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之碍:政绩规划与城市持续发展矛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 01:27 第一财经日报 | ||||||||
——专访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王受之 本报记者 胡正荣 发自深圳 作为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终身教授,王受之同时受聘为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他所著的《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世界当代艺术史》等书,一直是
王受之二十多年一直在美国高等院校教设计理论,在国内参与了一些房地产项目的策划和设计工作。他以国际视野,融会贯通中西的文化功底,在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地。他大胆地说话,推崇西方规划设计专家的思想能够影响到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对于自己是否能影响市政规划则持怀疑态度,已基本放弃了去影响一个城市,并尖锐地指出这不是个人的原因,而是机制问题。 政绩规划阻碍城市发展 《第一财经日报》:您如何看待中国城市发展状况?与西方国家相比有何不同? 王受之:关于中国城市的发展问题,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说明。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77年,这期间,人口增长很快,但在土地使用,城市规划、公共建设、居住等各方面的建造量都很低。中国城市处于非正常发展过程。 第二阶段是1978年后至今,中国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且发展得越来越快。中国现在提出要在10至15年内达到世界城市平均50%的城市率,那么意味着中国在未来10年时间内将有2亿至3亿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加上城市原来的居住面积,城市居住面积将非常狭窄。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城市在第二阶段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比过去大了四五倍,甚至10倍,比如广州,解放初期只是从东山到西关的规模,现在城市的面积已扩大了10倍以上;上海虹桥原来是郊区,现在虹桥已经是市中心了,其实不光是大城市、中等城市,甚至是小城市的发展都很快,县级市的增长速度也很惊人,总体来说中国城市的扩张非常迅速。 我们概念里的城市和西方不一样,在美国有3000人住在一起的地方就形成CITY,具有城市立法权力和独立的行政立法机关,甚至司法机关,如果按3000人的规模来计算,那么中国的城市率要高许多。 《第一财经日报》: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规划过程中,您认为存在哪些问题? 王受之:1949年后,中国城市的规划思想受前苏联的影响,是中央计划经济影响下的城市发展规划,如卫星城、中心城市等,沿袭了前苏联城市规划的手段,而又不具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条件,所以城市是无序发展。 以后,城市开始发展,但规划和发展又存在着弊端,体现在城市没有可持续性长期发展的规划。规划局的规划所反映的是行政领导的规划思想,而不是这个城市应该有的规划蓝图,这和西方有很大不同。西方的城市规划是交由立法机关来形成的,所以显示的是规划上的可持续性;中国的规划是显示政绩的,每一届的市长都希望用城市的作为来显示自己的政绩,这就违反了城市规划可持续性发展的合理范畴,所以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大阻碍。 我们建了许多高楼大厦、市民广场,也建了很多歌剧院,但是否能提高城市的整体文化水平,我想还是有很大的问题。如深圳的市民中心,从功能上讲是不好用的建筑,从体量来说是没有尺度的建筑,因为建筑中最糟糕的是没有体量的对比,如果一个建筑没有一个参照的对比,违背建筑学最基本的原则,那么这个建筑就是很失败的,但在这里变成了现实。在城市的市政工程中,包括道路的规划,也都是政绩多于城市长远发展的考虑,有的城市道路不够就做高架桥,甚至拆古迹建筑来开拓道路,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道路需求,这是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就是没有可持续科学规划的表现。我对中国的城市发展一方面是惊喜,因为做了很多;一方面是悲观,因为没有办法摆脱政绩规划的怪圈,这是我自己的看法。 旧城要成片保护 《第一财经日报》:那么您认为如何做才能有所改观呢? 王受之:如果要改的话,必须从机制方面作彻底的改善,让中国以立法的形式来批准规划,而减少行政部门对城市规划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只能是市级或省级官员,自己本身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就会好些。现在上海的城市规划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的规划,因为上海整体官员的文化素质较高,见多识广。 在欧洲和北美国家,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规划过程中,是由专家组成规划委员会,将规划建议向市或州的议会进行报告,得到市或州议会采纳后,再采用民众参议的形式进行立法,立法后任何部门无权改变,如曼哈顿的规划是1811年做的,到现在为止还未改变,这就显示出持续性,巴黎的规划是1856年做的,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大的改变。 《第一财经日报》: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很多城市在进行旧城改造工作,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古建筑的去留、文脉的延续及原住户迁移等问题,对此您有何建议? 王受之:中国的旧城改造首先需要做一个调查,哪些区域是具有历史价值,我并不认为所有的旧城都有历史价值,但是大多数是有这个历史价值的;像北京的四合院、东单和西单,这些大面积区域是具有价值的。 对于有价值的旧城区,我们的保护应采取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成片保护而不是以点的方式保护,因为城市是具有体积、有容量、有城市的结构、有道路系统,而不仅仅是房子,现在是留下几个重要的院落,像恭王府,周围都拆掉去做大楼,这种保护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破坏,所以我觉得要成片保护旧城区,保持城市的整个面貌,这是我们要做的。 第二是改旧如旧不是改旧如新,既然要保护就要恢复其原来的面貌,而对于这个区域不足的地方,如缺少下水道、煤气管道等,则需要通过市政建设加以完善。这方面我认为苏州做得很好,对一些区域进行成片的保护,在保狮园旁的桐芳巷,改旧如旧完全像明代的一条巷子,非常成功。 对于居住其中的原居民,可以通过置换的方式搬迁出去,以便留下这段历史。这个历史的部分,一方面政府需投入资金进行修缮,另一方面其本身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如果北京能留下小片的四合院,并且恢复到明清两代的形式,那将成为高级的旅游及居住区,只需置换里面居住的人,现在我们的政府和投资商都没有这种想法,这个本身是有很大的问题。 正确认识国外规划师 《第一财经日报》:您认为国外在旧城改造方面,有哪些是我们可借鉴的经验? 王受之:国外所有的老城都在进行改造或已经完成,像巴黎整个城市立法不能做新建筑,美国的旧城改造需要议会及民众参政来通过改造方案。世界的城市没有进行成区的保护那只有亚洲的城市了,亚洲很多城市肆无忌惮破坏旧城,像韩国、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都将旧城拆得差不多了,现在才意识到问题,开始进行保护,但有些来不及了。 中国内地严格意义上来说对旧城的保护也太晚,剩下的不多。现在就是希望对边远的老城区不要进行破坏,像云南丽江古城,山西的平窑古城整片的保护,是很成功的例子,已成为旅游中心。中国现在还有很多自然村具有明清形态,我们应成片地保护下来,我想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第一财经日报》:您对目前国内广泛聘请境外公司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小区规划设计和单体建筑设计有何看法? 王受之:国外城市和住宅发展历史已相当成熟,国外专家知道需要做什么,如果请到好的专家来做规划或住宅,对品质的提高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我想这关键在于请的人必须是对的,现在总是请有名的人而不是能用的人,这是目前存在的很大问题。我认为任何外国人都不能解决中国人居住所存在的问题,中国人有很多自己的生活习惯及文化审美心态。 《第一财经日报》:在一些城市住宅产品开发过程中,开发商盛行引用各种国外的概念与风格进行操作,作为一位华裔设计师,您对此有何看法?您认为中国人应有怎样的居住方式? 王受之:中国房地产才走了二十多年,美国已有200年的历史,所以我们的游戏规则还很不完善。我想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为追逐更高的利润,他们都是用风格作为噱头来包装自己的产品,赢得更大利润。所以开发商制造出欧陆风、地中海、西班牙、意大利等风格。这种风格的使用,实际上是利用某些特殊的、我们中国人所不熟悉的外国人的建筑符号,来包装很简易的住宅,使它获得很高的利润,是一种手段而己。这其实是房地产业不成熟的表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个过程总是会过去的。 现在人们对欧洲风格的这种欣赏是一种过渡性,那么将来我们希望走出一条具有现代居住品格、中国人习惯和喜欢的生活形态或审美形态的住宅,也就是传统、民族和现代功能的结合,我想这可能是中国住宅的未来,也是中国人应有的居住方式。我想,中国人还是喜欢邻里生活、喜欢庭院,这些根本的东西是外国人解决不了的,也不是各类国外风格所能替代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