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国资委专题 > 正文
 

解读首份国企改制数字化报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 11:14 国资委网站

  由世界银行资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具体执行的国有企业改制调查终于于日前拿出了最终成果。

  这份名为《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调查研究报告》的成果,被认为是截止目前关于中国国企改革状况最为细致与全面的调查报告,用大量丰富而确切的数据做证据,跳出意识形态与主观感觉的局限,从量化角度研究与评价了国企改革的真实状况。

  调查工作自2004年初开始筹划,于2004年8月初正式启动发放问卷,并于2004年底完成了问卷回收,随即进入问卷整理与研究阶段,直至今年5月中旬,调查与研究报告的结果正式出炉。

  此次调查共向中央企业与全国16个省及省会城市的6627家企业发放了问卷,最终回收问卷5073份,其中有效问卷4138份。样本企业几乎覆盖了除金融、电力、石油开采等部门外的所有行业。

  对问卷数据深入研究分析所得的调查报告,包括企业改制与重组两大部分,内容基本涵盖了国有企业进行一次改制或重组行为的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与问题。本文主要以报告中的改制研究为依据,归纳提炼出了国企改制中六个重要问题的结论。

  一、关于改制面

  改制面意味着我国国企改革整体的规模与进度。

  据报告的样本显示,在全部企业中约44%的企业已改制,56%的企业未改制;其中,央属国企改制面约为25%,地方国企改制面约为56%;最集中与最大量的改制发生在2000年~2003年间。

  样本得出的改制面的数据,要远小于之前国务院国资委对外公布的改制面。国资委的数据是:截至目前,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面约50%,中小企业为80%,而县属企业改制面已近90%,或是更接近真实状况的改制面数据。

  因为样本的选择方式与覆盖面的偏差,课题组也认为,样本数据的结论偏离实际情况较大,国资委的数据更接近真实状况的改制面。

  但是,样本揭示的中央企业改制规模远小于地方企业改制规模的状况,是与国资委的数据相符的。这意味着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大型央企的改制任务仍然相当之重。

  二、关于改制成本

  改制的成本大约有多少、要如何筹集并支付成本,这是任何国企面临改制时首先遭遇的问题。

  问卷调查显示,报告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央企业改制时平均每户企业的支出为3695.33万元,平均每个职工的支出为1.4万元;而在地方,平均每户企业的支出为1941.55万元,平均每个职工的支出为4.05万元。

  改制的成本一般包括:解除职工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偿还职工债务与拖欠的福利费以及职工的社保费用等等。报告比较部分地方企业给职工的补偿费与企业的转让价的结果是,约三分之一企业的转让价格都不足以支付职工的补偿费,约14%的企业转让价与补偿费基本持平,剩下50%左右企业转让价大于补偿费。此外,报告指出,除了补偿费等可货币化的支出,改制成本通常还包括承诺不解雇职工、不搬迁厂址、不改变企业主业等各种难以量化的成本,导致很多企业零资产或负资产转让。

  可见,庞大的改制成本如何解决,是绝大多数国企改制面临的最大困难,也是影响企业的改制结果与转让价格的直接因素。而报告中对于国企职工人均需要支付的成本的数据,对政府从整体上安排与制定职工的补偿标准与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三、关于改制价格

  一家拥有土地、厂房、生产线、大量熟练工人与积压产品的企业,最终要以怎样的价格卖给非国有的外来者,一向被认为是事关国有资产有否流失的关键环节。

  但是报告认为,因为巨大的有形与无形的改制成本的制约,企业转让价格的形成往往包含非常复杂的因素。报告只能得出,从全部样本总量来看,评估价与转让价整体上大体持平的结论,却无法给出一两个简单的标准来衡量,具体到每户企业改制时的价格究竟当如何确定。

  可见,改制中产权转让的价格如何确定、是否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只能做个案的具体分析,而无法仅凭净资产、评估价与转让价等几个指标的比较简而论之。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近日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即表示:“从总量上来看,我们的国有资产是实现了保值增值的,但具体的个别改制案例,也确实存在不规范的行为。”

  四、关于改制的过程与程序

  改制的过程是否拥有公开、透明、竞争的程序,直接决定我们的国企改革是否在规范与公平的环境中进行、是否在正确的方向上推进、是否能得到公正的结果。

  报告显示,虽然大多数改制最初都是由政府部门和企业母公司动议的,仅有约10%多一点的改制是由企业经营者发起并推动的,而且大部分改制时的资产评估机构也是由政府部门与母公司聘请的,但大部分企业改制时的信息都是在企业内部传达,而较少广而告之,且协议转让的比例高达90%,竞拍性转让仅10%。报告因此认为,在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一系列规范产权交易的法规出台生效之前,国企改制中的产权转让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内部操作,而缺乏较大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可见,国务院国资委自2003年底至近日陆续出台的一系列保证产权交易的公开、透明与竞争性的规范文件,确实极具指向性,因为改革的公开、公正与否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

  五、关于改制模式

  国有独资企业的改制模式,包括变为国有控股、民营企业控股、外资企业控股、企业管理层与职工组成的持股会控股的企业等等。各种不同的改制模式,不仅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命运,也将决定我们国企改革的走向。

  报告据样本得出的数据显示,在全部企业中,只有30%的企业在改制后由国有变成了非国有企业,70%的企业则保证了国有控股。而且,在改制后的中央企业中,仍保持国有控股的企业占到近9成。

  而在改制为非国有控股的模式中,由企业的管理层与职工持股会控股,是所占比重最大的改制模式,大约占到50%,而改制为民营企业的比例约20%,外资控股的则微乎其微。

  虽然有专家认为,样本数据显示的民营化程度要小于实际情况,但可以确定无误的是,至少截至目前,我们的国企改革并没有演变为“国退洋进”或“国退民进”,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诉诸于内部人的改制模式。而国务院国资委不久前公布的关于管理层收购的规范文件,某种程度上,是对内部人收购这种改制模式的既成事实的一种认可,同时也是对这种行为的约束。

  六、关于改制效果

  改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企业发展。因此,改制的效果如何,是评判改革方向与选择改制模式的首要标准。

  对于相同企业在改制前后的业绩比较,报告得出的是毫无疑问的结论:整体而言,企业在改制后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各项指标上的表现均较改制前好。

  而对于企业改制为国有控股、民营企业、管理层及职工持股会等不同性质的企业之后的绩效的比较,结果显示,改制为民营化的企业效益最好,其次为管理层控股的企业与职工持股会为第一大股东的企业,而改制后仍然为国有控股的企业,效益的改善则不够显著与积极。

  但企业改制后整体上的积极效果,与民营化的企业的良好表现,都证明了中国国企改革民营化进程的成效,虽然这一进程是缓慢渐进的。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问卷回收截止于2004年底,所以报告反映的基本上是2004年前的国企改制状况。而2004年时,国资委成立还不足一年,还处在内部组织整合的阶段,因此,对于国资委开始真正主导中国的国企改革之后,国企改制的状况究竟如何,还没有相关的数据可以分析。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今年4月此报告初步定稿时,就表示了对报告结论和价值的认可与高度评价,“国企改制与重组因为非常复杂,非常难以量化,所以一直都少有这方面的定量分析,因此我们之前对国企改革的一些定性的结论,大都来自工作中的主观感觉,难免有偏颇。现在的国企改制已经逐渐转向由我们出资人主导,因此我认为这份报告反映的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挖,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虽然得出了管理层控股的模式是仅次于民营化的最好改制模式,但因为样本与一些指标的偏差,报告对于这一结论并未充分论证。所以,报告还是未能给出MBO这种备受争议的改制模式的效果究竟如何的一个可靠结论。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