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240亿不良资产邕城推介 投资商“烂苹果”里寻真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 06:57 新桂网

  新桂网-南国早报记者莫仁力李淑芹5月18日,200多家来自国内外的投资商和中介机构,参加了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南宁办事处的夏季资产推介会,他们盯上的是推介会上推出的总额高达244.45亿元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被业界形象地比喻为“一筐烂苹果”,“苹果”都烂了,为何还有那么多投资者对其关注有加?这些投资者都是些什么人?这当中有些什么商机?不良资产的“从良”难度有多大?带着一串疑问,记者在会场内外,多方走访业内人士,对此进行探访。

  谁对“烂苹果”感兴趣?

  在推介会现场签到处,有几本签到簿供来宾签到,所有来宾分门别类签到后进入会场。主办方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来参加推介会的来宾大致可分为几类,有信达的同行,如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等;有中央驻桂的相关监管机构、新闻媒体等,这类来宾大多属于观摩见证性质的;真正对这240多亿不良资产感兴趣、想从中“淘金”的,主要是一些投资者和中介机构。记者在投资机构的签到本上看到,上面“内容”还蛮丰富的。国外的有来自美国或加拿大的,如美国银行亚洲投资咨询处、加拿大中国总商会等;区外的大多是来自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投资者(机构),如上海飞雕等;区内最让人惊讶的,是来自凭祥市的一个个体户——在这个动不动就以亿元计的资产交易场里,这是记者看到的、为数不多的以个人身份来参加推介会的来宾。加拿大中国总商会副总会长黄海浪,在推介会上非常活跃,他几乎走完了柳州、南宁、北海等所有的片区咨询台,就他感兴趣的项目很细心地询问。黄海浪告诉记者,他们已在徐州、桂林办有置业与房地产公司,这两年来对广西的不良资产一直比较关注,特别想找一些跟他们现在从事行当有关的项目来合作。美国银行亚洲投资咨询处的副总经理冷军,对于自己为何跑来广西关注这240多亿的不良资产出言比较谨慎,他只是表示,“想收集一些信息”。据主办方统计,当日有119家投资机构(投资者)前来寻找商机。推介会来宾中的另一个大头是中介机构,共有103家。其中,拍卖行67家,资产评估机构16家,律师事务所20家。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南宁办事处柳州片区的负责人李伟京说,不良资产的处置,会涉及到资产的评估、拍卖,还有法律程序等环节,这些都必须通过相关的专业中介机构来服务,交易才会显得更公正、公平。如此巨大的资产中介服务市场,中介机构当然不会放过。

  “烂苹果”里商机大?

  对于中介机构而言,“苹果”再烂,交易所需的中介服务费都是稳赚的,所以他们对于不良资产处置的关注是很自然的事。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连银行都“避之”惟恐不及,那这些“烂苹果”买来又有何益处?这里面的商机体现在哪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南宁办事处总经理赵宗仁并不认为这些不良资产全是“烂苹果”。他举例说,比如2004年该公司刚从中国银行收购的可疑类贷款,是中国银行经过1999年和2004年两次剥离后的不良贷款,这批贷款就具有形成时间比较短、单项额度比较大、贷款分类比较准确、贷款手续相对规范、整体资产质量比较好等特点。投资者如果介入此类资产,运作恰当的话,估计会获得较为理想的投资回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南宁办事处总经理助理冯全江说,本次推介会上,北海、钦州、防城港3个地区的146个项目,金额达34.36亿元。他分析,北、钦、防3地同是港口,地理优势显著,在广西区政府统一规划下发展方向各有侧重,作为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经1992年、1993年房地产热后,现在已回归到理性发展的道路上来。而该办在当地的项目主要与成片土地开发相关,对战略投资者而言,“应该是一个正待挖掘的金矿”。另外,资产的优良与不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南宁办事处柳州市场部负责人李伟京给记者举例,比如柳州一家药厂,前些年也是欠银行债务过多而举步维艰,被债权人列入了不良资产一类。但信达方面分析后发现,药厂手中的产品,如果包装得当还是很有市场潜力的。这家药厂经过资产重组后,现在已经焕发生机,其产品经常上中央电视台打广告,销售情况非常火暴。不良资产在“识货”的投资者眼里,不仅仅只是“咸鱼翻生”,有时简直就是“乌鸡变凤凰”———这中间的机会与巨大回报,对于投资者而言,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据一位业内人士私下透露,从2003年6月起,世界著名投资机构高盛、摩根斯坦利就分别与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牵手合作处理不良资产,在建行和摩根斯坦利的合作中,双方制定的目标资产回收率竟高达30%。而此前,国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平均资产回收率仅约为24%。“如果不是有利可图,这些著名的跨国投资公司是不会轻易介入中国不良资产的”。

  资产“从良”不容易?

  做生意,从来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在不良资产“从良”的过程中,并非每个人都能从中享受“乌鸡变凤凰”的惊喜。辰亿律师事务所的主任覃斌,从事不良资产法律服务已经有5年了,他给记者举了些“比较负面的”例子:一位投资者在有意向购买一单不良资产后,得缴纳一笔保证金,然后才能看到这单资产原始的、详细的资料。最后在实地考察时,却发现“并不如前所愿”,于是决定“勒马回头”。可根据协议,这笔数目不菲的保证金却再也不能退还了。“多的有500万,少的也有50万,我接触过五六位这样的投资者了”。覃斌说,因为有的资产管理公司提供债务人的负债情况时,只是列明欠自己公司的那部分(因为资产公司只主张自己的那部分债权),而这位债务人也许还欠有其他债权人的债,投资者没法在事前全面了解到。这只是风险之一,还有一些风险来自收购以后,涉及到收购过程的复杂性及经营的不可预测性,这种损失更是无法预料。覃斌说,自己的一位朋友在投资一单不良资产几年后,“血本无归”。资产从良的风险不仅仅只是投资者,有时连资产管理公司也难以幸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产管理公司官员私下对记者举例说,比如他们的公司想让一笔不良资产“从良”,可当地政府不答应,最后没有办法,只有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可执行到债务人可变现的厂房土地时,本来是商业用地的土地,就可能莫名地变成了“公共绿地”。“这种阻力也是有的,主要是一些小地方的地方保护主义作祟”。

  作者:莫仁力 李淑芹

  (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