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合纵连横:豫药企业期待崛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 10:19 经济视点报

  豫药企业大规模合纵连横的背后,有多少是必然,又有多少是偶然?

  豫药企业在全国背景下是怎样的竞争态势,又有着多大的振兴契机?

  豫药企业群体低调背后都意味着什么?

  医药行业的现状,更加凸显明星企业家的缺位。

  变革下的医药行业是虚假繁荣,还是潜力巨大?

  □经济视点报记者 窦 磊 刘 慧

  豫药企业合纵连横

  “九霄龙吟惊天变,风云际会潜水游。”用这句话来形容河南医药行业从去年开始,以及今后几年都将延续的变化,可谓相当贴切。

  纵观河南医药企业近两年来的最大变化或说最大看点,无疑就是重组、参股、兼并等这类极具洗牌意味的系列动作。其目的除了壮大河南医药企业自身实力外,更重要的则是为了应对日益残酷的竞争,而在这些大手笔的动作背后,则蕴含了太多的市场因素、政府因素以及企业自身因素。

  医药行业并购、重组的加速,一方面是与医药行业出台的政策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外资进入的压力有关。

  由于我国开始实行GMP、GSP认证等一系列政策,提高了进入医药行业的门槛,为此,许多药企不得不加快重组的步伐,这使得今年医药行业的并购案明显增多。按照我国医药工业“十五”规划,现有企业将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培育出10个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并使其年销售额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的30%以上。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内,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还将是主旋律。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国际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市场竞争变得更为直接和生死攸关。特别是药品分销领域放开后,随着外资进入药品分销领域,今后的国内药品市场将受到巨大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制药企业寻求突破的途径只能是做大做强。

  “组建医药集团是大势所趋,在全国医药集团纷纷成立,资本成为首要竞争力的时候,如果不将力量捆绑起来,单凭借有数量没实力的众多小企业与之抗衡,结果肯定是被各个击破,落个整体沦陷的局面。”河南省药监局一工作人员如是说。

  有着这种认识的,显然不只是政府主管部门。采访中,很多医药企业相关负责人以及河南本地的诸多消费者均表达出类似观点,可见合众弱以胜强乃大家之共识。

  作为医药大省的河南,医药行业长期处于一种企业数量多、布局分散、配套能力弱、缺乏规模效益的局面,全省286家医药工业企业,去年的销售收入为76亿元,只占全国同行业的2.8%,与哈药集团67亿元左右的销售额相差不多,全省270多家医药批发企业,去年销售额为44亿元,除极少数企业盈利外,其余全部亏损,由此可见整合洗牌确是大势所趋。

  至于如何整合,显然由优势企业发挥合纵连横作用最为高效。而在优势企业中,天方药业集团的步伐显然稍快一筹。

  按照“纵向联合”的原则,河南省天方医药集团由目前河南省内最大的药品生产企业——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河南省医药公司、郑州大学药物工程技术中心、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参股,组建为股份制医药企业集团,涵盖医药研发、生产与流通的基本环节。

  这样一来,河南首个集科、工、贸为一体大型医药集团于今年年初宣告成立。

  而按照“横向联合”的原则,生产环节上,天方药业还将进行再整合。像南阳普康集团化学制药厂的洁霉素、新乡制药股份公司的肌苷等,都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天方药业将之整合后,能使整个抗生素的发酵吨位大大提高,位居国内第一,快速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优势。

  除此之外,按照河南省规划的另三家医药集团,辅仁药业、羚锐制药和竹林众生也早早就走上了合纵连横的道路,只不过是进程快慢的问题。

  按照规划,天方、辅仁、羚锐、竹林众生四大巨头被分成四大集团。第一集团:以天方药业为骨干,组建年销售额100亿元的医药工商业集团;第二集团:以辅仁药业为骨干,组建年销售额100亿元的医药、食品工商业集团;第三集团:以羚锐制药为骨干,组建年销售额50亿元的以中药贴剂和西药贴剂为主导品种的医药工商业集团;第四集团:以众生药业为骨干,组建年销售额50亿元的中药企业集团。

  政府规划的自然是骨干医药企业的宏观整合大计,而事实上不只是大型医药集团,中小医药企业也无不把握时机,纷纷加速进行着自身的合纵连横之策。

  纵向上试图通过产业价值链的打造,实现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横向上则以合作共赢为原则,理性投资为指导,努力扩大着自身的产业规模。

  比如瑞龙制药,以自身特色优势为核心,在加大原有产品投资基础上,刚刚实现了对荥阳一家医院的合并,取名为郑州瑞龙乳腺病专科医院。像这种制药企业依靠自身特色,涉足医院经营的从全省来看,正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着。

  按照河南省药监局一位工作人员的说法,医药集团的构造就应该包括医院、流通渠道、终端零售、中西制药等一系列价值链条。这一点从国外和国内的大型医药集团可以看到,它一定是综合化的,甚至是跨行业的。

  全国版图下的豫药企业

  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前10强的制药企业已经占有国际药品市场份额的50%,而中国医药工业前10强只占有国内市场的25%,相对而言,中国医药市场的集中度严重偏低。从趋势来看,中国的重组、并购将会不断发生,产业集中度也将不断提高。

  然而就在河南医药行业四大巨头日益显现,豫人为之振奋不已之时,却也有着一些不同声音的呐喊。

  其中之一是,做大不等于做强。

  “虽然他们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也有了众多的子公司或参股、控股公司,甚至从员工数量、生产数量等指标来看也已经颇为庞大,但毕竟大跟强不能完全画等号。真正的强应该是具备核心竞争力,有着良好美誉度的强,而不可能是单单堆积出来的强。”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而另一个声音是,其实豫药企业即使以大为标准,从全国角度来看也差距甚远。

  从几个数据来看,就不难理解。作为河南最大的药业企业天方集团,2004年销售收入最多也不过十几亿元,不要说与国际企业相比,就是与国内最大的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年销售额150多亿元的企业相比,也可看出极大的差距。

  从2004年中国100强药企最新排名来看,河南药企竟无一上榜,这与河南医药消费大省的地位无疑是极不相称的。

  当前,河南医药企业销售额能够过10亿元的寥寥无几,这与全国几大医药集团动辄上百亿元的销售额自是不能相提并论,而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能在这种差距下,越缩越小而不是越拉越大,显然也是个问题。

  按照河南省对于几大医药集团所作的50亿~100亿元的销售规划,明显任重而道远。

  “要想迅速实现这种销售量的裂变式膨胀,方法只能是大量地兼并重组,虽然利用政府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但毕竟过快地堆积难免造成消化困难,即使是制药企业,如果真得了病,恐怕也难以自行治疗。”一位多年从事医药行业的马先生不无忧虑地担心。

  对此,爱生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袁现明认为,河南本土的医药企业在数量上比较多,但是缺乏大型的医药企业,布局比较分散,规模效益比较差,较大一些的企业例如天方和宛西,虽然各自在化学制药和中药制药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和其他医药行业发达地区相比,十几亿元的年销售额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整合的大局已经开始,接下来对医药行业的各个企业来说,在这场势在必行的棋局中如何走好自己的棋,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袁现明说,“从我们自身来看,就纵向而言,爱生加强和上游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保持供应链的畅通,建立战略性的合作关系,下游则和各分销商以及医院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横向而言,目前正在努力促使相关方面建立河南省医药商业企业商会。”

  而袁现明提到,之所以要建立商会,其目的主要有四个:加强行业之间的相互推进;应对医药行业整合的大趋势;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话语整体,和上游供应商议价;加强和政府之间的平等对话。

  “大家应该在竞争中发展,而不是在竞争中灭亡,医药行业的整合不能重蹈20世纪90年代初郑州商战的覆辙。”袁现明说。

  群体低调背后的博弈

  河南省国资委、药监局、财政厅等诸多政府主管部门纷纷投入到此次医药集团的组建进程当中。

  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规划。可就在各界倾听着来自于官方激动人心的举动的同时,当事方的各家医药企业却变得越来越低调、越来越沉默。这种低调不仅存在于几大医药集团,并已蔓延到各个中小医药企业。

  大企业的“翻云覆雨”之下,中小企业除了感到自身的差距外,就是一种别样的冷落,面对各方骤然增多的关注,沉默下来练内功似乎成为最好的应对之策。

  而大企业对于媒体言论的高度谨慎,则令人明显感受到了高谈阔论过后的信心不足。按照竹林众生一工作人员的说法,近期内企业拒绝所有采访,而河南较大的医药流通企业,河南华北制药销售有限公司谭经理同样如此表示。

  这种与政府主管部门高调态度相对应的低调,难免让人对医药行业大变局心生疑窦。

  “其实这很像一种被催熟的成长,几个大医药企业被迅速推到风口浪尖,风光了一把,而冷静下来之后,他们却要面对比谁都清楚的现实困难。政府可以多讲讲规划和理想,但企业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们首要的是做。”一位国资委的工作人员这样说,“也难怪,他们现在更多地选择沉默。”

  对此,天方药业一内部人士说:“4个月过去了,一切仍在原地,所谓的集团除了挂牌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更别提开展工作了。”

  在这种低调背后的,则是兼并重组过程中,政府主导性大,企业自主性小的体现。

  据各方面资料显示,这一轮河南医药行业重组高潮,主要表现在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上,国资委从某一角度来说就占据了相当的主导地位。

  医药产业明星企业家缺位

  企业家与企业品牌可以看作是一个企业的两张身份证,过去很多人注意到了品牌的作用,却往往忽视企业家魅力的作用。

  “胆识、魄力、敏锐、创新”,是一个民营企业家创业历程中表现出来的典型性格,带有自发的萌动和时代的烙印。

  较之其他行业活灵活现的明星式企业家,医药行业则少了许多,而在河南,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

  “但这并非否定医药行业民营企业掌门人身上缺乏企业家气质,而是指一个企业家的成功,除了自发的萌动,还要归功于时代、行业的发展潮流。毕竟,一己之力难以擎天,虽然我们往往期待英雄的出现,但医药行业相对浓重的国有垄断色彩及相对缓慢的市场化进程决定了明星式企业家出现的几率不大。”某管理咨询公司刘经理这样认为。

  医药行业的市场化色彩仍然不够突出,根据有关数字统计,在目前全国医药企业中,民营企业总数大概占30%;在上市医药企业,民营企业大概占20%。相比较其他行业,这一比例仍算少数。虽然也出现了诸如复星、东盛、健康元、天士力、修正等一些大型的民营企业,但整体水平仍显单薄。

  而在重点领域,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流通商业,大医药集团的国企化色彩更为浓重,特有的国企体制造就了这个行业内的企业家群体特征。这种大一统的企业机制,注定了这个行业内“出彩”的企业家并不多。

  而医药行业相对其他行业的弱市场化色彩更加重了这一集体印象,既不能像一些超级国企领导人一样备受外界关注,也不能像民营企业一样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逆流而上创造传奇。

  “胆大包天”、敏锐的市场感觉、复杂的人脉、超出常人的辛苦工作,往往是一个民营企业家迅速成长的综合因素,这是目前中国转型期明星式企业家的群体生存环境。

  对此,袁现明的看法是,河南医药企业家自身的眼界和胸怀不够大,中原人普遍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想始终比较浓厚,合作意识差,竞争意识强,但这种竞争更多的是恶性的价格竞争。

  而这种价格竞争,主要原因在于豫药企业的管理理念存在问题,缺乏创新型的产品,产品的附加值很难提升,便只能进行低成本的价格竞争。所以从战略规划上看,企业家还是应该走出去,看看省外的、国外的同行都在做什么,这样才能看得更远。

  但同时也不可否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升,医药行业企业家的魅力指数也将处于不断攀升当中。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面临河南医药企业剧烈的变革和洗牌,企业家们的魄力和能力也正迅速得以彰显。正如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刘经理所说,医药行业正处于整合阶段的现实,不仅考验着每一个企业,也考验着每一个企业家。好的企业家会领导出操作规范的大企业,这样的企业总是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推动市场规范和行业整合,从而自身发展壮大,因此也就要求企业家的责任越大,这样一来老百姓则越能受惠,同时,忠诚度也就会逐渐提高,从而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和持续发展。

  在经过了多年发展,企业步入规范化道路之后,企业家在对待自己的责任上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利益:员工、企业、社会,只有实现了三方三赢的局面,企业家才算真正地担负起了自己的责任。

  潜力与泡沫之辩

  中国医药产业变得越来越锣鼓喧天:医药广告铺天盖地,医药企业重组令人眼花缭乱,而很多企业多元化投资的首选也是医药。国家经贸委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制药企业已有4000多家,上市公司中以医药为主业的企业就有近80家,此外另有百余家上市公司也涉足医药行业。

  在谈到河南医药企业的整合洗牌时,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这恰恰就是该行业泡沫化的结果。

  但河南省药监局一位负责人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这只是河南医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变革,面对全省一年医药消费量达到100亿元的情况,本省企业的总销售额只满足了不过50%多一点,其他的份额则都被外来企业抢去。如此来看,河南医药产业并不是发展出了泡沫,而是发展得还远远不充分。

  对此说法,袁现明也表示赞同,他认为豫药行业的起点低,所以可挖掘的潜力更大,发展空间也大。

  究竟是已经出现泡沫,还是潜力依然巨大?从全国来看,也是争议颇大。

  悲观派认为,很多医药广告因“水分”而失信于民,成为过街老鼠;兼并重组中出现大量企业人事、结构动荡;多元化投资也带来了难以防范的风险,投资前景难测。他们认为,大量冲动的资本涌入医药行业中一些投资热点时,并没有理智地判断市场,以至于很多企业被市场风浪所吞没,甚至于毁灭了市场本身。

  对此,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王锦霞也表示,医药产业并不是一个暴利行业,目前利润空间已很有限,如果资本盲目进入,投资之日很可能就是亏损之时,“千万不能再盲目投资了”。她指出,美国的医药产业高达4000多亿美元,数倍于我国医药产业,但美国医药企业不过600多家,而我国目前包括制药企业、医药流通企业等在内,已超过7000家。

  与此相反,乐观派则认为,现在说医药产业会成为迅速破灭的“泡沫”,为时尚早。21世纪早被预言为“生物科学领先的世纪”,而医药产业因与生活、生命密切相关,决定了其不会只是一时喧闹的行业。

  作为论证,海通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杨建第表示,目前很多资本在进入医药产业时过于盲目,从而导致一些医药企业的关闭,但这只是市场优胜劣汰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无非是使利润变薄,但还没有严重到赚不到钱的地步。但目前的情况并不是资本进入后赚不到钱,而是一味炒概念。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市场更猛烈的风浪来冲击涤荡,而不是单纯地限制进入、控制资本投入的时候。

  豫药企业的崛起契机

  要扭转豫药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颓势,虽然任务艰巨,却也并非没有可能。

  “豫药企业要想在全国背景下实现整体的崛起是有一定优势的。”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表示,“首先,中部崛起给豫药行业的整合、崛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豫药行业的起点虽低,但同时可挖掘的潜力也更大,发展空间也更大。”

  其次,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尤其适合中药的崛起,因为这正是中药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两个核心要素。对此,宛西老总孙耀志深有体会,他的“让老祖宗放心,让老中医放心,让老百姓放心”的“三放心”策略,就是其对中药信心的很好体现。

  再次,从政府角度来讲,加强政府自身的信用、解决政府部门的行政不作为等举措,使相关的卫生行政部门和纠风办的职能真正体现出来。

  当然,企业家的眼界和胸怀也决定着江山的大小。袁现明表示,豫药行业必须从内耗的恶性价格战中走出来,才能有力量和省外的、国外的力量相抗衡,如果豫药行业不尽快觉醒,将会很快迎来外来力量的登堂入室,面临着被吞噬的危险。“豫药企业不能再做温水里的青蛙,等着水一点一点地煮热,最后导致无法求生的地步。”

  实现豫药行业的整体崛起是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相联系的,政府、政策、社会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竞争对手的环境等都是影响行业整体突围的因素,当实现这些因素之间的和谐之时,距离豫药的整体突围和崛起也就指日可待了。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