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一个农业大省的工业创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 09:39 经济视点报

  多年来,一些地方官员缺乏长远的眼光,认为搞工业见效慢,不如搞城市建设来得快。致使许久以来,河南省工业始终大(产值大)而不强(效益小)。

  河南与全国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业上。发展工业经济,河南的任务还很重。

  □经济视点报记者 刘金松

  2005年,对中国来说,将注定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的贴近。

  在这个特殊年份里,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广袤的中部的发展成了备受关注的热点,中部崛起成了一个时代趋势。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中部崛起的渴望,也由一个区域的梦想变成了社会共识。

  对这种崛起最为关切的自然要数河南。

  有人曾对河南做过一个形象的概括,说河南就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仔细思量,发现二者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人口众多,在其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聚集了9667万人口,位居全国第一;同样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如今又面临着新的机遇。

  然而,提起河南,人们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成了这个位于九州之中的省份的标志性符号,直到现在,它的农业在全国仍然举足轻重。

  但是,人们也欣喜地发现,在中部崛起的浪潮中,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省并不安分守己,在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正在致力于向工业大省的迈进。

  就在前不久,一些海内外客商和新闻界人士来河南参观后,感慨地说:“想不到河南工业基础这么强,工业发展速度这么快。”

  工业起步

  1953年5月1日,历时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顺利完成,新中国开始了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是一个极其宏大而艰巨的建设规划,要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当时它的目的就是通过五年建设,要在中国工业化的问题上,打一个初步的基础。”中央党校教授范守信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曾如此评价。

  国家的全面工业化建设为河南的工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契机。根据当时国家的建设方针,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沿海老工业区和积极建设内地新工业区相结合。

  河南也因此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地区之一。在前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重点项目中,有10项放在河南。在当时,仅有6个省份获得的重点项目超过了10个,河南位列其中。

  而后,又有一批追加重点项目及能源、原材料项目相继落户在河南,从而初步奠定了河南现代工业基本框架,形成了洛阳、郑州、开封、新乡、平顶山、焦作等新兴工业城市和机械、纺织、煤炭等工业部门,建成了洛拖、洛轴、洛矿、洛铜、洛玻、郑州几大棉纺厂、郑纺机、二砂、平顶山矿务局、焦作矿务局等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

  其中,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铜加工厂等更是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大型企业。

  河南工业发展的第二阶段,是1960年中期后的十年间。在动荡的年代中,河南工业涌现出了发展中的两个热点:一是焦枝铁路的建设及沿焦枝铁路的三线工业建设;二是地方“五小工业”和当时称之为“社队企业”的兴起。而从内地和沿海迁移而来的一部分骨干企业,则填补了省内一些工业领域的空白。

  与此同时,沿海的一些技术人员也随着企业的迁移,内迁河南。这些工业移民的到来,为河南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至此,河南省已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从行业上,涵盖了电力、化学、建材、日用轻工业;在地域上,则形成了以郑、洛、汴为中心的工业集群。

  市场化面前的迷失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兴工业基地,河南依托其丰富的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

  河南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跃居前十位。虽然位次也曾不断交替,但总体上相差不大。以曾与河南相近的浙江为例,1984年前,河南的社会总产值一直排在浙江之前。1984~1992年,两省的位次呈现拉锯式的交替局面。但此后,河南和浙江的社会总产值在全国的位次就再也没有交替过,两省的差距还呈现出一步步拉大的趋势。

  10年来,浙江比河南GDP多产出7010亿元。

  “近年,河南虽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但经济结构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浙江。”河南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龚邵东分析说,从两省的GDP结构上来比较,河南第一产业比重高于浙江1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低于浙江3.3和8.7个百分点,差距比较明显。

  “河南工业与浙江工业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上。”龚邵东一语道破其中的玄机。

  龚邵东分析说,河南虽然矿产和工业资源丰富,又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工业基地,工业经济基础较好。但与浙江相比就存在着市场化程度、经济外向依存度、产品市场占有率、非公有制比例等方面的差距。

  据中国“市场化指数”研究报告,浙江市场化排名是第2 位,河南则处中游靠后地位。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行业中有15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前3位,有9个行业利润占全国同行业利润的1/5以上。从2001年全国工业普查数据看,浙江非公有制企业数、产值比例分别为86.4%和75.8%,远远高于河南,表现出极强的活力与生机。浙江的外贸出口额曾一度是河南的14倍,而河南的外贸顺差仅及浙江的6.13%。

  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民营企业的崛起,为浙江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河南,在国有大型工业企业陷入困境时,并没有充分引导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河南工业的发展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功利心态下的艰难成长

  工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因此,一个地区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然重视对工业的长期投入。

  从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工业投资的绝对值保持着逐年增加的趋势,已由“八五”期末1995年的264亿元,增加到2002年371亿元,净增107亿元。但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已由2000年的21.14%降到2002年的20.32%。

  “这说明河南工业投资不足的问题已经比较突出了。投资结构持续失衡不利于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河南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有功对这种状况很是担忧。

  更为严重的是,河南省工业投资比重偏低的状况仍在继续。在河南省2003年计划安排投资的56个重点项目中,其中工业项目6个,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4.19%。

  “全省工业化建设不景气,城市化及基础设施建设却一派欣欣向荣。”唐有功认为,政府经济建设工作重点转移的导向作用,是河南省工业投资不足的主要症结之一。

  他分析说,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河南省各级政府抓经济建设工作的重点实际上已发生了重大转移,已经从工业化建设逐步转移到城市化及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这种工作重点转移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了河南全社会甚至省外对我省工业的投资积极性。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九五”以来,全省各地投资新建工业项目锐减,工业投资和工业化建设落入低潮。

  “政府经济建设工作重点在一定阶段向城市化建设转移是正常的,但这种重点转移不能与工业化建设相脱离。”唐有功认为,河南省各级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未处理好城市化建设与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安?”唐有功认为,没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化建设相配套,这两大难题就不好解决。在河南省21世纪发展战略中,工业化建设应该重新成为全省各级政府经济建设工作的重点。

  但河南省吸引力似乎并不乐观,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进入河南的国内、国际大企业寥寥无几。安徽的合肥、江西的南昌很多方面都比不上郑州的优势,但是,海尔在合肥投资建起海尔工业园,科龙在南昌投资建起科龙工业园。还有成都、西安、重庆都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去投资。他们没有选择郑州,“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一中国经典战略名言,在现代化的今天已不再灵验。

  “这么多年来,一些地方官员缺乏长远眼光,认为搞工业见效慢,不如搞城市建设来得快。致使许久以来,河南省工业始终大(产值大)而不强(影响小)。”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龚绍东如此评述。在他看来,河南省最为迫切的工业问题就是如何改善河南企业的经营环境。

  重建工业脊梁

  2004年12月11日,徐光春调任河南省委书记。

  他上任后的第3天,即开始了对郑州市工业企业的调研,先后考察了巩义市竹林镇、郑州威科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宇通企业集团、河南安飞电子玻璃有限公司以及郑东新区。

  第二天,徐光春在省委工作会议上强调:未经批准一律不得对企业搞检查评比。确需进行检查、评比的,省委各部委组织的要报经省委批准,省政府各部门组织的要报经省政府批准。

  徐光春的第一招即切中了河南工业发展的弊病。这也让河南省的干部们见识了这位新任省委书记的务实作风。

  2005年4月25日,徐光春接受《香港商报》采访时表示,河南开放度有多大,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外开放。现在,国外和我国沿海地区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要把一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因此,河南要在承接国外、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方面做好大文章。

  今后,河南将降低投资门槛,只要愿意来河南投资,无论项目大小,河南都欢迎。对外招商的领域也都放开,只要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都可到河南进行投资。各级政府、各部门要为外商投资开绿灯,对外商给予国民待遇,国企、中小企业享受的各种政策和待遇,外商同样可以享受。

  这又一次让人们领略了这个从浙江走出来的省委书记的务实。

  对于省委高层对工业的重视,首先作出反应的就是郑州。正如徐光春所说,“中原崛起看郑州”,郑州在发展工业上也不甘落后。

  2005年2月26日,在郑州市政府全体会议上,郑州市市长王文超提出郑州市要着手打造自己的百亿企业,打造自己的工业强企。并力争在2008年,郑州出现8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强企。

  郑州市今年工业投入将达到265亿元、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4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郑州市选择了宇通、日产、中铝河南分公司、三全等50家重点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为这些企业发展开辟绿色通道。

  “河南与全国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工业上。发展工业经济,河南的任务还很重。”河南省省长李成玉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河南省的官员,要坚持结构调整,做强河南工业。

  联合共赢

  2005年1月7日,河南省发改委公布了酝酿已久的《郑洛城市工业走廊发展规划》,这对河南的工业发展来说,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

  对这份规划的不同角度的解读,甚至在两个城市间出现争议。但对河南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正如《郑洛城市工业走廊发展规划》中所描述:“郑洛城市工业走廊是中原城市群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产业轴线,推进郑洛城市工业走廊的建设将是中原城市群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所在。”

  “这种组合,有利于郑州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夯实产业基础、壮大经济实力,对于确立郑州在中原崛起乃至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可谓是好处多多。”郑州市常务副市长李柳身对郑洛工业走廊,给予了高度评价。至于当前最直接的影响,是有助于郑州继续拉长工业短腿。

  当然,这种联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联合互补。

  从规划中可以看出,虽然同为打造制造业基地,但郑州和洛阳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洛阳把建设先进制造业的重点放在信息产品制造、现代化装备制造、重型载重车及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生产等方面;而郑州则把重点放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及汽车工业、食品工业和以纺织机械、煤炭机械、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工业等方面。

  区域性的联合更有利于内部资源的整合、形成合力,有利于区域内各城市在共同目标下追求对接和互动,有利于强化经济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圈中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聚集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

  与郑洛工业走廊相比,新漯农业产业带的构想则还只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它的出炉也仅仅是在2004年。

  这个由《经济视点报》专家顾问团成员、郑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杜书云提出的创意,是指以郑州为中心,以漯河、新乡为南北两极,沿京广铁路分布的多功能、开放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带。

  按照规划,新漯大农业产业带一共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市的48个县(市),总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03万,是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郑洛工业走廊由郑州蜿蜒向西,其发力点着重在工业;而新漯大农业产业带则从新乡穿越郑州到达漯河,长200多公里,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两者纵横交错,恰似中原崛起的两条动脉。

  在这条农业产业带上,则聚集了几乎河南省内所有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2002年河南省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1429家,实现增加值124.83亿元;其中,仅新漯大农业产业带的新乡、漯河等4市,增加值就达51.02亿元,占全省的40.87%。2003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已经达到43.16%。

  “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新漯大农业产业带正在形成,沿着京广铁路发展起来的农业及食品加工业已经构成河南工业的支柱。”杜书云认为,新漯大农业产业带恰恰是中原城市群的特色和比较优势之所在。

  产业带内部也存在着互补性的分工。郑州是河南省农业教育、科研和新技术推广中心,它通过各种形式给相关地区和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帮助,同时郑州也是各食品加工企业的消费大户,还要从这些地区源源不断地获得原材料。

  双汇、三全、思念等一批食品企业也都是以某一地为中心,辐射全省乃至全国。

  新漯大农业产业带的聚集效应已经开始显现。2005年1月8日,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驰名中外的台湾旺旺食品集团落户于漯河市高新区,投入2200多万美元开发休闲食品项目。在旺旺来河南之前,华龙、顶新、统一、三鹿、蒙牛、光明、汇源、金锣、福源(晋江)、温氏(广东)等国内、国际知名的食品企业也纷纷进驻河南。而且,大部分企业都分布到了新漯大农业产业带内。

  从单个项目的引进到产业集群的建立,河南工业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河南才智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