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深圳讯 记者 周敏 报道: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昨天,深圳市召开第四次党代会,在特区建立25周年之际,为经济特区重新定位。
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在市委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深圳将力争在201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总量翻一番,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左右,年均GDP增长将保持在13%左右。
据介绍,2004年,深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42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外贸出口总额去年达到779亿美元,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过去5年累计向中央财政贡献2700多亿元,相当于前20年的3倍。
李鸿忠表示,深圳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制订实施强有力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发展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和文化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市委工作报告中着重阐述了特区含义,这实际标志着持续数年的特区定位大讨论有了定论,经济特区深圳在建立25周年之际完成了重新定位。
深圳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综合实力逐年提升的同时,面临土地空间、环境、人口、能源资源方面的瓶颈约束和巨大压力。随着国内全面改革开放,特区的先发优势和政策优势逐渐丧失,“特区不特”成为普遍担心,在新形势下,特区的意义和作用成为社会广泛讨论的焦点。
李鸿忠在市委工作报告中说,经济特区就是特别能改革的地区、特别能创新的地区和特别能开放的地区。深圳将在改革创新方面继续发挥“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上继续发挥“窗口”作用。以改革创新提升深圳的城市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