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国际私人资本运营公司进入中国的喜与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 02:49 第一财经日报

  陆志明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reditSuisseFirstBoston)于5月23日宣布,与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前首席财务主管邱子磊牵头的一个管理者团队组建一家合资公司,并在未来5年时间内向中国公司投资10亿美元。加上不久之前德州太平洋集团(TexasPacificGroup)、GeneralAtlanticLLC以及新桥资本在内的3家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参股中国联想集团,国际著名私
人资本运营公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消息在最近一段时间可谓是沸沸扬扬。

  私人资本运营公司类似私募基金,其资金来源广泛,包括公司退休基金、公共退休基金、捐赠基金、银行控股公司、富有家庭和个人、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越来越多的世界顶级商界人士涉及此行。甚至有人声称: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将成为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新主角”。

  恰好在这个时候,美国监管当局出台了新的措施,加强了对对冲基金的监管。虽然其监管对象不是私人资本运营公司,但是必然也会有所波及。实际上,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在资本市场上采用的一些资本运作手段与以往的基金并无实质差异,主要还是收购兼并,包装出售等手段。它的兴起只是为市场提供了一种新的炒家,为私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随着近来私人资本运营公司规模的扩大,其对市场的影响力也日渐增强,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渐为市场监管者所洞察。

  在国际监管力量加强的情况下,我国的市场监管力量尚未对此作出明确的反应。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政府的态度趋于友善,希望外资进入上市公司,能带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公司治理模式。但是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引入应该是“有所作为”的长期持有者,而不是国际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因为它的资本很大程度来自于要求增值的富有阶级,而这部分资金来源的逐利性很强,往往是哪里有利可图就到哪里,很难对企业发展形成长期支持。

  另外,由于目前中国一些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混乱、资本市场投机盛行,股权分置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股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国际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在我国这种投机气氛浓烈的市场环境之下,其快速逐利的本性将会驱使它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进行兼并重组,包装出售,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是把一些很差的资源组合一下,重拾“炒概念”、“炒行业”的老路,不但不能达到优化资源的目的,还会进一步助长市场投机的气氛。类似南辕北辙的先例已经很多,比如当初开放式基金的引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结构的变化,而不是单纯依靠引入外部的机构和交易品种。

  所以,对于放开私人资本运营公司,有必要加以有效的监管,尤其是在中国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情况下,国际游资对中国市场早已是虎视眈眈,但是苦于资本管制,无法形成大的冲击,国际私人资本公司正好起到了这样的一个“隧道”作用,很可能成为国际游资进入中国的“壳资源”。(作者为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金融学博士)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