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产业转型:深圳第四支柱产业之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9日 15:39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刘 浏 本报记者 金 城 深圳报道

  与国内其它经济中心城市动辄有六七个支柱产业不同,在过去六七年的时间里,深圳一直强调的是其三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然而这一情况在今年1月13日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中共深圳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时任深圳市长的李鸿忠首次提出:将把文化产业作为第四支柱产业来发展。

  这一消息最初让深圳产业分析人士感到有点愕然。

  “从2003年5月李鸿忠到任深圳以来,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适度重型化战略’的提出,两年来,深圳市政府几乎一直在强调这种战略转型,并且虽然是悄悄地但是绝不迟疑地在推进这一战略。”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博士对记者说,“按常理推断,如果要提出第四支柱产业,肯定应该是某一项重工业,没想到突然抬出来的是文化产业。”

  “三根柱子”不稳与四个“难以为继”

  按照几何学原理,三点决定一个平面,基本具有稳定性。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连续数年里,深圳遭遇了又一次信心危机时,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可以说支撑了深圳经济的绝不低头:

  2004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266亿元,占深圳这个中国第三大工业城市工业总产值的50.2%,其出口额并占到全国高新技术产品总出口的1/5强;当年深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366万标箱,居全球第四位,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逾1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进入全球50强,稳居中国第四大航空港;深圳本地金融市场规模并未萎缩,到2004年底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936亿元和6174亿元,深交所恢复发股,证券、保险、基金、创投等主要金融行业,在全国的地位尚未受到根本性动摇。

  这活脱脱是一个成长性极强的活跃经济体的成绩单,但是2003年李鸿忠接手深圳市长职位后,深圳政府对深圳产业结构的深深忧虑逐步显现。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外向度最高的深圳经济遭受了巨大压力,但是对近几年深圳产业影响最大的毋宁说是2001-2002年全球IT产业泡沫的破灭。”深圳市政府一位官员对本报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而泡沫破灭让深圳看清了两点:从市场上来说,深圳这个命脉产业过分依赖于出口市场;从技术上来说,相对全国而言,深圳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和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但在核心技术开发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和购买核心组件进行装配依然是深圳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金融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其实亦严重建基于制造业。深圳这三根柱子中,只要高新技术产业一根不稳,全盘都不可预期,更何况深圳物流业的发展不断受到香港和广州两座相邻城市的挤压,而金融业则面临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强势压力。

  “但是另一层更大的风险许多人都没有认识到”,前述政府官员继续说,“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主要得益于轻工制造部门的技术升级并取得全球市场的话,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经济成长的动力可能更多地来源于规模宏大的中国大陆城市化进程,及其刺激下的中国重新重工业化的趋势。然而现有的产业结构特点却有可能使深圳游离于中国经济这个主动脉之外。如果不能搭上中国经济主体这个全球增长龙头,深圳经济的危险又岂止是三大支柱不稳之虞。”

  逼着深圳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还有可持续发展问题。李鸿忠在1月13日的市委扩大会议上说到了“四个难以为继”:一是土地、空间有限,剩余可开发用地仅200多平方公里;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三是按原有增长模式,实现GDP过万亿元,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而深圳人口已过1000万,城市不堪人口重负;环境容量已严重透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

  无论是选择适度重型化,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可谓是针对性的战略举措。但是以文化产业而不是重化工业为第四根柱子,这背后玄机何在?

  为什么是文化产业?

  据深圳市有关方面说,将文化产业列为四大支柱产业,深圳是全国首例。

  依照香港中文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少棠的解释,如何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展经济,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的理念: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之为“版权产业”,主要指对享有版权的作品的再创作、复制、生产和传播;英国、新西兰等称之为“创意产业”,指“一个经济活动群组,开拓和利用创意、技术和知识产权,生产并分配具有社会及文化意义的产品与服务,更可望成为一个创造财富和就业的生产系统”;欧洲的德国、西班牙、芬兰和亚洲的日韩等国则称之为“文化产业”,指与文化内容有关的开发、生产、制造、分销及消费的服务产业。

  中国大陆采用的是“文化产业”概念。依照国家统计局2004年4月印发的《文化教育及相关产业分类》,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九大门类产业被列入文化产业的范畴之中。

  按照这样的文化产业概念,刚于今年4月出版的《2005年深圳文化蓝皮书》称,“2003年深圳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5.3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总量的4.73%(当年全国的这两个数字分别为3577亿元和3%)。”但这个数字至少没有将深圳高达200多亿元的印刷业产值计算在内。深圳是国内三大印刷产业基地之一。

  如果仅占全市GDP的不足5%,显然不足以支持其入选F4的显耀地位。但是深圳方面强调说,第四支柱并非指现状,而是指目标或发展规划。深圳市文化局提交的计划说,深圳应在5-10年的时间内,使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假如深圳2015年GDP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的目标能够实现的话,那意味着文化产业的产值至少应达到1000亿元。

  “深圳有较好的文化产业基础或势头,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深圳天生具备发展创意产业的条件”,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对本报指出,“深圳有一些很有特色的文化产业,比如深圳的设计产业,在全国具领先地位,仅平面设计一项,2003年产值就达48.25亿元;再如深圳是国内主要的动漫产品出口基地,有企业330多家,2003年营业收入为5亿多元;深圳的网络游戏产业亦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不但拥有开发出《华夏》、《战国英雄》等网游产品的‘网域’、‘宝德’等知名产品开发企业,亦拥有像‘中游’、‘腾讯’等国内最具知名度的游戏网站。另外,媒体产业,2003年深圳报业集团亦是广告营业额在全国仅次于中央电视台的第二大媒体企业。”但是乐正承认,深圳文化产业还需要更为宽松的政策和更进一步的开放度。

  或许深圳决策人士认识到了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但更重要的背景也许是,自2003年起,深圳即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省市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亦曾于2003年底和2004年首届文博会期间,两次到深圳调研文化体制改革问题。

  去年11月中在深圳举办的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最初计划由文化部和深圳市政府主办。但在召开前两个月时间内,接连两次升格,文化部、广东省政府、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署等部门纷纷加入到主办单位的行列,深圳市政府反而变成为承办单位。

  “抛开这些政治重视的迹象不说,文化产业也是建设‘效益深圳’的理想抓手之一”,深圳知名的社会评论员老亨对记者说,“文化产业不占用多少土地、水电油运、原材料等自然资源,又基本不污染环境,仅以人的大脑为基础,就能创造出大量的产值和就业岗位,这对四个难以为继的深圳来说,简直是量身订做。”

  另一位社会评论员“我为伊狂”亦说,“文化产业作为第四支柱产业,对一直被内地讥为‘文化沙漠’的深圳来说,这也是提高深圳文化品位的有力方式。”可以佐证这番话的是,在“文化立市”的口号下,深圳市委宣传部于去年提出了建设“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和“设计之都”的文化提升计划。

  多做少说的适度重型化战略

  相对于文化产业的军歌嘹亮,深圳在推进重工业化方面让人有匍匐前进的感觉。

  李鸿忠于2003年初到深圳提出适度重型化战略之时,深圳内部曾产生激烈的争论。有人批评,深圳应该做的是完善其高新技术产业链,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而不是去搞什么重化工业,何况这类产业有可能污染环境,并且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深圳缺的正是这些。

  但是,深圳市政府回应说,深圳要搞的是适度重型化,只是在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基础上,为深圳经济加入机械装备等重工业成分,并非要将深圳变成一座重化工业城市。更重要的是,深圳的适度重型化路径主要有二:一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的链条里,加重并延伸到重工业领域;二是建设高新技术起点的新兴重化工业。

  之后为避免太多的争议,深圳政府采取了多做少说的策略。媒体多次传言比亚迪在收购“秦川汽车”之后将之更名为“比亚迪”汽车,并可能将轿车生产基地放在深圳龙岗区,以及哈飞汽车亦有计划将其中型车生产基地设在深圳宝安区,近期更传出沃尔沃的中国工厂选址深圳的消息,但深圳政府没有回应这类消息。另外,选址大亚湾畔的深圳精细化工产业园亦在低调运作当中。

  与此同时,政府高调表明将继续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4年初把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列为深圳市委一号文件,原分管高科技产业的副市长刘应力最近刚刚获得重要任职,这些都可以视作政府动向的信号。而且高科技产业的一些进展似乎也在支撑政府的平衡:深圳IT产业在无线技术、存储技术以及显示技术方面正在取得突破,华为在3G技术的豪赌已经看到了黎明的曙光,而这也将会成为深圳在高科技产业适度重型化方面的点睛之作。

  有分析人士判断,在未来5-10年的时间,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汽车或者别的重工业产业,其对GDP的贡献远远超过政府确定的第四支柱产业:文化产业。

  广东省社科院丁力博士指出,深圳原来的三大支柱产业中,只有高新技术产业是第二产业部门,金融业与物流业都属第三产业。选择属于制造业的重工业部门,还是服务业的文化产业,可能取决于深圳市政府对其所处工业化阶段的判断。“依深圳按户籍和暂住人口不足600万的数据,深圳人均GDP早已超过了5000美元,那就会认为深圳已完成工业化的阶段;但是如果按照深圳最近承认的超过1000万人口来算,深圳人均GDP不过是3000美元,事实上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那么深圳在工业化方面还有许多功课要做。”丁力说。

  刚刚于5月19日结束的深圳第四次党代会上,李鸿忠代表深圳市委所作的报告中,就用了“深圳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这样的词句。

  然而,即使深圳政府不改变以文化产业作为第四支柱的决定,现实很可能是,深圳政府在升级产业结构的策略选择中,遵循“虚虚实实”的思路走下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