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事业单位3000亿元国资监管体制待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 03:44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邢少文 刘永 发自广州 一场涉及广东3000多亿元事业单位国资的监管体制改革序幕即将拉开。 6月4日至昨日,“中国(广东)政府管理创新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会议期间,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一份关于广东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的研究报告引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一位人士也向记者透露,“中央有关部门最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清产核资工作,尽快推动事业单位国资监管体制改革。” 财政负担沉重 目前,广东已基本摸清全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家底。 根据2003年决算统计,广东事业单位国有资产2770亿元,占全省国有资产总量的63%。 按财政部的相关统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2004年广东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计超过3000亿元。 “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也是巨大的。”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知论指出。 但由于事业单位投资主体过于单一,国有资产盘子越来越大,战线越来越长,影响了财政资金效益发挥。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性质占广东全省文化产业的比重为55.8%。 “事业主体的国营化,既扩大了政府的事业职能,增加了财政负担,又抑制了社会办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一些社会事业资源依然短缺。”谢鹏飞指出。同时,“使财政资金无法真正集中财力发展社会公益型事业,例如,农村基础卫生、九年义务教育等资金始终供给不足。” 产权与归口管理难题 如何解决产权不清及归口管理问题是摆在事业单位国资监管面前的两大难题。 由于现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行政管理方式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管理权能分别设立,事业发展经费由各级财政统一支付,实行“分级管理”。这导致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被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相互分割,不仅造成了有限的社会资源不合理的配置,也因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资源被大量浪费。 在同一事业单位中,由于同时共有“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等多种性质的“子单位”,兼具有行政、事业、企业、社团等多重性质和功能。而单位的资产从管理角度讲,不仅有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还不断有“非”转“经”的资产出现;从投资构成角度讲,既有中央的直接投资,也有各地方政府的投资,还有政府并未注入资本金,由事业单位靠借贷、积累、或集资所形成的。这种纵横交错的产权关系,成为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过程中最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 “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主体是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谁负责?投资重大失误与决策谁负责?没有一个部门真正对国有资产管理结果负责。”谢鹏飞认为。 改革将分两阶段进行 据悉,广东省事业单位国资监管目前的改革将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把清产核资作为突破口,摸清家底。通过彻底的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做到账账、账实、账卡相符。同时把清产核资工作与资产评估工作结合,对没有入账的或账面余额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的土地、房屋、建筑物重新评估。界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范围并建立分类管理体制。 在调整过程中,首先对现有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或单位进行清理,凡属于营利性或可由市场调节的都要逐步划出政府公共支出预算范围;其次,对属于财政供给的单位与机构内部的业务及其支出进行清理。对各类事业组织进行重新分类,进行国有资产的“有进有退”。 第二阶段将围绕完善事业法人制度、建立事业财务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建立事业监督制度来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