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未得控制权双方摩擦不断 摩根撤资中金在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4日 12:07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 罗焱 曾几何时,“惟一特批合资进入中国”令大摩(摩根斯坦利)傲视同侪;然而就在这块诱人的市场开放提速、外资大投行纷纷进入冲刺状态的当口,却传出摩根斯坦利准备从中金撤资的消息。
消息人士称,一方面,自与建行(建行股份成立后,中金股份转到建银投资名下)合资成立中金以来,摩根斯坦利一直难以在控制权上有突破,合资双方摩擦不断;另一方面,前不久高盛高华模式给了摩根斯坦利不小的触动。目前,摩根斯坦利与建银出资人汇金公司已经进入股权收购谈判阶段,但尚未能在收购价格上达成一致。 对此消息,摩根斯坦利亚洲有限公司和中金公司发言人均表示不愿评论。投行界人士认为,摩根斯坦利不会放弃中国市场,撤资中金,很可能是想另辟蹊径。而经过10年成长,中金已经羽翼丰满,大摩的离去应该不会对其造成很大影响。 10年受困控制权 关于摩根斯坦利撤资传闻,中金公司公关经理胡其迟对记者表示:“摩根斯坦利是中金的股东,但没有参与管理,彼此是很好的合作关系。”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被动投资者”,香港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如此形容目前摩根斯坦利与中金的关系。该人士告诉记者,在中金成立之初,摩根斯坦利先后派出多人到中金,但是美方老总与中方摩擦不断,以至中金成立之后6年间竟换了5任总裁。摩根斯坦利逐渐意识到自己不容易也不可能控制中金。后来,中金主要管理人员均由中方人员出任。 进入中国10年却一直拿不到控制权,这不能不让摩根斯坦利如鲠在喉。 在摩擦不断的情形下能坚持10年,在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看来,根本原因是“中国市场是块肥肉,谁也不愿放弃。中金确实能赢利,当年谁投了都是很好的投资。” 但前述投行人士指出,如果摩根斯坦利保持目前的合资关系,就不可能再向中国政府申请其他合资机构。 而高盛高华的成立让摩根斯坦利看到,竞争对手以一种更有利的方式进入了中国。前述投行人士分析,高盛高华模式的突破在于,高盛不是与一家已有的机构合资,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先在内地建立一个机构(高华),然后再与这个机构合资成立投行(高盛高华)。尽管也仅仅是合资机构的股东之一,但高盛实际拥有对合资公司的完全控制权。据悉,高盛已经派出其亚洲投行联席主席出任高盛高华高层,准备今年六七月份展开内地A股市场的IPO(首次公开募资)业务。 但是该人士也认为,尽管摩根斯坦利有可能另外寻找可以控制的合资伙伴,但效仿高盛并不容易。“上哪再找一个方风雷(高华总裁)?又怎样说服中国政府?除非中国政府想把门开得更大一些。” 该人士告诉记者,也有一些外资在寻求合作伙伴时,为了便于控制而找一个比较弱的机构。但如果这个机构过去存在什么问题,就会为未来合资公司发展埋下隐患。 中金已不依赖大摩 记者采访的几位投行人士都认为,如果摩根斯坦利现在撤资,对中金应该不会有什么影响。中金成立之初,中国人对投行业务还比较陌生,处于学习阶段,但现在中金已经成长起来。在管理层长期由中方出任的情况下,业务上有和国外大投行竞争的实力,不需要依赖摩根斯坦利。 事实上,中金在大中国区市场某些项目上已经成为摩根斯坦利的竞争对手,这也是许多业界人士不认同摩根斯坦利合资模式的原因之一。 哈继铭告诉记者,中金有很多雇员是拥有海外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中国人,他们的素质不比外资投行的差,中金在某些行业研究领域的排名现在已经超过境外大投行。因此是否有外资合作伙伴对中金没有什么影响。 不过哈继铭也指出,尽管与摩根斯坦利有业务竞争,而且中金在一些竞争中胜出,但其实竞争非常局部。摩根斯坦利毕竟是全球性大投行,中金立足中国区域市场。 被高盛高华所触动的外资金融机构不止摩根斯坦利一家。包括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汇丰银行等在内的大机构最近都放出口风来,有意在内地组建合资投行。 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一位高层则对记者表示,中外合资成功的关键,是把国外高水平、高标准的理念和技术与中国市场现实结合起来。中国市场在法律法规、发展程度和企业结构上与国外有所不同,外资机构要根据中国客户的需要量体裁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