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戳穿汽车加价本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 09:32 金融时报

  5月份,沉寂了一段时期的汽车加价现象在北京车市一露头,便引起了消费者和专业人士的警惕:莫不是今年以来还算平稳的汽车价格要起波澜?但据笔者了解,目前个别车型的加价现象是个别经销商的个人行为,这种个人行为即使在经销商中间也不具备代表性,更不要说整个汽车市场了。因此,以此来判断车价要变动(说白了,就是涨价),可以说是高估了“个别经销商”的能力。那么,该怎样看待这次颇有些久违了的汽车加价现象呢?

  首先,有一个前提我们必须牢记,就是对商人而言,能赚到10元钱的生意,他绝不会甘心只赚到9元9角9分,同样,今天能赚到手的钱,让他明天去赚,恐怕他也会寝食难安。在商言商,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经销商也是商人哪。记住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得出以下结论:只要一有风吹草动,汽车加价就不但会理所当然地在过去、现在存在,而且也会理所当然地在将来存在。张飞别说李逵脸儿黑,谁让总有那么一些可以不把钱当钱的主儿在撑着这块市场呢?同时,这个结论还有助于我们看清楚汽车加价的本质,不过是寻常的市场小动作罢了,没必要赋予其过多的“意义”在里面。其实,我们更关心的是那些“风吹草动”是怎么回事。这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问题。

  相对于有过去年“黑色5月”的惨痛经历来说,目前的车市可谓不温不火,这是好现象。稳定对任何市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此时出现汽车加价,排除个别经销商操纵价格、浑水摸鱼等摆不上台面的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个别车型的市场供求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这里面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汽车厂商有了去年价格大战、但产销量却仍然增长放慢的教训以后,今年初全行业普遍开始进入控制产量、消化库存等战略调整阶段,对经销商的压力也有所减轻,市场经营环境较为宽松;另一方面是厂家加大了对产品投放的控制节奏。目前国内消费者购车的普遍习惯还是付现款提现车,但国内不少汽车生产厂家已经开始采用订单式生产,这中间需要一个周期。在这种情况下,就给了某些商人以可乘之机。至于近期钢材等汽车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变动对此次汽车加价的影响,我们认为,如果拿轿车的利润作为参照,其影响相当有限。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此次汽车加价后的价格,依然普遍低于汽车厂商的指导价格。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也显示,今年一季度乘用车产量仍大于销量,去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供大于求的市场矛盾并未得到明显缓解,预计二季度销量会进一步回升,产量基本维持上半年同期水平。研究报告认为,库存和竞争压力仍会促使车价下跌。

  据报道,5月26日,大众汽车集团和一汽集团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大众一汽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在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了奠基仪式。南北大众零部件体系首次打通,此前,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分别拥有自己的发动机项目,双方的零部件体系一直相互独立。笔者曾在今年年初的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2004年标志着我国汽车业“井喷”时代的结束,汽车业已经开始由非常态的“井喷性增长”转向常态的“一般性增长”。包括今年在内的随后几年,我国汽车业将加快产业整合,进入结构调整时期,并在调整中走向成熟。大众此举,笔者认为,标志着我国汽车领域的产业整合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对国内汽车行业来说,意义重大。

  只要汽车市场还在,只要经销商还是商人,汽车加价现象就不会消失。但是,今年的车市已不是去年的车市,明年的车市也不会是今年的车市,总是要有一些事情不可避免地发生,比如利润的合理分配和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趋势。也总是要有一些事情不可避免地不再发生,比如虽非加价车之源,却创造了加价车之最的广本8.5万元的“加价”———那是在2003年。

  作者:记者 马晨明

  (来源:金融时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