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科学发展观呼唤务实GDP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 16:04 新世纪周刊

  撰文/唐钧

  当媒体披露统计数字被注水时,老百姓很难表现出愤愤不平的激情。然而,事实上统计数字注水膨胀的危害性,远远大于注水的猪肉或鸡鸭。

  湖北省政府最近通报了两起统计造假案:一是黄梅县统计局2003年虚报工业产值4.2亿
元;二是汉川市脉旺镇在全国经济普查中虚报个体经营收入9亿多元。两起造假案件的有关责任人分别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我们向“全国较早开展统计打假行动”的湖北省人民政府致敬!

  真实经济统计 百姓受益匪浅

  首先来关注:经济统计的社会功能究竟是什么?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归根结底,真正科学的、客观的社会经济统计,对作为“硬道理”的“发展”的实际意义也就在于此。

  如果地方党政领导一班人,对其管辖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状况了如指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详尽透彻,地方上和老百姓必然——受益匪浅。

  在这样“明白”的干部领导下,制定出来的发展规划,才会真正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这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必然因此而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

  然而遗憾的是,在中国的官场上,左右官员思想和行为的还有看不见的“潜规则”。其中之一便是:任何工作都得在“领导重视”之下才能正常开展起来,这已经是所有经验总结的“不二法门”。

  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统计在大多数地方的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是排不上号的。所以在地方政府中统计部门,是一个无待遇的被边缘化的职能部门。

  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统计数字的“理想”与“不理想”,成为干部考核指标的核心内容。于是一个新的潜规则便逐渐取代了旧规则,所有上报的统计数字都要经过党委和政府常委一级的会议通过才能上报。很显然,最终上报的统计数字就在“头头”们的热烈讨论中渗透了“长官意志”。

  人造“数字技术” 历史遗患无穷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通常,“下对上”的潜规则是:要邀功请赏的时候,便会格外突出“成绩”;要哭穷要钱的时候,便会十分强调“困难”。

  同样是遭灾,——要政绩,便是“大灾之年大丰收”;要救济,则是“绝收减产千万亩”。

  好在“上面”一般是分成“条条”的,于是各核实各的,即使数字对不上,也没有关系。因为上面也还有“上面”,所以也有同样的需要。

  于是,久而久之,便又形成了一条“上对下”的潜规则:“下面也是一级党委,也是一级政府,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们的统计报表。”就这样,常常是这些潜规则在左右着由下及上的统计数据的汇总。

  再后来,可能是高新科技的数字技术在中国普及,于是,熟练掌握“数字技术”的领导,仕途就会一帆风顺。 “数字就是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的潜规则更是在官场中不胫而走。

  最后,一个个经过领导们“亲自”操刀,进行整容、换肤、开双眼皮的“人造美女”,走上了社会经济统计的T型台。

  在这些“人造美女”中,差不多被捧到了九天玄女娘娘地位的便是“GDP”。这三个洋码子代表什么?“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是也。按《中国统计年鉴》的权威解释,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务实仕途升迁 推崇和谐健康

  GDP,绝对是枯燥无味的经济学概念,何以在中国官场中上升为一尊受到无限崇拜的“真神”?

  究其原委,缘于“GDP增长率被认为是衡量经济增长的广义尺度”(世界银行的解释)。在上个世纪末,当中国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与国际接轨之后,GDP增长率也被用于衡量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在一段时间内,当“经济增长”成为国内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时,专注于“仕途升迁”的地方官员,对于GDP的热衷就很容易理解了。

  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发现,“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其实在中国是有传统的,即使在“政治挂帅”的计划时代也是一样,当时的说法叫做“先生产、后生活”。到东北的老矿区去看一看矿工们现在住的还是日本占领时期的老工房,你才能体会到这个口号的严酷性。

  然而,经济增长并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于是,在人海战术的轰轰烈烈背后,吹数字泡泡就成为许多地方干部的重要工作。最典型的自然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当时所放的直冲着“亩产四十万斤”而去的“卫星”邪乎得使老百姓天天过“愚人节”。回顾这段历史,享受搞笑的轻松之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实。

  那么,在现实之中的“数字泡泡”又有多大“胆”和多大“产”呢?据媒体披露:一个镇,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约为8000多万元,但前几年上报的却是“约10亿元”,后者是前者的12.5倍。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这子虚乌有的10亿元作为“任务”被分派到各村。个体户经营总收入实际数是63万多元的一个村,分到的“任务”是6820万元,后者是前者的108倍。

  最妙的是,“如果落实不到人,就虚拟到人”的“调查方法”。据说,调查员一共“虚拟”了25份“普查表”才完成了任务。如此“调查”和“统计”,与大跃进时放卫星,岂不是一脉相承。

  铲除盲目图腾 呼唤统计风暴

  统计被注水造假,受损的必然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领导凭什么下决心、作决策?计划时代养成了随便“拍脑袋”的习惯,但那时有上面的“计划”罩着,下面的决策影响要小得多。现在地方的权力大了,部门的权力大了,于是更强调科学决策。领导当然也想科学决策,但你依据的数字“水分”太大,决策能够是干货吗?所以,统计数字之被注水,绝非表面上看到的只是一些数字被涂涂改改,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还需要强调的是,GDP崇拜的害处还不止于此,这涉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如果把GDP神化为一种现代“图腾”,一切围着GDP转,那么就有可能把“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给忘了。有人提出“务实GDP”的口号,很有见地。

  就GDP这个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而言,因为其涵盖面极广,如果作统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实事求是地掌握实际情况。那么,在统计过程中本身就有太多的漏洞可钻。

  有位经济学家讲过一个对“GDP”不恭不敬的笑话:两个富人在路上闲逛,见到一堆屎。甲对乙说,你把它吃了,我给你500万。乙为钱于是就把屎给吃了。他们往前走,又见到一堆屎。乙对刚才只想赚钱的冲动而后悔,就向甲提出,你如果把它吃了,我也给你500万。其实,甲也正为自己即将要“出血”500万懊恼不已,于是很爽快地把屎吃完。这时,他们突然意识到,两人各自吃了一堆屎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就去请教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很严肃地告诉他们:你们错了,你们刚才的行为实际上已经创造了1000万的GDP。

  讲这个有点不雅的笑话,目的是把GDP从神坛上拉下来,恢复其本来面目,也就是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中的一个指标而已。当这个统计指标被注水之后,就什么也不是了。更严重的,还可能是个祸害,必须被铲除。

  湖北省已经在这样做了:1998年以前,由于统计注水现象较普遍,各地市州GDP汇总数高出全省20多个百分点。1999年湖北开展了“数字整顿行动”,2001年省政府又取消“十强市”、“百强镇”的评比,后来又建立了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统计数据质量得到稳步提高,2000年至2004年全省各市州GDP汇总数与全省核算数的差距一直控制在3%的正常范围内,今年一季度首次出现各市州GDP汇总数小于全省核算数的局面。

  由此,湖北省政府的经验应该得到重视,得到推广。

  在“审计风暴”之后,中国何时也能刮起“统计风暴”呢?!

  真实经济统计,百姓和谐安康。

  数据虚报,决策失误易导致祸国殃民。

  “下岗街”,一街沉重感叹。

  黄梅下岗职工,戳穿数据造假。

  作者简介:

  唐钧,男,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专注于社会政策研究。主要著作有:《问题和障碍: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的社会政策思考》、《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社会政策: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中国城市居民贫困线研究》、《非营利机构评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选择》、《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等。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GDP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