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汉青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资本市场发展和能源问题等成为关注焦点
5月17日,除了掌控全球财富引擎的企业精英之外,伴随着众多中国政府高官的陆续开讲,《财富》全球论坛的气氛渐渐进入高潮。当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等都出席了论坛并发表演讲,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能源可持续发展以及知识差距与财富差距所面临的挑战等等,这些牵动中国经济全局的问题,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周小川:发展资本市场要做三件事
在金融改革的风口浪尖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演讲颇为引人关注。周小川在“了解中国的资本市场”大会上发言时说,相信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会有很大前景。但目前还面临固定投资不够、公司债券设计方面有缺陷等问题。发展资本市场要做三件事。
他说,一要有明确的目标,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二要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障碍,使更多的商业银行和机构能够参与公司债券市场的运作,以及资本市场的运作;三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金融产品的革新和创新,减少在这方面的限制。
他认为,资本市场包括很多内容,非常重要。一些传统的银行产品已经越来越和市场结合在一起。中国有很高的储蓄率,主要是银行给社会提供经济支持。现在银行资本市场达到了51700亿元,债券产品占到整个资本市场的86%。
他介绍说,8年前我国只有16家银行参与银行间拆借业务,但是现在银行间的拆借市场越来越大,并跟债券市场和其他机构投资者结合起来。目前银行业拆借有4520家机构参与,资本市场以非常高的速度增长,今年的交易量有望达到60万亿元。
谈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时,周小川说,由于中国对资本市场还是进行管制的,所以汇率变化不会马上产生一个直接的影响。但是一个比较好的汇率机制,还有这方面的一些改革有助于增强国内和国际投资者的信心。
马凯:能源供给主要靠国内
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日渐走高和对原油依赖的不断增强,对能源问题的关注也在不断升温。17日在《财富》全球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中国过去不曾,现在也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造成威胁。他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应对中国能源挑战的四条方针。
坚持立足国内:中国在能源供应上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马凯说:“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但同时,更应当看到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中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占能源生产总量的76%,占能源消费量的68%,而且现在煤炭的勘探开发潜力是很大的。2004年,中国的能源自给率达到了94%,而且还不断开发了其它新的能源种类,实现能源的多元化战略。
开源节流并举:中国政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并在这方面制定了基本规划。从宏观上来讲,要加大节约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减少能耗,在工业当中要逐步减少高耗能产业;在微观方面,要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革新,充分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转变增长方式。
重视可再生能源: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潜力巨大,风电的资源大约有10亿千瓦,水电大约有4亿千瓦,但是现在开发利用的还十分有限。中国还在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农村的沼气用户已经达到了1300多万户,并计划从国债资金中拿出10亿人民币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发展。
成思危:直面知识与财富差距挑战
在就“世界经济: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说,由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迅速发展,有人认为本世纪将是新的亚洲世纪。所以我们既要抓住机遇,更要重视面临的挑战,特别是知识差距和财富差距。
他说,知识时代正在来临,我们将进入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知识社会。知识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成本将在产品及服务的成本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部分。例如,在中国生产的耐克鞋,其生产成本只占其售价的20%左右;中国生产的DVD机每台的批发价为40美元,其中专利费就占到了21.3美元;中国是计算机的生产大国,但同时也在为英特尔及微软赚钱。有人说在知识时代,一些国家将成为头脑国家,它们创造并出口知识,而另一些国家则会成为躯干国家,只能引进并使用知识。如果我们不想成为只有躯干而没有头脑的国家,就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教育。
成思危表示,要缩小财富差距,关键在于财富的分配。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只有通过这三次分配,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