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艾 岚
5月3日,中台办主任陈云林宣布,大陆有关方面将于近期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这是继2004年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后,大陆方面对居民赴台湾旅游的进一步开放。5月20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公布,本着三个原则于近期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发言人张坚钟称,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将会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同时,陈云林5月13日则在北
京宣布,大陆有关方面将进一步为台湾居民入出境提供便利,将采取三项切实措施方便台湾居民出入境。
这一往一来,构筑的将是两岸民意交流融会的坚实平台,贯通海峡。溶解历史困局的真正力量,正在这个平台上酝酿。因为历史困局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个交流平台的缺乏或被刻意阻隔而造成的,这一点直到现在仍被大多数人所误读。台湾问题是两岸共同的问题,但假如两岸对这同一个问题没有共同的理解和体认,试图共同解决问题的努力不免有走错方向之虞。时间不是问题,方向才是关键。历史就像是观后镜,跟现实的方向盘一样重要,只有认清了历史,才能正确地把握现实的方向,驶向理想的未来。
与大陆的历史相比,台湾的历史很有特殊性。理解其特殊的历史,是理解岛内民众特殊的历史记忆和集体心态的关键。台湾自古以来属于中国。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定,让日本在台湾实行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这种被“遗弃”、被殖民的遭遇构成了岛内民众“悲情情结”的根本所在。1945年国民党政权代表中国收回台湾主权,刚回归祖国的台湾却又遭遇了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和随之而来近三十年的“戡乱”,国民党政权这一被冠于“大陆过来的政府”在台湾民众的心里留下了另一道伤痕;再加上台湾当局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一味的“妖魔化”大陆的政权。这一切,无疑会激发并强化台湾民众的“本土意识”。
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由于蒋经国晚年推动的政治改革,台湾的政治格局呈多元化、族群化的方向发展;台湾本土意识的勃兴和壮大是这一过程最重要的特征。客观地讲,这对于台湾民众来说,是一次集体情感——悲情的失根感——的补偿:弥补了百年以来,因为遭受日本殖民而曾经失去的自尊,因为内战失败,退守台湾而失去的自信,以及因为要依附美国而失去的自重。
可惜这种真诚的情感却被别有用心的政客恶意曲解,并胁持作为叫嚣“台独”的资本。但正如5月初来大陆访问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所说的那样: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大陆一贯坚持的对台政策,胡锦涛主席在3月4日发表对台讲话时,再一次重申了这一点。希望源于信任,信任基于了解,而了解有赖沟通。让更多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亲身感受台湾的民情民风、切身体会骨肉相连的亲情,通过交流与沟通,充分认知和理解台湾人民独特的历史记忆和集体心态,并冀图达成对现实以及未来更贴近的、更相同的理解和期待;让更多的台湾居民寻访大陆,了解一个真实的大陆,充满善意亲情的故乡,一片政治、经济、社会都在不断进步的热土。
作为不久之前的“胡连会”、“胡宋会”的重要注脚——普通的两岸居民的相互来往,真正的民意的交融——必将打开历史困局的关键一页。台湾民众的所有伤痛记忆也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伤痛记忆,应该由所有的中国人共同承担;而当前这种不统一的困局,也应该由两岸人民共同去开解;惟有如此,这个搁置了一个世纪的历史困局才有希望被溶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