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晨 述评
篮协
5月12日,中国篮协在北京宣布,将和瑞士盈方公司联合成立一家公司,共同打造CBA联赛的市场化经营模式。虽然中国篮协占公司的51%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但该公司的日常
经营由盈方亚洲公司负责,中国篮协指定一名常务副总经理,盈方北京总经理王应权成为公司执行总裁,并进入CBA刚刚组建的联赛委员会。
在新闻发布会上,王应权说:“前两年是投入阶段,以后就可以有赢利了。”
这项合作保证了当赢利低于650万美元时,中国篮协仍然可以分得650万美元的最低收益。CBA开赛10年后,中国篮协此次改革,使得篮球联赛改革头一回走在了足球联赛前面。
十年CBA,中国篮协进行了两次重大尝试。无论是由IMG独立开发运作还是中国篮协独立运作,最终都使CBA走向了“死胡同”,这说明,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中国篮球仍然没有摆脱“主管”的色彩。
在情况较好的1998~1999赛季,篮球甲A联赛进行了172场比赛,现场观众总人数为67万多人,平均每场3700多人,上座率大约为75%,赛季门票总收入为410万元。这些数字远远无法与当时的足球联赛相比。
甲A,中超
2004年被称作“中超元年”。与疯狂的甲A十年相比,甲A之后的中超元年,显得寂寞和无奈。总共143万现场观众,尚不足十年甲A的年平均现场观众的一半。
1994年4月17日,第一届职业甲A联赛在6个赛场开战,约15万人观看了首轮比赛,中央电视台首次以45万元购买了联赛转播权;联赛首次与国际管理集团签订协议,被冠名为“万宝路”联赛,各支球队还第一次获得70万元的出场费。那一年的甲A,观众上座率超过200万人次,从揭幕战开始,甲A就成为了中国第一联赛。
1998年,假球、黑哨成为中国第一联赛的关键词。新浪曾有调查显示,这股地下暗流使得超过三分之一的甲A球迷们拒绝再观看比赛,成为仅次于低下的比赛水平的第二大不观看理由。
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风波,甲A仍然不失为中国体育联赛的一次大胆尝试。在中国足协副主席、联赛委员会主任杨一民的计算中,职业联赛发起前,中国每年对足球的投资不足千万元人民币,而现在已经多达2亿元,甲A俱乐部年总收入额也达到7亿元。对于甲A最终走向结束,杨认为十年联赛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俱乐部急功近利,管理不够规范。
在半市场化的格局下,甲A联赛最终成了烧钱的陷阱。据估计,10年甲A共投入60亿元,而获得的收入仅是其中的六分之一。其余的六分之五,被当作企业的“形象广告”费用,烧得一干二净。
意图市场化的运作,却缺乏商业收益,中国足球联赛在中超元年,便开始了俱乐部与中国足协的改革之争。如果我们把新闻分类,2004年,中国的足球新闻更像是娱乐新闻,这里面充斥着的是明星罢赛,各个俱乐部老总奔走在种种场合,争夺权益。在这时,比赛结果已经被媒体的主流声音所忽略。
乒乓
如果说国内的足球、篮球联赛因为低水平的原因而逐渐丧失了观众,那么,乒乓球立刻能够给我们一个反例。
几乎是没有悬念的结果,5月6日结束的第48届世界锦标赛上,中国再次包揽全部五项冠军。作为国球,乒乓球为中国带来的辉煌,使每个中国人津津乐道。但在这种辉煌背后,乒乓球赛场上全世界挑战中国的现象,未必使人乐观。
联赛在中国的尝试,始终走不出没有观众的尴尬。历经5年联赛,上海圣雪绒只卖出大约2000张主场门票,参加乒乓球超级联赛的世界级选手们,所能获得的收入也无法与足球联赛队员们相提并论。
投资一个乒乓球俱乐部,每年只需要一百余万元的支出,而投资一个甲级足球俱乐部,少则数千万元,多者甚至达上亿元。饶是如此,乒乓球联赛首先便遭遇了赞助商越来越少的被动。5月7日,48届世乒赛结束的第二天,中国乒乓球协会在上海宣布,定在今年6、7、8三个月进行中国乒超联赛第一阶段比赛;中国乒协还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广乒乓球的市场开发力度。其中,安踏有限公司成为2005~2008年连续4个赛季的中国乒超联赛运动装备唯一指定合作伙伴,总赞助金额3000万元的消息,成了刺激联赛参与者们重振心情的利好。
乒乓球联赛的市场化,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
乒乓球不具备足球、篮球那样的观赏性,这使得现场观众的参与热情大大降低;为备战国际大赛,联赛往往要为此让路,计划体制下的制约,仍然在影响着市场化的脚步;中国乒乓球人才的过于强大,使得世界的参与度降低,世界级乒乓球赛事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进行。
在多重打击下,许多超级联赛的俱乐部甚至找不到冠名的赞助方,更不用说比赛过程中的其他赞助。中国乒乓球联赛有着类似美国NBA那样的世界级球员,但对于中国联赛的发展来说,当务之急是举国竞赛体制如何适应市场化,如何真正按市场的规则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