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原腹地,处于我国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武汉,位于湖北省的中部地区,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层中,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武汉还是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长沙是湖南省省会,是个名人辈出的城市,然而“长沙名人”集中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技领域,在工商业和经济管理领域寥寥无几,这不能不说是长沙近代人才结构的一种缺陷。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位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资源工业发达,但因此造成了严重的城市污染;南昌,江西省的省会,地处长江中下游,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中南三角洲相毗邻的省会城市,但整体实力较弱;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合肥紧靠长江三角洲,在中部六市中实力最弱。
中部六市历史悠久,在历史上都曾有过辉煌时期,但在改革开放后,无一例外的陷入了经济的相对落后和衰退。目前,三大经济区活力四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相继被提出,中部崛起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中部的六个省会城市中,郑州、武汉和长沙经济总量超过1000亿元,处在竞争力排名的II类城市,太原、南昌、合肥低于1000亿,处于III类城市。六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武汉,其余依次为郑州、太原、长沙、南昌、合肥。在II类城市的三个城市中,长沙发展后劲最强,郑州其次,武汉最弱;综合竞争力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武汉、郑州、长沙。在III类城市的三个城市中,合肥发展后劲最强,其次南昌,太原最弱;综合竞争力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太原、南昌、合肥。六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后劲都很弱。
郑州:中原商贸
郑州的经济是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的,第二产业的后劲不如第三产业强。过去郑州曾把城市功能定位于商贸城,因为郑州具有发展商贸的天然区位优势,郑州的商贸业也确实繁荣了一段时间。但是,单纯地追求商贸功能而忽视工业功能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商贸的发展缺乏工业支撑,缺乏后劲和潜能,使商贸进一步升级发展的速度、规模、层次受到制约。郑州的商业在1999年跌入低谷,当时在权威部门对全国零售业50强和连锁商业区50强的排名中,郑州无一入围。目前郑州应该注重于工业的强大,将单纯的商贸业转化为市场机会,带动交易产品相关工业的发展。
武汉:“光谷”进化
武汉存在和郑州同样的问题,第二产业后劲不足,不如第三产业。在改革开放前,武汉的综合实力位居中国第四位,发展了一系列“武”字头的大型企业,尤其是汽车业更是武汉的骄傲。然而,时过境迁,近年来武汉一直在走下坡路,被一些新兴城市所超越。汽车业在衰落,在全国所占份额越来越小,零配件业更缺乏竞争力;武汉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物流业却很落后。今天的武汉,仍然以改革开放前的几个大企业为支撑,工业的支撑点太少,缺乏后劲。武汉近年来的亮点是光谷,发展迅速,然而,模具、塑料配件在浙江加工,精密传动机械在山东、江苏加工,电子元器件在上海、北京订购……武汉·中国光谷企业每年需外协加工的产品数额庞大,但订单大多流向了外地。武汉当前的问题在于,传统大企业能给予经济的能量有限,新的产业缺乏产业集群与配套,武汉在保持传统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应尽可能扶植新企业并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长沙:三产现代化
长沙的经济发展后劲一直强于郑州武汉,主要是因为,长沙的第二产业发展后劲强于郑州、武汉,虽然如此,长沙的主要问题仍是工业不强。长沙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位居三大产业的首位,但其产业层次还普遍偏低,主要都是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如其中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就高达1/3左右,而高层次的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风险投资、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还很不发达,比重偏低,这说明长沙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不高,使得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缺乏牢固的基础。
太原:能源新命题
太原从2003年开始,第二产业发展后劲超越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于第三产业,使得太原的发展后劲逐年增强,但仍落后于南昌和合肥。在计划经济时代,太原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了强大的资源工业,但是,当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太原这座以初级的能源重化工业产品为主要交换商品的城市,已像一位精力耗尽的老人越来越显迟暮,产业结构的落后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更加大了太原调整产业结构的难度。太原经济发展后劲的增强得益于近两年中国的能源短缺,太原应抓住这个机会,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使其更有效率,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
南昌:区域节点
南昌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差不多,但近两年,第二产业表现出更为强劲的趋势。南昌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中南三角洲相毗邻的省会城市,但在经济建设方面似乎并不强大,主要是工业太过薄弱,南昌也有自己的支柱产业,但产业规模太小,同时缺乏大型的支柱企业。南昌的区位优势在中部是很独特的,因此应着重发展外源型经济,大量引进外资与内资,同时利用产业配套,培育起强大的内源经济,奠定经济发展的长远基础。
合肥:融入长三角
与太原、南昌相比,合肥的综合竞争力最弱,但后劲最足。合肥已经有了基本的3大支柱产业,但这三个产业总体规模都比较小,难以支撑起合肥的工业快速壮大。融入长三角是合肥的一个比较实际的选择,合肥在地理上是最接近长江三角洲的省会城市,正在建设之中的通往长三角高速铁路建成后,合肥到南京仅需40分钟,到上海也只要2个多小时。因此,合肥如果主动接受长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辐射,定会加快经济的发展。然而,大的现实背景不容乐观,从2000年开始,安徽就提出了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但事实是除了一个“15+1”的旅游发展项目,长三角从来都没有将安徽纳入其发展规划。如何主动融入长三角,以何种定位融入长三角,是合肥最应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