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扎根何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 18:21 《新世纪》杂志 | ||||||||
本刊记者 王歆效 自首钢即将搬入河北唐山以南80公里的曹妃甸的消息一经传开,就有太多的议论和目光围拢过来,但最让人揪心的,恐怕还是因首钢搬迁而富余的6万多名职工的安置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首钢不会抛弃这些工人不管。但毕竟是6万多名职工,中国恐怕还没有
搬迁的N个理由 在谈职工安置问题之前,人们无法回避的是,首钢有无搬迁的必要。据了解,首钢此次搬迁将耗资500亿元,耗资如此巨大,国务院为什么还要批准首钢搬迁? 上世纪90年代起,首钢经历了“对中国钢铁工业的贡献举世瞩目”,到“对首都环境的污染触目惊心”的角色转变。在跨世纪的十几年间,经常传出“首钢将搬出北京”、“首钢决不会搬迁”、“首钢将部分搬迁”等等“确切”消息,这也成为国内外舆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国家发改委表示,目前中国仅有宝钢一个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企业是不够的,而建设曹妃甸的“新首钢”也是结构调整的需要。唐山市发改委主任薛渤也认为:“首钢搬迁到唐山还不仅仅是因为环保问题。首钢号称年产1000万吨钢,炼一吨钢要耗掉8吨水,1000万吨钢就是8000万吨水,8000万吨水相当于现在引滦入津调水的总量。” “而北京原本就是缺水城市,资源已经很微弱了。另外,首钢用的煤、矿石、耐火材料甚至包括货运码头都在唐山,实际上仅仅是把污染留在了北京。首钢搬迁在根本上缓解了首都的用水紧张,所以是势在必行。” 看来,首钢搬迁还是利大于弊的,否则相关部门也不会下如此大的决心。目前搬迁计划已经开始实施,曹妃甸新厂区的建设工作已经展开。首钢富余出的6万多名职工的安置问题,也越发显得紧迫起来。如何安置好他们,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无疑至关重要。 作为首钢的主人,这些职工对于自己的未来又在想些什么呢?带着一份复杂的心情,记者前往首钢采访,以期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安置全凭运气? 首钢到底有多大?记者一时说不准,但记者知道,巴士本来是属于城市的交通工具,而在首钢的厂区里,也会有不时穿梭而过的巴士——班车。 到达的时候,正值午餐时间,工人们从车间里三五成群地向餐厅聚拢。他们交谈着,嘻笑着,仿佛没有一丝苦恼,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但首钢就要搬迁了,他们当中的6万多人,将会失去现在的工作岗位,他们将拿什么来维持生计呢?从他们行走的神色上,看不出一丝担忧,但这不代表困扰不存在,因为他们最终还是要迈出自己的脚步,踏入新的生活。 记者跟着人流进了首钢第二餐厅的大门,随便捡了个空位坐下,并与身边一位40多岁的李师傅聊了起来。 “您在首钢多长时间了?” “多长时间了?”他吃了个饺子,然后把身子往后一仰,一副“地主”的架势。“我就是闭上眼,也能在家、车间、餐厅间自由行走,你说我在这儿呆多长时间了?” “瞧瞧你那德性,还知道姓什么吗?”旁边一位与他年纪相仿的工人说,他却露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本来就是嘛,咱在首钢不敢说是老人儿,但至少也有20多年了吧!” “首钢搬迁,您会不会跟过去?”面对这个问题,李师傅一时哑了口,只顾低头吃饺子。 那位跟他年龄相仿的工人把话接了过去,“这谁也说不好,但像我们这样干了几十年的,从心里讲,都不希望搬。不管是谁,反正总得有人留下来,可我们都对首钢有感情,留谁不留谁,就全凭运气了。” 而事实上,安置当然不能凭运气。据首钢董事长朱继民讲,职工的安置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岁数大的员工可以采取离岗休息、退养的办法安置;还有一部分人,可能要通过加大各种技术性培训,输送人才到其他产业需要的地方。 谁休息?谁退养? “朱董事长对媒体讲的职工安置办法你们知道吗?”记者问。 “知道。”李师傅爽快地说,“像我们40多岁的人,最关心的就是谁休息,谁退养的问题?因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可上可下。当然,休息了,退养了,谁都知道肯定不如上班挣得多,可孩子得上学,得结婚!这都需要钱。所以我们不愿意退,可……” 李师傅欲言又止,可以想见的是,40多岁的人,一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在目前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最担心的就是下岗。虽然朱董事长一再强调,离岗休息、退养不同于下岗,但离岗休息、退养后所拿的钱,会比此前多吗? “钱要是给得多,我就歇了。”又一名工人插话进来。“你睡醒了吗?”李师傅瞪了他一眼,“不干活儿,你还想多拿钱,梦呢吧?”那名工人不说话了。的确,天下没有这样的好事,而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工人,是最需要钱的一部分人。如果首钢不搬迁的话,他们至少还有10年的干头。 谁能顺利再就业? “再找份儿工作不成吗?”记者问。“我们除了自己那点儿活儿,还能干什么?而且也这个岁数了,干什么也竞争不过年轻的。再说,我们也没什么学历,谁会要我们?” “咱别的不行,端端盘子总行吧?”刚才那名想不干活儿多拿钱的工人说。“你让大家瞅瞅,就您这五大三粗的样儿,还端盘子呢,不给人家把盘子端飞了就不错。”说完,李师傅自顾自地笑了。 这笑声有些无奈,又有些自嘲。据记者了解,国家劳动部门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不少优惠政策,尤其是“40、50”这个年龄段的,更是有不少政策倾斜。 但从朱董事长的讲话中,可以看出,首钢这些富余职工并不算是下岗,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再就业是享受不到这些优惠政策的。 “我们这岁数,在家呆着总不是回事吧!可再就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听说有培训机会,经过培训,可能再就业会容易些。”李师傅似乎认定了自己一定会退养,但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希望能获得培训的机会。 谁能得到培训机会? “我的叔叔大爷们!厂里要让你们退养,你们就退了吧!把培训的机会还是留给我们这些小辈儿吧!”一个20出头儿的小伙子,边说边一屁股坐在李师傅边上。 “怎么刚过来?”李师傅问。 “徒弟哪能跟您比,您回家拿得再少,也是老婆孩子热坑头儿,咱还没娶媳妇呢!”李师傅瞟了一眼自己这个徒弟,“你跟我比不了?我看是我跟你比不了,你们年轻啊!你看看你,还有机会谈个对象,师傅可没这个景儿了!你们的路还长,机会也多,我们可是人老珠黄,没人待见喽!” 小伙子看师傅有些伤感,赶紧说,我看退养挺好,虽然不干活儿拿钱拿得少了,但生活总会有保障吧!但我们这些20出头儿的就不一样了,厂里能让我们退养吗?开玩笑!我要是能得到个培训机会就不错了。 小伙子的话一出口,马上引来争议。其中一位说,培训机会应该留给岁数大的,因为他们不培训很难转行。年轻人则不同,学东西快,脑子好使,适应能力强;另一个则反驳道,正因为这样,才应该把更多机会留给年轻人,反正岁数大的培训半天,也不容易转行!“你这说法我不同意”,另一个又不干了。 “我看你们心态都挺好。”记者无意打断他们,但也确实不愿意看他们这么无休止的争论下去。“心态不好行吗?这事情也不是咱们能决定的!”李师傅说。 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真正的话语权,也没有太多的选择权,他们只有听厂里的,他们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吗?记者随后就培训的问题,走访了首钢的多个部门,得到的答案几乎如出一辙,方案还在制定中。 谁能去曹妃甸? 记者听工人们在那里边吃边聊,发现一个问题,他们很少有人谈到去曹妃甸的,这是为什么?“你们难道不想去曹妃甸吗?要是去了那边,挣钱的问题,培训的问题,不就都没有了吗?” “你是外人,想得太简单了,我们这么多人,能去的有几个?退养和培训对我们更现实些。”小伙子说。 “可要是真让你去,你去不去?”记者问。小伙子想了想说:“那得看是什么条件了,像我们工作段上的段长,听说要给他提车间主任,然后让他去曹妃甸。如果是这样,我也愿意去。” “你歇了吧!师傅头一个儿不信。”李师傅一副看透了徒弟的样子。小伙子挺了挺胸脯:“你让他们给我个机会看看。”李师傅说:“你也甭拿这话压我,先让你对象点个头儿我看看。”小伙子低下头不言语了。 旁边一直没说话的陈师傅,看小伙子脸上有些挂不住,赶紧出来打圆场儿:“小张也不容易,这都谈第几个了,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痛。” “陈师傅,您家孩子都上班了,婶子又能干,您愿意去吗?”小伙子赶紧转移话题。“在这儿生活惯了,真不想走,可不走干什么去?哎!”说着他长长叹了口气。 李师傅后来小声儿告诉记者,他是既想去又怕去,想去是因为可以干到退休,不仅可以有份稳定的工作,也可以多挣些钱;怕去是因为家中有上高中的孩子,也有成天病病歪歪的老母亲,这些又都让他放心不下。 曹妃甸距离首钢有300公里左右,但目前交通还不是很便利。如果家里有点事情,确实不是说回就能回来的。而对于未来去曹妃甸的工人,天天发班车也不现实。是一周回来一次,还是一月回来一次,这就要看首钢的安排了。 据首钢新闻处的负责同志介绍,以何种标准挑选去曹妃甸的工人,目前还没有定,所以如何往返就更谈不上了。而李师傅所考虑的问题也是十分现实的,作为“娘家”的首钢,也是不能不考虑的。 何以解忧 唯有等待? 李师傅跟记者说完自己的两难之处,然后对几位同事说:“咱们还是回厂吧!”几位工友纷纷起身离去,看着他们匆匆的背影,记者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第一个疑问是,什么人离岗休息、退养?其一,如果按朱董事长所说,年龄应该是标准。那么什么年龄可离岗休息?之后怎么计算工龄、工资,这与下岗、退休的区别是什么,还有机会再上岗吗?何时才有机会再上岗,上岗是不是还得去曹妃甸? 其二,什么年龄才可以退养?“退养”这个词似乎有些怪,因为朱董事长既没有说是退休,也没有说是下岗,可这“退养”该让人如何理解呢? 第二个疑问是,什么人可以得到培训机会?是和离岗休息、退养一样,以年龄为标准吗?这又回到刚才的疑问上,到底什么年龄才是标准?如果不是,那又以什么为标准呢? 第三个疑问是,朱董事长在谈到对这部分人安置的问题时,还谈到要输送人才到北京其他产业需要的地方。这就涉及两个问题: 一,什么是“人才”?二,北京哪些产业需要“人才”?如果按离岗休息、退养一半来计算,这就意味着至少有3万“人才”需要输送到北京去,北京吃得消吗? 第四个疑问是,首钢现在有8.4万名职工,除了富余出的6万多名外,会有多少人去曹妃甸?什么人会去?说到底还是标准问题。 对于这诸多疑问,记者在首钢进行了多方走访,也始终未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新闻处的余向民告诉记者:“因为首钢搬迁,牵扯面很广,要和北京市政府、相关的劳动部门来协调,而国务院批准首钢搬迁的决定也刚下来不久,所以目前这些问题还都处于规划、协调之中。” 对于这样的答案,不能让人满意,但可以理解。我们必须承认,搬迁确实牵扯面很广,此前也无经验可寻。所以诸多疑问的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协调解决,的确需要时间。但对于那些工人而言,尽快出台相关标准,无疑会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搬迁给谁带来机会? 从搬迁的时间表中,人们可以看出,此次搬迁将分三个阶段,2005年底压缩200万吨钢产量,2007年底再压缩200万吨钢产量,2010年底涉钢部分全部搬迁。这一搬迁过程,会大大改善现在首钢的环境,土地供应可能放量,这些因素为许多房地产商提供了商机。 据了解,首钢以西不远,正在筹备建一个娱乐中心,还要修建大型购物中心和若干个五星级酒店。另有报道称,首钢周边的一些房地产项目已开始升温,这是否意味着此区域将要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呢? 曾给首钢未来规划做过咨询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文凯认为,从长期城市发展来看,首钢迟早要搬迁,但这将导致此区域失去主导产业。由于以前这里引进的产业比较少,因此如何解决即将出现的“产业真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认为,对于这片土地的开发利用,还是应该慎之又慎。 有专家指出,首钢所在区域,交通相对比较便利,而且这个区域的旅游产业基础比较好,所以要发展旅游产业是个不错的方向。但其同时指出,所谓开发旅游产业,不代表开发旅游景点,而是应以旅游服务为主,这样可以大面积拉动就业,解决部分首钢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 工人何处安身? 记者在首钢家属区采访时了解到,大家对于首钢搬走后,这片土地如何开发也有议论。但总体认为,应该以解决就业问题为出发点,因为他们对于离岗、退养、培训心里都没底。 刚买菜回来的林大妈告诉记者,他们家有两口人在首钢工作,但谁也不知道首钢搬迁后,他们会到哪里去。她只是希望,他们能有份稳定的收入。 听了她的话,记者心里有些发酸,因为她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有份稳定的收入,连收入多少她仿佛也不在乎,这应该算是最基本的需求了吧!而就目前的情况看,还没有谁,能给出他们将扎根何处的答案。 记者手记: 当记者将要离开首钢的时候,太阳已经渐渐偏西了,首钢的东大门,在夕阳的映衬下,也越发显得威武凝重。 辛苦了一天的工人们,正从大门稀稀拉拉地往外走。在他们的脸上,有的写着喜悦,有的写着疲惫。 因首钢搬迁而富余出的数万名职工,他们的未来会怎样?就目前的情况看,还是个未知数。这不能不让人揪心,因为搬迁的时间表已出,实施工作也已经展开,但安置富余工人的时间表,何时才能出台呢? 这不仅仅是记者的疑问,也是工人们的疑问,更是工人们的期待。就像李师傅说的,记者毕竟是个外人,采访完就走人了,可他们还要继续等待下去。 这种等待,对于那些常年工作于此的工人而言,似乎有些残酷,但又是他们所必将经历的。 这不禁让记者想起苏轼的那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凭生…… 请让我们在这里祝福首钢的工人们,祝他们一路走好,愿他们可以有个安定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