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陈华
“沪港城市竞争力报告”缘何出炉?昨日,在最新“沪港城市竞争力报告”的发布现场,这份报告项目当年的发起者—————“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会执行总裁袁金浩将其中缘由向早报细细解说。
早报记者:“沪港城市竞争力报告”在什么背景下诞生?
袁金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尤以上海为甚,成了中国的龙头城市。而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虽仍为南中国的龙头城市,香港当时的经济发展颇为艰巨。在此情况下,香港和上海谁强谁弱的炒作愈演愈烈。但是,数字上的简单比较没有实际的意义,况且,单是一个指标怎么能断定一个城市比另一个城市优胜呢?有鉴于此,2000年开始,“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会和香港中文大学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合作,参考了世界经济论坛及国际管理学院所制定的“国家竞争力指标系统”后,指定了32项竞争力指标,让沪港两地的跨国企业和外国商会评分,从科学化地评估两地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以及客观地点出两地的强弱之处。
早报记者:2001年以来“沪港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后影响如何?
袁金浩:我们以问卷形式了解香港的综合竞争力的看法。第一个报告在2001年发表后,得到了非常好的回应,以后的报告也得到了很多人士的关注。于是成为沪港两地竞争力的重要参考指标。香港和上海谁强谁弱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对于研究的结果,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报告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香港和上海两地合作优势和不足的地方,从而互相学习,自我完善,为未来得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初上海和香港谁会成为金融中心的话题,其实是被炒作起来的。我们这样的心态,比起谁胜谁弱的炒作更有意义。
早报记者:你如何看待沪港两地目前的“竞合”关系?
袁金浩:上世纪50年代很多上海的企业家来到香港,他们带动了香港的经济发展。而今天的上海滩也有香港商人的投资。比如我们香港明天政府基金的很多董事,他们在上海的投资近3000亿港币。我们香港商人能有今天,是50年代从上海到香港的企业人才,影响了香港商人的企业征程。所以今天香港围绕上海投资,将是一个很好的回应。香港和上海的互补性很强,双方应互相依靠。
早报记者:现在香港人是如何看待上海崛起的?
袁金浩:香港是最自由的经济体系,而且这个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已经有11年了,香港人绝对相信我们一定要有更好的竞争力。前几天,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香港的排名从过去三年的第十位,已经上升到去年的第二位,超越了新加坡。而昨天发表的报告中显示,香港目前的消费信心指数上升到16年来最高的水平,达到152%。而在消费信心指数最低的2003年3月(“非典”时期),这个数字只有63%。正如一种比喻,香港与上海是一个乐团里的两位主要乐手,他们携起手来,将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吹奏出美妙的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