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上市公司特别是国企,过于看重规模的扩大和营业收入的增加,但却忽视利润的提高”。在前不久举办的里昂证券中国投资论坛上,里昂证券一位高级策略师在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与股市表现严重背离这一现象时,给予如上解释。同时,该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韦卓斯博士则进一步预测,由各方面原因导致的企业盈利走低,将使中国经济增长在未来几年内放缓,由目前的8%至9%降低到2007年的3%至5%。
股市一直被看作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而在中国GDP维持9%以上长达22年之久的高增长率背后,却是股市在近几年内的持续下滑。尽管中国股市表现不能尽如人意有多种原因,但在外国投资者眼中,如果一个企业不能为投资者带来持续的利润和回报,那么它将失去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因为他们投资于一家公司并非投资其销售额或市场份额,而是投资于它的利润率。上面提到的那位策略师还分析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反映在企业的利润上,因此,才使得宏观层面GDP持续增长,而微观层面上企业利润率却十分有限,从而导致股市与经济发展相左这一悖论。此外,一些优秀中国企业没有在A股市场而是到海外上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大的即是好的”,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张历来是中国企业的通病。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政企不分、权责失衡,使得企业没有把利润最大化当成经营的目标,而激励机制的不到位,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经营者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数量扩大权力、提升业绩的冲动。因此,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国企改革战略目标尚未真正实现、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这类现象恐怕一时难以杜绝。为此,很多有识之士在呼吁尽快推进国企改革的同时,将经济增长的希望更多地寄托于民营资本中。诚然,民营企业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十分强烈,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日益突出,但有调查表明,即使是一些经营相当成功的中小民营企业,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积累阶段后,也存在着强烈的扩张冲动,甚至不惜以利润换取市场和规模,这种现象在那些出口企业中尤其常见。
企业扩大规模能够带来规模效益,并使自身有能力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但是盲目的扩大规模却意味着更大的风险,特别是当这种个体风险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到宏观经济中时,后果将尤其严重。因此,有外国分析家认为中国的银行正处于“两难境地”:继续给这些风险企业贷款会形成坏账可能,而压缩贷款则导致经济紧缩,如同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和金融危机后的亚洲国家,这实际上带来了又一种风险。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特别是那些中小银行自身也存在着扩张的内在冲动。正因如此,政府从2004年开始实施宏观调控措施,限制某些领域投资过快增长,通过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保证未来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银行业在监管部门不断加大的资本监管约束下,也已逐步迈向追求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轨道。
事实上,即使抛开企业重规模轻利润的主观因素,由于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原材料成本上升,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和世界贸易摩擦日益增加,已经在一段时期内构成了对中国企业毛利和边际利润的挤压,而企业盈利的走低,对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无疑是负面的。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战略调整期,虽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投资总量和贸易仍能保持可观的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和消费稳定增加以及通胀压力下降,使得中国经济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势头,但从长远来看,如果微观层面的企业不能尽快转变增长模式,从对规模的片面追求转向利润最大化这一终极目标上来,那么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将受到影响。因此,对中国的广大企业来说,转变增长模式将是一门必修的功课。
作者:记者 谢利
(来源:金融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