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年报点评:为上市奠定良好制度基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 03:54 金融时报 | ||||||||
记者 史建平 2004年是中国银行全面进行股份制改革的一年,按照“建设成为治理结构完善、发展战略清晰、决策机制健全、业务流程优化、财务基础扎实、经营管理科学、风险管理到位、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目标,中国银行在体制改革、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得到稳步推进和改善。刚刚发布的2004年年报
年报所展示的信息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行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实行了更加审慎的会计制度和更为详尽的信息披露。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的要求,金融企业应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足额计提各项减值准备。从审慎管理的要求出发,中国银行从2004年开始,执行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而在信息披露方面,2004年的年报参考了证监会对上市银行的财务信息披露要求,进一步与国外同业的先进做法接轨,会计报表附注更加翔实丰富,披露了资产负债币种分析和到期日分析信息等金融风险管理信息,新增了贵金属、预计负债、受托业务、或有负债等会计政策的披露,进一步细化了贷款、债券投资、股权投资、其他资产、手续费收入、员工费用等项目注释。实行审慎的会计制度和详尽的信息披露,为监管当局对银行的风险监管和投资者的价值判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也为中国银行上市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其次,在管理上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2004年年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的要求,按照公允价值或摊余成本确认和计量债券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按照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产品,在金融工具的披露、列示方面也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这既说明了中国银行的管理进一步纳入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规范,也体现了中国银行作为国际化银行集团所应有的信心。 此外,在2004年,中国银行在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下,中国银行的各项业务和利润仍都得到了稳定增长。集团资产总额比上年增长7.3%,营业利润在剔除2003年出售中银香港部分股权所获的净投资收益后比上年增长21.3%。资产净回报率和权益净回报率也达到了0.61%和10.04%的较好水平。在外资银行和国有银行、中小股份制银行的竞争及中国银行内部改革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等多重压力下,实现这样的业绩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业务结构来看,中国银行在其传统的优势领域继续保持着领先地位,国际结算和清算业务均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增幅分别达23.6%和16.9%。在一些新兴的业务领域,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银行卡业务,2004年的长城卡人民币直接消费额达684亿元,较上年增长64.2%,代理外卡交易总额累计156亿元,较上年增加55亿元,市场占有率达58%;消费信贷年终余额达4940亿元,比上年增长28.9%;个人理财业务有了突破性进展,个人理财业务体系初步建立,成立了50多家理财中心,并在13家分行上线个人理财服务系统。二是作为一个综合性银行集团,中国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也有了长足发展,表现出强劲的竞争能力。 在风险管理方面,中国银行以外汇注资和股改为契机,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各项风险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处置境内行不良资产2539亿元,使2004年底不良贷款比率降到5.12%,比上年末下降11.1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68.02%,年末资本充足率达到10.04%,这表明中国银行集团的资产质量明显好转,风险承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缺口管理和分析系统的开发和投产,则大大提升了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得中国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可以泰然面对市场风险的威胁,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业市场开放的过渡期即将结束,未来的银行业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改革中的中国银行还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同时,作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先驱,中国银行要以一家真正规范的国际化银行的崭新姿态屹立于世,前面的路仍然很长。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银行已经向这一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