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国家环保总局 > 正文
 

保护生物物种资源,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 10:29 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生物物种资源是人类繁衍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保护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种资源是贯彻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是繁荣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生物多样性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繁荣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我国生物物种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是世界上生物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据初步统计,中国的植物种数占世界总数的11%,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拥有量也占世界总量的10%以上。同时,我国生物物种资源的特有程度高,在3万多种种子植物中,中国特有属就有246个,特有种约1.7万种;在600余种栽培作物中,起源于中国或在中国种植1000年以上的就有289种。

  在我国粮食作物增产的因素中,生物物种资源起了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由于作物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上的利用,使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4~6次,我国粮食单产从1949年每公顷1050多公斤提高到1996年的4300多公斤,增加了2.7倍。我国作为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产量连续十余年居世界首位,基本得益于我国丰富的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和对它的开发利用。一种优良基因的发现和利用常能引起生产的突破性进展。第一次全球“绿色革命”就是由于小麦、水稻资源中少数几个矮秆基因的开发利用引发的;20世纪50年代,我国抗孢囊线虫病的北京小黑豆的发现和利用挽救了美国的大豆生产;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种抗根蚜危害的本地葡萄品种拯救了全欧洲的葡萄园;优质羊毛基因的育种应用直接繁荣了澳大利亚的畜牧业生产。众多事例充分说明:“一个物种就能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一个基因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盛衰”。过去数十年来,全世界植物新品种层出不穷,粮食亩产屡创新高,正是得益于生物物种资源的贡献。权威专家预测,21世纪世界农业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将主要依赖于生物物种资源。

  二、物种受威胁和资源丧失对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影响

  目前,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物质基础的生物物种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大量生物物种资源面临濒危或灭绝,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单”表明,1/3的两栖类动物、一半以上的龟类、1/8的鸟类和1/4的哺乳动物正在面临生存威胁,目前全球15000多个物种,包括脊椎、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和真菌正在消失。

  我国的生物种类正在加速减少和消亡。我国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达4000~5000种,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为总数的1/4。据估计,目前我国的野生生物物种正以每天一个种的速度走向濒危甚至导致物种灭绝,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还有大量生物物种通过各种途径流失海外。按照这种估计,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对生物物种资源进行抢救和保护的时间已经不多。

  近百年来生物物种资源的严重丧失主要是人类不当活动造成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气候的变化、环境的污染、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和生态破坏,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多样性损失严重。首先,环境污染和有毒物质过量排放使许多生物物种的生境遭到破坏。其次,由于人口增加,往往出现滥伐林木、盲目猎杀、超限采摘、过量捕捞等,造成多种生物物种濒危。再有,发展城镇、修筑水库、道路、围湖(海)造田等,使一些野生生物物种的栖息地减少。而养殖、栽培动植物多样性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推广优良品种,使大量的地方品种被淘汰而丧失。据调查,目前我国70%以上的野生稻生境已遭到破坏;已查明外来入侵物种283个,每年对我国造成的总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左右。这些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我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

  任何一个物种或基因一旦从地球上消灭,是不能用任何方法再创造出来的。这将大大增加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大大降低自然界满足人类需求的能力,人类就不可避免地在改善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进程中遭受一个又一个灾难性的打击。对生物物种资源若不及时保护和合理利用,必将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三、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物种资源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保证

  生物物种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从目前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来看,当前我国物种资源保护工作的基本任务,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所提出的,“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坚决禁止过度性放牧、掠夺性采矿、毁灭性砍伐等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要善待自然和保护物种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

  物种资源是人类繁衍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木材,以及为人类健康提供重要的营养品和药品,而且为人类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物种资源在生命科学的长期发展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解决全球前瞻性、长远性、全局性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种新基因的发现和利用常常会使相应产业发生质的巨大飞跃。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物种资源,不仅可以保留濒临灭绝的物种,保存对人类和自然具有重要甚至是未知作用的基因,有助于人类克服生态和其他危机,保障人类的生存条件,而且可以为其他学科的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基础,对于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必需的。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也是“生物经济”迅猛发展的世纪,谁拥有先进的生物技术,谁就占有科学的制高点,谁就取得了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和有利条件。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经济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要充分占有和有效利用生物物种资源。目前国际上把生物物种资源的占有和对其保护利用研究的深度看作一个国家国力的象征。作为思想的源泉,通过人类对物种资源的积极保护、持续利用和深入研究,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安全,将对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保护物种资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维护我们惟一共同的地球,需要我们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物种资源。

  四、采取各种保障措施,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我国物种资源保护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基础工作薄弱,家底不清,保护工作水平低;保护体系不完善,破缺分散;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环境恶化,一些重要的物种遗传资源继续损失或灭绝;缺少配套的法规、政策和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人类与自然依存关系的认识

  加强物种资源重要性和相关法规的宣传,对于公众增加法制观念和对物种资源价值的认识,从而有效保护珍贵的物种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需要对从事生物物种资源研究、贸易、海关、检验检疫以及涉及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生产、繁育、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人员进行培训和宣传,预防和打击各种非法获取、销售、消费和走私物种资源的行为,并在对外交流和科学研究活动中自觉维护国家利益。通过宣传教育吸引公众广泛关注和参与,将大大促进物种资源的有效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2、加强法规制度建设,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准则

  为理顺和加强国内生物物种资源的管理,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其他相关的国际条约和协定,当前应抓紧进行国家立法,并在今后数年内形成遗传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法规体系,制定充分体现物种资源价值的政策,完善物种资源对外交换制度和惠益共享制度,建立协调分工的生物物种资源管理体制。

  3、加强保护设施建设,保证生物物种资源的繁衍及其生境的保护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野生动植物自然生境。中国已建立2194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近14.8%,大部分物种资源已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保护。但是,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质量需要大大提高,保护区管理机构与周围社区之间需要建立和谐的关系,以创造物种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加强物种移地保护设施的建设,除了加强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移地保护,还要特别加强对生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整理与编目。

  4、加强科学研究,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途径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物种资源进行系统鉴定评价,开展对世界各国新作物、新品种、新品系、新遗传材料和作物病虫害发展动态的调查研究,建立生物物种资源数据库,加强物种资源各方面的科学研究,促进物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新闻来源:中国环境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