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东方精神改造西方规则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4日 17:23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 张曙光 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5月30日的表态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对国内纺织企业从自我设限到鼓励有加,压半斤撤八两。中国政府在对外贸易谈判时,在这么短时间内由弱转强,确实并不多见,这也许算是中国人逐渐适应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一种表现吧。
现在中国与欧美的贸易争端有逐步升级的趋势。抛开中国自身经济结构、产业升级、企业不适应国际贸易竞争环境等等问题不谈,这场贸易纠纷倒是很能反映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国人对其抱有过多的幻想,以为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商品出口就是“一马平川”,再也不用每天担惊受怕被制裁。但之后诸如知识产权问题,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纺织品配额问题等等,多少让人们当初的幻想有些破灭的感觉。 中国自古称“礼仪之邦”,“言必信,行必果”,做事情要求表里如一,这是我们的行为准则。但欧美人行事多从细节入手,表面说的是一套,但往往在具体条文中暗含杀机。《聊斋志异》有一个故事,说当年红毛(葡萄牙人)要与中国做贸易,中国边将起初不许其上岸,但红毛说只要在岸上有一块放毡子的地方就行。中国边将想,一块毡子地方算什么,就允许了。红毛果然在岸上铺了一块毡子,起初只站二三人,后来毡子越抻越长,一会儿就站上了几十个人、几百个人,各怀利刃大掠而去。古人称“夷人诡异”。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理所当然就应该是市场经济国家,不然的话怎么能加入世贸组织,可欧美偏要在后面加入“给予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问题;国际贸易的原则就是平等自由,可对中国纺织品出口上偏要加上配额,配额后面还藏着个“242”条款。西方人精于此道,所以说“魔鬼藏在细节中”。 中国人看问题讲究的是看总体,看全面。中国与欧美各国的贸易总体上是互惠互利的,双方贸易互补性极强。中国以制造加工业产品出口为主,欧美多以高、精、尖产品向中国出口为主。中国人以为这很符合自由、平等、互惠的贸易精神。但西方人是分开讲,总体是总体,局部是局部,国家是国家,行业是行业。薄熙来在答意大利记者提问时说,我们不但对意大利出口质优价廉的纺织品,还从意大利进口高档面料、纺织机械,总体上是互惠互利的。但意大利记者不问这些,只问意大利的中小纺织企业怎么办? 欧美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行事时总是采用双重标准。要求中国开放市场时,就强调自由贸易,拆除贸易壁垒;当中国商品出口时,则要附加各种标准或条件,设置种种非贸易保护壁垒。说自由贸易,我们就真的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可当真的做到时,西方国家又搬出个“公平贸易“的东西来。说世贸组织的基本精神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当我们真的做出了符合消费者需要的质优价廉的商品时,对方又提出要保护生产者的条款来。如果中国人朝这个方向去做了,他们肯定还会找出别的什么“精神”或“原则”来。因为中国人讲“大道理管住小道理”,“大原则管住小原则”,所谓“吾道一以贯之”。但西方人不管这些,只管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耶稣说,凯撒事凯撒管;欧盟纺织服装协会主席利贝特说:“我只为欧洲的250万工人而战斗。”至于中国的1900万纺织行业工人的死活他是不管的,但对欧洲这250万工人的工作岗位中国人是要管的。这就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看问题要考虑双方的利益,所谓“双赢”。即使是对敌人也不至于做得太绝,所以有“围城必阙,穷寇勿追”之说。但欧美国家做事一定要把自己要的东西争到为止,至于对手的死活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现代国际贸易竞争,既是商品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也是国家的竞争,还要受国内政治斗争需要的影响,单抽出一个方面来都讲不通。中国人好自省,遇事先做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这是个优点,但对外谈判时没这个必要。我们自身的问题用不着与对外谈判搅在一起说,是两回事。 近日,8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大师来京讲学,其中一位倒是说出了一句真言:商品不越过边界,士兵就要越过边界。但这话还不完整,应该加上“规则也要越过边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家,也是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因为中国的商品越过了边界,但中国人讲的道理没有越过边界。 现在中国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有“发展权”,为发展中国家争得了一点儿空间。但这还不够,还应从我们的理解对国际贸易提出更多的“原则和精神”。如果总是跟在西方国家后面去“学习领会”世界贸易规则,永远是举足失措,动辄得咎。我们不但要争得中国商品竞争的平等,还要争得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平等。用东方精神改造西方规则,这才是解决现代国际贸易争端的出路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