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陕北油井风波待完美结局 采访油老板像特务接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 00:06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王义伟 聂益南

  部分遗留问题尚未解决“非公36条”带来希望

  采访油老板就像特务接头

  从西安出发往北,在黄土高原驱车400公里,我们来到隶属革命老区延安市、以粗犷的腰鼓闻名于世的安塞县。

  这一天是2005年4月12日,距离2003年3月发生的陕北油井回收风波已经整整两年。

  这场风波说来话长。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延安就开始对一些边远地区的旧井和部分低产井,采取县区承包经营的办法。这个做法在1990年受到当时的国务院领导的肯定,之后陕北各市、县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给民营投资者颁发石油开发营业执照。那些来陕北淘金的民营投资者和当地的投资者,就被称为油老板。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石油开发给陕北地方政府带来相当可观的财政收入,多数油老板也获益良多。

  转折点出现在1999年,国家经贸委等5部委向国务院提交报告,认为陕北的石油开发主体混乱、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必须严加整治。但是,这个报告及后来下发的相关文件,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响应和配合。

  2002年9月,有关媒体对陕北油区干部参与石油开采、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问题进行了报道,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陕北油区的整顿工作力度突然加大,一场回收油井风波开始上演。

  油井的回收首先就是从安塞县开始的。2003年3月13日,安塞县政府下发《关于收回原联合单位个人投资油井收益权的通知》,规定回收油井的工作8天内结束,“收回油井权采取先收井,后算账,再解决遗留问题的办法进行,各投资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交井。

  在私底下,油老板们不但对收油井行动十分不满,也认为赔偿协议不公平。因为,有的油井,当初签订的协议还没有到期;有的油井,投入非常大,补偿不够;当然,更重要的是,这几年能源价格上涨,被收回的油井普遍赚钱,让油老板们心有不甘。

  这场油井回收风波,震惊全国。资料显示,该风波涉及1000多家民营石油企业,6万多投资者,70亿元的石油资产。一直到现在,还有部分油老板持续进行着自己的抗争行动。

  本报记者在从西安出发之前,几经努力找到了一个安塞县油老板的电话。在到达安塞县之前,记者先到延安市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得到的回答是,油井问题已经在2004年年底之前全部解决,所有的油老板已经全额拿到了补偿金。但是,这个说法和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有出入。

  记者中午到达安塞县城,在一家不起眼的饭馆里,一边用午餐,一边电话联系那位油老板。

  饭还没吃完,这位油老板就来了。

  在互相确认身份之后,为了方便谈话,记者端着没有吃完的面条转移到饭馆里惟一一个小包厢。小包厢并不隔音,油老板就一再提醒记者,先不要谈,先吃饭。然后他打电话。不一会儿,又进来3个人。

  记者边吃边询问有关情况,但是4个油老板仍然提醒记者,不要在饭馆里说这事,言谈之间显得非常谨慎。

  吃完饭,一行人出了饭馆,要找一个说话的地方。记者注意到,几个油老板边商量到哪里谈,边紧张地东张西望,似乎害怕背后有人跟踪。

  最后,记者和油老板们来到一家宾馆,在房间里开始采访。

  除了媒体上已经公开的信息,4个油老板还说了如下几个新的情况:第一,记者在延安市了解到的、所谓的油井赔偿款已经全部付清的消息,是不准确的。到目前为止,尚有一部分油老板没有结清赔偿款;第二,部分油老板之所以没有去结算赔偿款,是因为负责支付赔偿款的县钻采公司,要求油老板们提供油井技术资料,如果交不出来,每口井就要罚款四到五万。安塞县总共收回了1000多口井,有的油老板拥有不少井,这笔罚款数目巨大,让油老板不服气。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不断试探,希望油老板将相关的证据和材料拿出来,但这个油老板不置可否。记者也建议另一个油老板,干脆到钻采公司再去要款,记者以朋友的身份在旁观察,但这位油老板没有答应。

  整个的采访过程中,4个油老板不断有人出去,似乎是轮流在外望风。到最后,再也问不出什么新鲜的信息,记者也感觉到,这几个油老板,似乎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采访越来越索然无味。

  事后记者了解到,就在记者采访进行的同时,陕北榆林地区200多家民营石油企业的400多人走上街头,向榆林市当局上书请愿。据称,这是陕北石油风波发生以来,油老板第一次采取的直接的法律行动。请愿者表示,《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这个风波的下一步发展增加了变数。

  采访县里石油公司真不容易

  在采访完油老板之后,记者决定到安塞县的钻采公司一探究竟。这个公司的完整名称叫做延长油矿管理局杏子川钻采公司,安塞县收回的油井全部划归该公司,对油老板的补偿也由这个公司进行。

  记者找到电力公司大楼,说明来意,没想到竟然被对方挡了回去。一位办公室工作人员让记者到县委宣传部报到,称只有县委宣传部同意通知了钻采公司,他们才能接受采访。

  记者向对方表示,只是想要一点资料,请对方出来一个熟悉情况的人,介绍一下油井回收之后的经营状况就可以了。

  没想到对方态度十分强硬,坚决要求记者到县委宣传部报到。双方僵持了一会儿,记者只好让步,回过头找县委宣传部。

  在安塞县委宣传部,记者说明了情况,并将两个人的记者证交由相关人员登记备案。然后,等待宣传部的人与钻采公司联系。

  结果,一等就是两个多小时。期间,县委宣传部的有关人员不断进进出出,打着各种各样的电话,但就是没有结果。后来,宣传部有关人员也有些不好意思,对记者解释,这里的情况太特殊了,请你们耐心等一下。

  在与宣传部人员沟通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钻采公司上缴给安塞县的钱,占整个安塞县财政收入的90%多。记者猜测,这大概就是他们所谓的“情况特殊的真正原因了。

  大概是了解到记者的采访完全是一次正当的新闻采访,而且从北京总部派人到陕北,千里迢迢不容易,县委宣传部有关人员持续进行着联系沟通。最后通过县政府有关领导同意,宣传部以县领导发话了为由,终于说服了钻采公司接受记者采访。

  这个时候,离下午5点下班的时间,只差几分钟。

  等待记者的是钻采公司办公室主任张宏鹏。

  大约离县城15公里左右,记者一行来到了两个油井边。与记者想像中的油田不一样,在群山环绕中,只有一上一下两个油井,显得有些孤单。每个油井的占地面积大约150平米的样子,环境非常整洁。张主任介绍,安塞的油井大多是这个样子,比较分散,每个地方也就一口井、两口井,能够成片地打上10几口井的地方,很少。

  记者事后了解,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特征,大型的国有企业才不屑于开采,让给了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又转给了民营企业开发。

  在回安塞县城的路上,张宏鹏介绍说,县钻采公司是1987年成立的,在将民营企业的油井收回之后,实力得到提升,2004年的产值达到8.3亿,给安塞县政府上缴了5个多亿。安塞县的财政收入,93%来自钻采公司。张主任同时介绍,在一统全县的油井之后,公司下了很大的成本整治油井环境,目前已经有98%的油井达到文明油井标准。

  回到县城,天色已晚。张主任做东,请记者吃晚饭。席间双方就油井回收风波展开了辩论。

  张主任用非常清晰的思路,列举了油井回收前的三大弊端:污染严重、偷税漏税、资源浪费。

  张主任说,很多油井临近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河流,但是,油老板们只顾赚钱,根本不去想办法整治周围的环境,导致原油流入河道。严重的时候,老百姓的羊喝了水就死,村民过河时要穿水鞋。环保部门开了无数次的会,油老板们根本不听。

  记者反驳说,这是政府部门执法不力,不能因此剥夺油老板的权益。

  张主任说,从这个角度看,收回油井,油老板们是不愿意的,但是,安塞县的老百姓,绝对是赞成的。

  记者对这个说法表示赞同。记者并且表示,虽然我们不了解油老板们开采石油时的状况,但是当天看到的油井环境整洁,我们相信钻采公司在保护环境方面,是实实在在做了事情的。这一点,当地百姓应该是高兴的。

  张主任说,实际上,所有的油老板都赚了钱。

  记者说,油老板赚了钱,并不是收回油井的理由。

  有一点,是张主任特别提及的,就是当年民营企业大量进入安塞县的时候,大幅度地带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包括餐饮、服务、修车等行业。当时的安塞县城热闹非凡。但是,在油井回收之后,第三产业一下子萎缩了。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吃完饭之后,记者注意到,诺大的饭店,似乎只有我们4个人在用餐。两年前的这家饭店,也许应该是人声鼎沸、川流不息的。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油井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