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石镇共有耕地15.7万亩,耕地面积为济阳县第一大镇。土地优势如此之大,增收文章如何破题?该镇结合自身实际,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总抓手,全力唱响林业、畜牧、蔬菜三台“地方戏”,使全镇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用镇党委书记孙良才的话说就是,“三驾马车”同奔富裕之路。
林业生产渐成气候—— 57000亩速生林成为农民摇钱树
垛石镇道路多、沟河多、村落多,这为搞好“河道植树”、“围村林建设”、“村通公路绿化”、“农田林网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造林绿化优势,更为群众建起“绿色银行”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平台。他们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在完成省道248、249等6线,徒骇河、大寺河等5河,西总干村片及孙家、姜尧等26个围村林造林绿化的基础上,今年的林业生产,又通过突出抓好四个重点,使以大寺河、刁河沟、邢渡干等为主的“河道植树”新增绿化面积9200亩;使以里仁、前刘、老杨沟等为主的围村林建设新增24个村;使新修建的67公里公路全部实现“村通公路绿化”;使新植、完善的索庙、唐庙方田“农田林网”面积达到1.5万亩。同时,今年全镇还新增片林二处,分别达到3600亩、1000亩。春夏之交的垛石镇,千万株泛着茵茵绿色的速生杨,齐刷刷的挤满了田间地头、河畔路边、沟旁坝坡,亭亭玉立,勃勃生机。镇党委书记孙良才手卡着已长到胳膊粗的杨树告诉我们:“农民的增收希望就在它身上。这些树长到6个年头,每棵都值100元。”树多木材就多,木材多木材加工户就多。树根、树墩、树身、树梢、树皮,甚至锯末,杨树全身是宝,现在全镇专搞木材运输的,加工板条的,加工树墩的,收购锯末的专业户越来越多,木材加工的产业链条越拉越长,光专业村就10多个。马头村的陈宪勇靠加工树墩,一年纯收入就达10多万元。
畜牧生产已成规模——
生猪、奶牛、肉牛三个养殖小区
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
粮食多、交通好、销路畅等诸多优势,使垛石镇宋家村成为全县最大生猪养殖村。全村几乎家家养猪,占地50亩的村养殖示范基地内,现在存栏量达到100头以上的户已有60多家,小区年生猪出栏量达两万头。村支书宋德平家眼下养猪80多头,在全村养猪户中仅居中游,“我这些猪一年共出栏3批,纯收入两万元很轻松。”在宋村的带动下,周围已有7个村发展起养猪业,全村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已达600多家。
宋家养生猪一花独秀,唐庙喂奶牛独树一帜。在他们的奶牛养殖小区内,300多头奶牛每天所产鲜奶由佳宝的奶罐车收集后直接运往济南。在其带动下,里仁、方家、西张等村新增奶牛150头,全镇奶牛达到500多头。
该镇刘营村的清真肉联厂,是全市最大的清真肉类产品加工企业,该企业实行屠宰加工、冷藏流水线作业,牛肉加工也由原来的4分体扩大到13个部位,产品销往辽宁、河北、上海、广州等地。牛肉的深加工不但为解决全镇富裕劳动力创造了条件,还带动全镇很多村发展肉牛养殖,现在全镇5头以上的肉牛养殖户已达600多家,出现了肉牛越宰越多、越养越旺的喜人局面。
蔬菜生产更上层楼——
8200个大棚成为菜农增收的钱袋子
垛石镇蔬菜生产已有多年,素有“济阳菜乡”之称。从露天栽培到大棚种植,再到冬暖式高温大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火,目前全镇高温蔬菜大棚已达到8万多个,有三个蔬菜品种通过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全镇蔬菜总产量目前已达0.65亿公斤,销售收入1.4亿元,仅蔬菜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增收800多元。
前赵村是全镇大棚瓜菜生产专业村之一,从2001年至今,全村115户人家已搞了近70个大棚,每个大棚的收入每年都在1.5万元以上。村民张思东搞了一个宽9米、长90米的大棚,种植了台南丹珠西红柿,产量达1万多公斤,收入2.5万元左右。樱桃西红柿、大西红柿、黄瓜是全镇蔬菜生产的主打品种,特别是“垛石牌”樱桃西红柿,更以其个小、皮薄、色泽艳丽、口感好深得消费者喜爱,已远销北京、天津、吉林等20多个省市。
在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的同时,该镇率先在全市引种了5个瓜菜无土栽培实验棚,主要研究、探讨瓜菜无土栽培的种植、管理技术,并请来有关专家进行全程指导,这种省水、省肥、果型好、果实甜、价格好的纯绿色产品现已试种成功,待全面推广后,必将大大提高全镇瓜菜品种的科技含量,为做大做强“垛石牌”蔬菜产业创造条件。(本报记者本报通讯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