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斌 发自上海
17日,德国驻华大使斯丹泽博士(Dr.Stanzel)在“Invest-in-Germany”项目启动仪式上迟到了几分钟,但他并没有抱怨上海的交通拥堵,相反,他幽默地说:“这一路上,我看到了上海经济的繁荣与活力,我更加相信今天启动这个项目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据Stanzel介绍,2004年,中国对德国投资达1.1亿美元,共有186家企业到德国投资。但是,他也表示,这相对于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快速增长而言,仍是一个“小数字”。
来自上海市经贸委的数据也显示,2004年,德国对上海的总投资额为100亿美元,而上海对德国的投资额仅为3000万美元。上海市外经贸委外经处处长桑琦表示,尽管目前的数据仍然显示出双方在投资领域的“不平衡”,但近年来,上海企业到德国投资,已经从单纯地设立贸易公司逐步发展为投资工业企业、资源开发等领域。桑琦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Invest-in-Germany”项目在沪启动之后,更加有利于中国企业发挥相对优势“走出去”。
“Invest-in-Germany”项目德国柏林总部负责人迈尔先生介绍,德国政府为吸引外商投资,设立了不同级别的政府补助项目,针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补助幅度也有所不同。如可以为在德国进行投资的企业提供无息、低息贷款,提供免费、低价土地等政府补助措施。
出口之后是投资
“出口之后的下一步就是投资,”迈尔说,“德国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是中小企业,从投资角度而言,中德双方的企业拥有共同的利益,中国的企业很容易与其合作,甚至收购这些德国当地的企业。”
中国贸促会上海分会(上海国际商会)副会长陈建华则认为,德国企业的优势与中国企业互补性较强,中国企业可以通过“走出去”获取其技术支持,并利用当地完善的市场销售渠道进行拓展,提升产业能级,从而实现全球化的目标。
桑琦介绍,近年来,上海对德投资有很多成功案例,如上海电气集团收购德国老牌车床企业沃伦贝格等项目,使德国经济界对中国企业刮目相看。
根据上海市有关部门确定的企业“走出去”的几大重点领域,今后将重点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发国际原材料、能源等资源型项目、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工程总承包项目、鼓励企业收购与兼并带有研发中心或品牌的制造业项目、鼓励企业拓展海外销售服务网络等项目。陈建华说:“这将是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一个风向标,而这个项目在沪启动,无疑为上海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迈尔表示,中国的企业最初是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但是,现在也同样面临着工资成本上升压力与汇率浮动空间变化可能带来的出口成本增加等压力。“如果这些压力持续上升,就很可能会削减中国企业对德国出口的市场份额,”迈尔说,“企业通过到德国投资,利用德国的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将是稳定市场份额的一个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