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银监会 > 正文
 

刘明康主持召开银监会第34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 14:23 银监会网站

  刘明康主持召开银监会第34次主席会议研究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和完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刘明康5月19日主持召开银监会第34次主席会议,听取关于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情况和推进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进展情况的汇报,研究进一步落实资产证券化相关工作和加强贷款风险监管的措施,促进
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会议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重要的融资制度安排。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项业务已经在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资本市场潮流性金融产品之一。今年年初,国务院同意选择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进行信贷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这是推进我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和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不仅有助于银行业改善信贷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为加强流动性管理提供平台,而且有助于发展国内资本市场,提升金融业整体创新能力。会议强调指出,做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工作关键是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行优质资产组合,加大透明度建设,加快专门立法、立规,确保依法依规进行。

  会议认为,自2003年银监会要求进一步扩大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机构和资产范围以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机构和资产覆盖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所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均实行了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有的行还开始推行到非信贷资产甚至表外资产。农村信用社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也结合各自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了五级分类试点范围。监管部门已按照五级分类口径对所有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进行统计、监测、考核和风险评价。这表明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方法和手段有了明显改进,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会议分析指出,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推行五级分类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绝大部分机构还没有按照五级分类方法对非信贷资产质量进行监测考核,以至这类资产风险底数难以全面、真实反映;一些机构“重形式轻实质”,将四级分类结果简单分块划入五级分类;个别基层机构在利益驱动下,有意放松分类标准,甚至人为调整分类结果,隐瞒资产真实质量。影响五级分类实施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架构仍然存在重大缺陷,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设计不合理,督促五级分类制度落实的监督机制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会议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推进五级分类管理工作力度。要把做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作为银行业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确保不良贷款“双下降”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宏观调控形势新变化和金融风险的新趋势,落实审慎经营措施,自觉地将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结合到各个产品线的业务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管控工作中,坚决防止和纠正审慎经营原则从属利润目标的错误做法。各级监管部门要按照同质同类银行比较法的要求,以监控贷款分类偏离度和不良贷款的迁徙率为重点,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监测和考核,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落实“提高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性--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审慎持续监管的各项措施。当前,一是要强化对贷款质量真实性的考核,对故意隐瞒资产真实质量的金融机构,要加大处罚力度。二是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内部分类标准的研究与评估,在此基础上督促其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现行的五级分类标准,建立一套对银行内部贷款分类方法和操作规程的评估框架。三是按照稳健经营和审慎监管的要求,分别核定抵押、担保品在贷款分类和计提准备金时的影响,以便损失准备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和覆盖资产风险。四是高度关注并大力促进银行机构非信贷资产分类、表外资产分类,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分类的试点工作。五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明确一般准备金的计提基础与比例以及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损失准备的计提等政策。六是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小额信贷、消费信贷、助学贷款、信用卡授信等风险特征,研究制订有关个人贷款分类的监管指引。七是各银监局要加强对商业银行分支行五级分类实务操作人员培训的指导力度。

  会议还研究讨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业务市场准入管理系统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监督管理系统等事项。

  作者:cbrc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