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科博会思考 中国最需要创造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 16:21 中国经济周刊 | ||||||||
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热热闹闹地开了一周。参加完了大大小小的论坛会议展览之后,最让人困惑的一个问题是:科博会是科技的盛会,科技是最需要创造的领域,那么我们创造了吗?我们创造了什么?我们还需要创造什么? 短短的几年时间之内,从“中国制造论”到“世界工厂论”再到“全球车间论”,又到“中国标准论”,直到现在的“中国创造论”,可谓一声比一声高,但仔细想想,从症
中国人不聪明吗?中国五千年没有间断的文明史给中国人遗传了足够的智慧基因。中国用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就使一个“一穷二白”的大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可见中国人的大智慧。 中国人缺创造力吗?中国的四大发明帮助西方开辟了所谓“蓝色海洋文明”的道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成为西方现行官制的蓝本,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从人造卫星上能拍到的惟一的地球的建筑物,说明中国人何其伟大的创造力。 中国人既聪明智慧,又不乏创造力,我们为什么沦为了“世界工厂”,甚至仅仅是“全球车间”呢?难道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就是用自己低廉的劳动力,原材料,土地、厂房还有机器给别人加工“照本宣科”的产品? 据说在汽车行业里的合资企业,外资拿了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润,而合资企业中的内资只能拿30%的利润。有专家估计,OEM贴牌生产,外国人拿走了92%的利润,中国人最多拿到8%。有人将此现象称为“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甚至惊呼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鸦片战争”。 业内流行一句“企业流言”说,“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渠道(网络),四流企业卖产品,下流企业卖苦力。”考察我国的企业,大多都在三流以下,即使三流和四流的企业也是靠“卖苦力”即劳动力廉价支撑的。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开始呼吁要“标准”了,要“品牌”了,要核心竞争力了,要知识产权了。于是“中国标准论”兴起,“中国创造论”流行。但问题是,“标准”何来,“品牌”何来,“核心竞争力”何来,“知识产权”何来,“中国创造”何来? 当专利技术不仅迟迟得不到产业化,甚至有可能被别人据为己有时,当仅有或过分强调精神激励而没有与时俱进符合现代经济社会需要的物质激励时,当产权不清导致无数经济纠纷时,即使有“中国创造”出来的“标准”和“品牌”,能持久吗? 因此,我们的问题不在于,中国要不要标准和品牌,中国能不能创造标准和品牌,更重要的在于,中国能否创造出一种制度环境和体制基础,能否创造出一种创造氛围,鼓励更多的人创造。也就是说,中国最需要创造的,恰恰正是市场呼唤的符合市场需要的激励和鼓励创造、创新、创业的高效机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