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崛起”顺应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符合河南经济发展的规律。作为经济发展重要促进力量的金融业,应该积极融入到这个发展的大格局中。
在“中部崛起”的历史背景下,从“郑州现象”的形成到人民币理财的“一波三折”,金融创新不仅关系到政府、银行、市民等多方利益,而且考量着河南的“钱”途。
□经济视点报记者 宋家祥
政府篇
金融业:中原崛起的支撑力量
今年,中央提出“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后,引发了中部六省的激烈竞争。
目前,随着长三角、珠三角、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湖南、安徽、江西等地主动向长三角、泛珠三角经济圈靠拢,以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湖北则强调雄厚的经济、技术、人才和沿江优势,山西强调资源优势,都在积极寻找各自的定位和快速发展出路。
河南该怎么办?
河南提出了“中原崛起”!
“中原崛起”顺应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符合河南经济发展的规律。作为经济发展重要促进力量的金融业,应该积极融入到这个发展的大格局中。
为此,河南银监局于5月19日在郑州召开了河南省银行业支持“中原崛起”研讨会。
似乎众多的关于“中原崛起”的话题中,这个会议更让人有“底气”,而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明义的出席更证明了会议议题的重要性。
或许,又一个血脉贲张的时刻已然来临。
副省长的要求
在研讨会上,王明义明确强调:银行业要为中原崛起提供金融支撑。河南省银行业机构要围绕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三农”、涉外经济和卫生生态环保等社会事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使银行业信贷增长更好地适应河南经济发展的要求。
王明义指出,长期以来,河南银行业在促进河南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实现中原崛起,更离不开银行业的鼎力支持。在中原崛起战略中,既对河南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河南银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河南将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届时,河南银行业的发展基础将更巩固,发展空间将更广阔。
银行业自身也要崛起
作为河南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的郭锦洲,无疑对河南的金融市场具有“话语权”。他在研讨会上提出:河南省银行业要在中原崛起的背景下实现自身的崛起。
实现中原崛起为河南省银行业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河南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将为银行业做强做大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只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河南银行业必将在中原崛起中进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目前的河南省银行业市场的情况是:银行业体制改革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先后两次大量剥离不良资产,有效减少了河南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担和压力。股份制商业银行创造了‘郑州现象’,在全国银行业起到了示范作用。城市法人银行业机构经过清理整顿和重组处置,基本实现健康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农村信用社改革顺利推进。” 郭锦洲说。
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河南银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肩负的历史使命还有较大差距。河南银行业组织体系尚不完备,对外开放程度处于较低水平;银行业资产质量较差,综合竞争力和产业化水平较低;有效信贷投入乏力,对经济的支持度呈现弱化趋势;金融服务创新不足,对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缺乏行之有效的支持手段和方式;地方中小银行业风险问题突出,对河南经济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等等。这些风险和问题不仅制约了我们银行业自身的稳健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对中原崛起的贡献和支持,亟待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途径予以全面解决。
银行篇
“郑州现象”解读
2001年来到河南的浦东发展银行,其郑州分行存贷款增量连续3年居全系统第一,今年年初以来国际结算量增长幅度居河南同业之首;
2002年开业的招商银行郑州分行,多项业务指标均居招商银行新建分行之首;
开业已近9年的广东发展银行郑州分行,作为广发行系统内第一家存款突破200亿元的分行,在当地市场所占比重已连续多年居广发行系统第一位。
同业的迅猛发展,令新近开业的兴业银行郑州分行不容懈怠,从筹备到开业不到5个月的时间,已上报总行审批信贷资金22亿元,预计到年底将达到30亿元。
“来一家,火一家,几乎每一家的主要业务指标都在其本系统内位列三甲。各股份制商业银行郑州分行的这一现象,已成为金融界的‘郑州现象’。”郭锦洲评价说。
“郑州现象”的基础
各个分行何以如此红火?
广东发展银行郑州分行行长李兴智的看法是:“银行的发展目标只有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而河南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和在全国位列前茅的GDP总量,无疑使银行实现发展目标有了充分保证。”
兴业银行郑州分行行长李卫民也有同感。在兴业银行筹备组前期对郑州考察时,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明义亲自推介河南、陪同考察,让兴业银行看到了河南的一片诚心和热心。
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经济发展的潜力,构成了“郑州现象”的重要基础,而最终形成“郑州现象”,并吸引一家又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来河南发展,还离不开交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之间的相互示范。
区域性金融中心
正在主持编写“郑州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报告的起草工作的匡宝珠给记者描绘出了郑州银行业未来的蓝图:不久的将来,郑州要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正是由于河南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正是由于“郑州现象”的存在,才给了匡宝珠如此的信心。
据介绍,正在编写的“把郑州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报告中,在机构方面的规划有八个方面:组建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品牌银行;争取组建一个区域性的发展银行;组建地方性中小银行;引进国、省内外的银行机构;支持并做好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工作;做大、做强现有的在郑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市、县延伸的问题;完善政策性银行机构体系。
市民篇
人民币理财“一波三折”
相信只要是进过银行业务大厅的人,对人民币理财都不会陌生。
去年9月份,光大银行率先推出“阳光理财”人民币理财计划后,招商、兴业、中信实业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跟进。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水涨船高,一年期产品收益从最初的2.88%一度达到3.17%甚至更高。由于其收益高且不用缴纳利息税,所以一经出现便迅速受到消费者的热捧。
像“冲击波”一样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气势汹汹。
今年2月份,四大国有银行终于也按捺不住。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几乎在同一天推出了自己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其销售同样是热火朝天。从2004年9~12月,短短3个月时间,人民币理财业务就达到了300亿元的规模。
银行“抛弃”人民币理财?
银监会今年2月的“三道令”,加上3月17日央行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致使人民币理财产品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从“河东”走到了“河西”。
4月初,四大国有商业和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暂停人民币理财发行计划,此消息引起市场一片哗然。炙手可热的人民币理财突然出现“冷场”,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人民币理财产品面世半年来的遭遇一点也不为过。
人民币理财产品在河南上市后,一度出现过“储蓄搬家”的景象。被外界看作为“揽储”利器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实际上是银行间争夺优质客户的法宝。银行将资金运作的部分利润让给投资者,使其预期收益高出同期储蓄存款收益,甚至国债收益,以吸引其他商业银行的大额投资者,储备自己的优质客户。
“但是3月17日之后,整个货币市场的收益率都在下降,人民币理财市场收益率也跟着往下走。”招商银行郑州分行资金部一位人士分析说,“央行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开始发挥作用了。银行将主要从各种金融服务方面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3月17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利率的重要市场信息,被同时出台的房贷新政所淹没。这一天,人民银行将超额准备金率从1.62%下调到0.99%,下调幅度相当大。人民币理财产品在收益上的优势,渐渐地不复存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立刻被推到了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
东山再起需要创新
在沉寂了近一个月后,今年5月中旬,一些银行再度纷纷推出人民币理财新品,且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质。
新品流动性大大加强。表现在第二代人民币理财产品多为短期产品,甚至出现了超短期产品。此外,客户的选择性变得更为灵活。
同时,新产品的高端指向非常明确。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新产品收益率降低。
总而言之,眼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银行理财服务,要改变单一功能路线而走上理财加金融服务的综合化安排道路,才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