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原材料价格上涨考验中国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 02:15 第一财经日报

  周城雄

  近几年来,工业基础原材料价格一路飙升。与2002年相比,欧佩克(OPEC)一揽子石油价格上涨了117%;英国钢铁统计组织(ISSB)统计的铁矿石价格上涨了116%;英国MEPS国际咨询公司提供的全球钢铁价格也上涨了77%;伦敦商品期货交易所的铜产品价格上涨了127%。

  在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呼啸声中,向来不太受到关注的原材料市场价格也成为国内舆论的焦点,在对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原因众说纷纭的同时,人们还纷纷猜测原材料市场的下一步走势,试图从中探寻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冲击。

  物价刚性与原材料涨价钳制利润空间

  在世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众多的产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在产业转移刚刚起步之时,最终工业消费品价格和原材料价格基本上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生产成本决定的,由于发达国家相对高昂的人力成本和充分竞争,其原材料与消费品之间的盈利空间十分狭小。而产业一旦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由于这些国家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在发达国家十分狭小的利润空间则变得十分广阔。例如美国的汽车行业市场利润率仅为3%,而我国汽车行业相当长的时间内市场利润率达到15%甚至更高。因此,当世界产业转移到了一定程度,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就有了可能的空间。

  另外,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带来物价的总体上涨,这是一条经济发展的铁律。原材料的涨价其实是与等待多年的经济增长的“邂逅”,只不过这次邂逅中的原材料涨价来得迟了些而已。近年来,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迅猛,并强有力地拉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经济发展必然会提供市场需求,而原材料的供应量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供应量的增长也会受到制约,根据供求定律,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必然的趋势。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消费品价格的调整并不是完全与供需的变化同步的,许多情况下,消费品价格表现出很强的价格刚性,只要现在的价格能够覆盖厂商生产的变动成本,这样的价格就可以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虽然我国近几年来的原材料如钢材、石油、煤炭等价格一路上扬,但是物价上涨幅度并不大,甚至许多工业品市场仍然在不断爆发价格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同比居民消费价格仅上涨2.9%,而一些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仍在下降,家庭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2.4%,交通工具价格下降3.6%,通信工具价格下降16.7%。

  原材料的涨价与工业消费品的价格刚性恰如一双铁钳,紧紧地钳制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据统计显示,13家汽车行业国有重点企业2004年同比利润总额下降达15.5%,行业利润率也从2003年的8.6%下降至6.6%。过去我国工业企业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时间差,轻松赚取了高额利润,而现在这样的机会即将成为昨日美景。

  管理创新与产业升级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原材料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长,价格也必然会持续上涨。因此,价格铁钳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企业发生作用,幻想世界原材料市场价格回落到从前的水平是不现实的。由于一些企业在发展中不注重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已经初显要被市场淘汰出局的征兆,在商务部统计的汽车行业5857家企业中,亏损企业由2003年的872家增加到了1020家,增加了16.97%,虽然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与国外相比仍然高得多。

  面对难以抗拒的价格铁钳,我国企业将面临严峻考验。适者生存是市场竞争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的空间,在企业创新中,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两只缺一不可的翅膀,拥有这样的翅膀,企业就可以飞越受钳制的困境。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短期内首先是要进行管理创新。因为在现阶段,通过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改革企业的管理机制,可以在短期内较快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弥补被原材料供应商蚕食掉的利润。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改革开放,但是不容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我国的企业总体上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管理水平,有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德国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8次/年,日本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7次/年以上,而我国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仅为1.62次/年。发达国家库存商品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不超过1%,中等发达国家库存商品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不超过5%,而我国库存商品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却高达37%以上,其实这仅仅是我国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的一个方面而已。因此,我国的企业如果要在“价格铁钳”之下生存,必须全方位地提高管理能力,节约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对于长期而言,我国企业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从而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空间。根据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必然向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地区转移,我国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许多产业就不再具有竞争的优势,这时候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产业升级。而产业升级的基础在于技术进步和创新,然而我国现在的技术创新状况不容乐观,我国企业研发经费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0.7%以下徘徊,2002年为0.83%,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至4%。因此,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如果不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终有一天会在丧失比较优势之后被市场无情淘汰。

  价格铁钳考验政府调控能力

  实际上,价格铁钳不仅考验着中国的企业,同时也在考验政府。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众多的企业将被淘汰,那么在市场对企业进行的新一轮洗牌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也受到考验。

  首先的问题是如何控制金融风险。我国在1993年以后的连续几年中,出现了投资膨胀和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199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1.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2.2%。国家为抑制通货膨胀,采取宏观经济措施,减少投资和提高利率,抽紧银根,导致企业生产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致使银行贷款难以收回,经营性不良资产大幅上升。而我国近几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快速增长,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率升到42.2%,是历史最高水平,资本形成率(投资率)为42.3%,仅次于1993年水平。与此同时,我国贷款业务的中长期贷款比例也迅速上升,从2000年的26.7%上升到2004年的61.3%。

  在价格铁钳之下,企业经营业绩的不确定性也来越大,中长期贷款的风险也急剧提高,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政府宏观调控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但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显然已经不能再走过去“一刀切”的老路了,如何避免重蹈上世纪90年代宏观调控后银行坏账剧增的覆辙,这是政府面临的一道棘手难题。

  第二个问题是宏观调控政策如何向高产出、低消耗的产业倾斜,也就是实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要有保有压,有抑制有发展”。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政策对于高消耗产业有着种种好处,因此许多基础生产要素价格尚未市场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积极性主要在于扩大市场份额和生产规模,对于提高效率的动力不足。而目前的市场变化显然需要政府改变以往的思维,抑制资源高消耗产业的发展。对此,我国从中央政府层面已经具有了这样的意识,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例如,近期国家发改委披露,有关部门陆续采取下调或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停止加工贸易、提高出口暂定关税等措施,借此抑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快增长。

  不过,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各种有利于高消耗产业扩张的政策,涉及各个部门和各地方的具体利益和具体情况,这些政策要转化为遏制高消耗产业的政策,尚需时日才能彻底完成。

  (作者单位: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原材料价格新闻 全部中国经济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