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的出台,令备受争议的MBO改制模式有了法律规范。近日坊间传闻,国资委近期将出台配套政策,对国企产权转让过程中的员工持股问题作出规定。
作为国企改制的焦点问题,员工持股在大部分国企中都存在,普遍性远高于MBO,受关联的人数相当巨大。现行《公司法》规定,一家企业股东人数最多不超过50人,而国企改
制中,员工持股往往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在一般国企中,员工持股多通过员工持股会来管理和维护;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员工持股会法律地位不明确,往往很难保证普通员工利益,常成为企业曲线MBO的跳板。
基于此,有关方面试图进行规范。据相关媒体引述国资委官员的话称,国资委的初步意见是不鼓励职工大量持股。作为替代方案,有关方面尝试用“净资产存量期权”的方式解决改制企业职工出路。该方案前期已在河北、东北等地试点,近期可能出台。
所谓“净资产存量期权”,就是通过第三方机构评估企业净资产,然后按工龄等指标分成若干份期权,分配给职工与经营者。同时,保留职工与经营者在企业的岗位。这解决了改制企业职工岗位和补偿两方面的顾虑,对体现公平性有积极意义。和以前的买断工龄相比,改革成本小,效果更好。
但国内MBO研究权威人士、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认为,这种方式出台的可能性并不大。“这一方式太复杂,缺少可操作性。在我与国资委官员的沟通中,也未听到任何关于这一方式出台的说法。”郑告诉早报记者,员工持股本身并没有害处,只要做得规范就没必要反对。过去人们认为员工持股是企业MBO的跳板,但现在“78号文”已出台,对管理层参与持股有了明确规定,这层顾虑完全可以消除。“对企业来说,员工持股有很多好处,例如可真正实现员工当家作主,对员工产生激励;对很多运转困难的国企而言,员工持股可以解决‘国退民进’问题,继而实现员工身份置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