万人民,维系着数百家工矿企业的生产,孕育了戈壁沙海中的片片绿洲。祁连山的雨雪冰川使河西走廊成为甘肃省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然而很多人也许还不知道,河西走廊也是一条极度干渴的走廊。

  生态危机一触即发

  这里降雨量极少,蒸发量极高,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生命的繁衍和经济的发展全都仰仗着有限的祁连山水源。河西走廊的人们从前未认识到祁连山水源的稀有和珍贵,盲目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今日的水资源及生态双重危机的尴尬局面。

  石羊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其下游有一片广阔的绿洲称为民勤绿洲,绿洲北面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有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湖泊周边的村民曾经过着安定的生活,这里曾是民勤县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最好的地方,但谁能想到这里正在发生沙进人退,耕地荒芜,村民流离失所等社会变迁呢?湖水早已干涸,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质矿化度过高,生态环境恶化,已有成千上万的村民沦落为“生态难民”,陆续流离失所,有的自然村已经空无一人,有的只有寥寥几户守望者正在经受风沙的侵虐,饱尝干旱的煎熬。

  更为严重的是,沙进人退、村民流落他乡的现像象瘟疫一般悄无声息地在湖区各乡村蔓延。因为缺水,民勤湖区已有50万亩天然灌木林枯萎、死亡, 有30万亩农田弃耕,部分已风蚀为沙漠。

  造成目前生态危机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正是水资源的超载即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石羊河是民勤县境内的唯一河流,民勤没有自产地表水,上游10座水库和灌区截水后,留给民勤的是一条干旱的河。流入民勤县的平均年径流量上世纪50年代为5.4亿立方米,最近四年仅为1亿立方米。地表水枯竭就大量打井提取地下水,民勤年超采地下水1亿立方米以上,长期过量提取地下水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面临崩溃的危机。

  处于河西走廊西端的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危机局面同样令人忧心。世界奇景月牙泉正面临灭顶之灾。月牙泉不断萎缩,1960年水域面积为14880平方米,最大水深为7.5米,1997年已分别降至5380平方米和2米,2000年水深甚至不足1米。

  月牙泉的问题只是位于疏勒河最大支流党河下游的敦煌市水资源危机的标志。事实上,敦煌市已形成了全省最大的地下漏斗群,地下漏斗遍布整个敦煌绿洲。持续大量超采地下水是敦煌市出现地下漏斗群的主要原因。1968年以后的33年间,敦煌市地下水水位下降了27米至32米,全市每年超采地下水7500万立方米,严重超采已导致该市秦安湖、新店湖等六个湖泊原有湿地大面积消失。

  北石河尾端的干海子1982年被列为甘肃省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昔日的干海子是一处天然湖泊,湖水清澈,游鱼穿梭,水草丰美,湖畔多种天然沙生灌木形成了一道道茂密的绿色屏障。这里曾经是鸟儿的天堂,每年春季自南方来此栖息、繁殖的鸟类达26种之多,总数在几万只。如今,干海子已经彻底干涸了,干涸的湖底是平均10多厘米厚的盐碛浮尘,成为新的沙尘暴策源地,湖的周边除了稀稀拉拉的濒临死亡的沙生植物外,就是绵延起伏的沙丘。北石河上游年复一年的截水浇田,兴建鱼池,大量开采地下水,正是造成干海子生态灾难的主要原因。

  发源于祁连山中段的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年水资源总量为43亿立方米,如今水资源问题也同样突出。黑河水系本来容纳了众多河流,十分庞大,但在古今开发中游绿洲过程中,人们常常把自然河道改造成人工灌渠,使得一些中小支流干涸消失。建国后在黑河支流上修建了许多水库拦河蓄水,一些较大的支流逐步与干流失去地表水力联系。流域西部黑河最大支流讨赖河,多年平均径流量6.5亿立方米,修建了解放村水库和扩建了鸳鸯池水库以后,水库以东再无地表水流入黑河。中游地区大规模开荒垦地,大量水资源被消耗,流到下游水量因之急剧减少。据记载,上世纪50年代黑河流入下游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水量年均在12亿立方米以上,90年代以后,流入水量锐减至4亿立方米,枯水年甚至不足2亿立方米。与此同时,黑河下游断流时间由上世纪50年代的约100天,延长至90年代末的近200天,河道尾闾干涸长度呈逐年增加之势。

  水量急剧减少首先导致湖泊消失,西居延海、东居延海水面面积20世纪50年代仍十分广阔,分别为267平方公里和35平方公里,西居延海于1961年干涸,东居延海先是三次干涸,到1992年彻底干涸。

  水量减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衰败,沙漠化急剧发展,下游三角洲天然生长的乔、灌、草,由三层结构逐渐演化为二层、单层,甚至大片大片地枯死。胡杨林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75万亩下降到90年代的34万亩。根据影像资料对比分析,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额济纳旗植被覆盖率小于10%的戈壁、沙漠面积约增加了462平方公里。如今那些半流动、流动的沙丘正在吞噬着千百年来人类居住的家园,古老的居延绿洲正面临一场空前的生态灾难。

  在黑河下游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同时,黑河中上游生态环境也日渐恶化,荒漠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虽然黑河中游地区人工林网解放以后有较大发展,在局部地区有效阻止了沙漠侵蚀,使部分沙化土地转化为人工绿洲,但该地区土地沙化总体上仍呈发展趋势,沙化速度大于治理速度,如高台县沙化速度是治理速度的2.2倍。黑河上游的祁连山草原退化严重,仅肃南县草场退化面积已近1100万亩,占到可利用草场面积的一半。中游地区的土地沙化是水资源的不当使用和过度放牧所致,上游地区草原退化则主要是开荒种地和过度放牧所致。

  “不让我们开地,我们怎么致富?”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实质上反映了河西走廊水资源承载力问题。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个区域和流域内其水资源可持续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个概念的要点有两个:其一是“可持续”,水资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即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水资源的消耗量和补给量处于平衡状态;其二是“流域”,即水资源的承载力不仅要以流域内的某一个区域的水资源状况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要以整个流域的总体水资源状况来衡量。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实际上就是超越了水资源的承载力,从可持续的观点来看,一个区域和流域的水源承载力其实也反映了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能力,因为长时期的水资源超载必然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生存条件恶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失去水资源这个物质基础。下列种种现象都可成为判断水资源超载的标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河道断流加剧,湖泊干涸;水污染不断加重;用水矛盾尖锐,水事纠纷不断。

  河西走廊水资源超载的客观原因主要是人口压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河西走廊的人口增加了1.5倍以上。人口的大量增加,必然增加粮食需求,加上光热和土地资源优势,河西走廊被确定为全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规模的垦荒种粮,灌溉面积突飞猛进,1997年的耕地面积相当于建国初期的3倍。灌溉面积的迅猛增长导致灌溉用水急剧增加,从而挤占了原本用于维护天然植被的生态用水。如果说1997年以前河西走廊水资源超载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后带来的粮食生产压力,那么自此以后直到目前,水资源超载的压力则主要来自于发展经济的压力。随着粮食在全国范围内暂时相对过剩和粮食生产指令性计划的取消,河西走廊又出现了新一轮的土地开发热。近四年来,河西走廊的一些县市,耕地面积扩展了10%以上,新开垦的耕地主要用于种植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如棉花、葡萄、瓜类等。

  河西走廊水资源超载的主观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长期对水资源承载力处于无知状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河西走廊在数十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当中,兴起了几次土地开发和水利建设的热潮,水资源的消耗量急剧增加,很少有人意识到水资源承载力问题,似乎河西走廊的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后来,一些地方的地表水资源越来越少,人们也并未认识到水资源承载力的脆弱,又不停地大规模打井取水,直到地下水开始枯竭,生态环境出现严重危机,这时才感到水资源的稀缺和珍贵。

  近些年来,河西走廊水资源危机及其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央政府和甘肃省委、省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行动,然而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迄今为止,河西走廊各地没有对本地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专题研究和专项评估,更没有就水资源超载问题做出综合治理规划和对策,河西走廊各地对水资源超载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去年,甘肃省有两位记者在河西走廊的一个滥垦荒地十分严重的地方暗访了30来个农民、农场工人,绝大部分受访者对“生态环境”的概念一个字也回答不上,接触到的基层干部也知之甚少,甚至有位农民反问记者:“不让我们开地,我们怎么致富?”

  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关系方面,目前还普遍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代表性的有: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河西走廊在水资源短缺的条件下,要发展经济只能牺牲生态环境。2、解决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希望在于外流域调水。实际上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做到的。3、多种树就是搞生态环境建设,扩大绿洲就是改善生态环境。殊不知,大量种树、盲目开发人工绿洲,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挤占当地或下游地区天然植被用水,结果会导致天然植被的退化、枯死,反而会从总体上恶化生态环境。

  在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方面,河西走廊目前从总体上来说仍缺少强有力的行动。农业用水基本上维持原有的大水漫灌、串灌方式。冬灌仍然采取大水“泡地”的方式。至今仍有一些单位和个人违反政策规定开垦荒地,而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由于自己眼前的经济利益,往往对此疏于管理,默许甚至暗中鼓励。许多农民为了尽可能多种一点地和提高作物产量,甚至想方设法把自己耕地旁边的农田林网中的树弄死。地方政府领导在遇到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的矛盾时,往往优先考虑的是生产用水。河西走廊某地区的一位林业处处长曾经无奈地说:“在县里工作时,遇上农业用水和林业用水矛盾,我肯定首先是保农业用水。”甚至一些城市正在竞相建设和规划建设大规模的水域景观。

  基于体制的对策

  要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超载问题,必须思考历史,结合现实,着眼于长远,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对策。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超载问题的主要对策至少应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深入研究水资源承载力

  目前,河西走廊各地对本地区和所在的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缺乏全面的系统的了解,这是人们至今还不太重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不但是一项十分必要的任务,而且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关于河西走廊的水资源承载力,目前急需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对石羊河、黑河及疏勒河三大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确定各流域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可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量,在此基础上,确定流域内各地区每年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在河西走廊这个干旱区,一个地区若不清楚自己每年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及整个流域的水资源的承载力情况,必然会盲目开发利用水资源,导致本地区或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2、全面评估和预测水资源超载对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危害和影响。目前一些地方领导之所以对水资源超载问题认识模糊,就在于他们不了解水资源超载的危害。为此,不但要全面评估水资源超载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而且要对水资源超载的不良影响进行预测。这可以给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以警醒作用。3、深入分析水资源超载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只有对造成本流域和本地区水资源超载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才有可能找到解决水资源超载问题的对策和办法。

  (二)强化和完善流域管理

  流域管理必须具有权威性。现存的流域管理机构恰恰缺乏权威,不能高效运转,原因在于流域管理存在着体制上的缺陷。

  首先,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被分割。既然实行流域管理,那么流域内所有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职能应由流域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目前,河西走廊内的流域管理机构都缺乏水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等管理职能。

  其次,流域管理机构缺少履行职能的必要手段,对于不服从流域管理的行为,缺乏行政、经济、法律方面的手段,而这些恰恰是履行流域管理职能所不可或缺的。

  第三,关于流域水资源管理,流域内各地区没有决策权。我国现行的流域管理普遍采取的是由一个超越于当地政府的流域管理机构(实际上是高层水行政部门的派出机构)进行管理的方式,流域内各地区对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有建议权,但无决策权。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流域内各级地方政府对流域机构的决定,往往采取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甚至反对的态度。流域管理机构和各地政府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意见沟通和信息交流,因此其决策也很难做到科学合理和符合实际。要强化和完善流域管理,流域内各地的代表必须能够广泛参与决策,所有决策都应由代表们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民主决策。国际上水资源管理的普遍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加强约束和监督,促进各地合理利用水资源

  一方面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已经超载,河水断流,水资源枯竭,进而引起生态环境破坏,危及到人们的生存,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却要求提供更多的水量。然而,河西走廊的水资源总量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难以增加,要解决水资源的供水矛盾,人们只有下大力气提高本地的水资源承载力。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现实途径有两条,一是节约用水,二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减少高耗水作物及高耗水工业产品的比例。河西走廊近几年虽然在这两方面都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取得的成绩与水资源严重超载的现实和用水需求增长的巨大压力相比仍是微小的。更令人忧虑的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以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使得河西走廊在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各级地方政府领导一方面面临上级政府下达的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另一方面有着较强的升迁的欲望,所以仍然有继续大量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冲动,特别是处于上中游的地区的领导更是如此;由于地方领导每届的任期相对于水资源超载引起生态环境灾难所经历的时间要短得多,因此,即便是本地的水资源已经超载,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往往更重视任期内的经济发展问题,而继续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和超采地下水。

  有鉴于此,必须建立对各级地方政府的约束监督机制,促使他们切实担负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责任。首先,完善对各级地方政府的考核措施,要将水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标至少放在几项主要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尽快在河西走廊普遍建立水权制度。过去流域内各地盲目开发利用水资源而不受任何约束,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要让流域内各地都知道自己可用的水资源量,就必须建立水权制度,将流域内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分配到各地及用水户,超额利用水资源者将受到严厉的约束和监督,反之,节约利用水资源者将得到经济上的回报。水权制度主要应由流域管理机构实施。

  在以上几项对策中,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和加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教育宣传是应该做的基础工作,强化和完善流域管理则是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超载问题的核心对策,加强对地方的约束和监督是基本手段。一系列亟待修订和创建的相关法律规章,则是实施上述对策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作者系国家水利部经济调节司官员,现挂职于甘肃省金塔县委)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