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从“烟囱经济”到新沈阳现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 10:19 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2002年6月5日,时针指向11时20分。沈阳市市长陈政高用他的食指指尖,果断地按下起爆电钮,一声巨响划过天际,原沈阳丝织厂几十年红砖砌铸的51米高烟囱轰然倒地。

  尘烟退去后的那片空旷和沉静,正承载着太多沈阳人冷峻的注视和飞扬的思绪。作为沈阳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实现蓝天目标所拆除的第1000根烟囱,它将成为这个老工业基地告别“傻、大、黑、粗”形象,走向活力四射现代化大都市的新起点。2004年岁末的最后一
天,沈阳成为全国第41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同是在这一年,沈阳跻身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前10名行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1900亿元,比“创模”之前的2000年增长64.2%。陈政高用那双曾经触动“烟囱经济”的手,接过了年度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的奖杯,他说:“沈阳又找回属于自己的骄傲。”作为中国计划经济土壤最深厚的地区之一,作为重工业造就重污染的北方工业重镇,沈阳以“创模”为载体,构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新框架,因此显现的“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大为改善”的局面,被社会广泛称之为“新沈阳现象”。

  “创模”,着力清扫“烟囱经济”的尘埃

  从1997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的诞生,几年的时间里,作为经济发达的省份,辽宁始终只有大连一枝独秀。2002年,沈阳走到了起跑线上。

  沈阳要“创模”?更多去过或没有去过沈阳的人都对这个工业城市有过太深的印象:中国的污染看城市,而城市的污染看沈阳。沈阳要“创模”,人们疑惑的是它的底气,而感叹也只是沈阳这一举止的勇气。

  “创模”也让不少沈阳人心头添了几许疑云。处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期,沈阳面临着太多的抉择和急于解决的难题:老企业的更新改造、新项目的招商引资、下岗工人的安置就业。而“创模”真能占据发展战略的地位,去开辟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突围之路吗?

  实质上,沈阳的“创模”是在特定背景下的一次创新,它承载着太重的历史负荷和一种经济模式实现脱胎换骨的期冀。沈阳冶炼厂是沈阳老工业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具有代表的缩影。始建于1936年的沈冶,是新中国最早恢复生产的有色冶炼企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500家大型企业中排名第69位,曾被誉为“有色鞍钢”,主要生产铜铅、黄金、硫酸铜等50种产品。1949~1999年,上缴国家利税累计达20亿元。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它越发显现出活力不再的老态龙钟。设备和工艺的落后,产业结构所处的低层次,使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的消耗量比同时期国外同行业的多出好几倍。而它所产生的污染,更是触目惊心。这个厂每年向天空排放的二氧化硫为7.4万吨,占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42%,铜冶炼系统和铅冶炼系统平均排放量,分别超过省级排放标准的6倍和9倍。危害最重的属于重金属排放,每年的总量达到66.8吨,其中铅排放量占据全市总量的98%。污染给周边环境和市民带来极大的危害,沈冶的男性职工有许多失去了生育能力,全市儿童中约有半数成为铅污染的高危人群。2004年3月,耸立于沈冶的3根烟囱被连根拔起。这是沈阳“创模”能量及勇气的一次释放和验证,也是沈冶与老工业时代痛楚彻底的最后告别。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在沈阳模范城考核验收时动情地说:我看到沈阳的变化,那种焕发青春的变化,不由地产生出一种感动。沈阳的“创模”以大手笔写下了一份告慰民心的答卷。几年来,共投入300亿元城建资金,其中大部分用于改善环境的城市基础建设和污染治理,先后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600多家。与1996年相比,全市二氧化硫浓度下降了50%,烟尘排放从23.7万吨降至7.16万吨,工业粉尘排放从6.6万吨降至0.65吨,污水处理率由2000年的48%提高到去年的71%,全市生活垃圾100%得到了无害化处理。更让人骄傲,也更让沈阳人感到心里敞亮的是,城市大气优良天数由2000年的73天提高到去年的301天。

  3年间,有3200多根烟囱在沈城依次倒下。推倒烟囱不只是改变能源结构的举措,更能折射出沈阳与传统经济结构和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割舍,以及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性对接。

  调整,精心构建经济优化升级的层次空间

  沈阳“创模”之初,正是沈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运筹之时。支撑“创模”一路走来的,是实现经济变革的时机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

  振兴沈阳,无疑是酝酿已久的一场新的辽沈战役。沈阳如何再铸辉煌?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认识是:沈阳之所以在过去几轮竞争中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发展位次一再后移,根本在于过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过度依赖能源资源的消耗,付出的环境代价过高。因此,老工业基地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正由过去的经济内部比例失衡,派生出自然、经济与社会之间结构关系的冲突。要实现全面振兴,就要树立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的价值观,统筹兼顾“自然、经济、社会”这一复合系统的和谐发展。

  清醒的认识确立了更清晰的思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调整工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群优势;调整布局结构,培育产业发展空间;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培育城市综合竞争优势。

  第一步棋是布局,重新确定横刀跃马的空间。2002年年初,沈阳对工业重镇中的污染重灾区铁西区开始“瘦身”,使其与西部充满新活力的经济开发区进行整体合并,利用开发区的空间优势,为盘根错节的老企业群退出城区打开一条疏散的通道。与此同时,汽车及零部件等现代制造业开始东迁,形成新型汽车城。对于主导风向上的南北地带和中心区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服务业。随着“南北金廊”和“浑河银带”开发的启动,在南北和东西轴线上点缀着物流、金融、旅游观光的商贸群点和观光带。舒展厚重的大“十”字型基础框架和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目前,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密度已由“九五”时期的每平方公里14.5个下降到1.7个,建成区工业用地下降了20%,过去工业密度程度世界罕见的铁西老工业区,两年中每年以100余户的速度实施搬迁改造。空间布局的调整,提高了工业集中度,又扩展了城市环境容量,减轻城区环境的承载压力。

  第二步棋是调兵,重新谋划进退并重的实力。在调整布局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遵循有进有退、有所作为有所不作为的原则,加速对3种企业的梳理:落后企业干脆淘汰,重污染行业一定退出,高耗能企业要消除。另一方面,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污染小、效益高的优势行业集中,着力发展和壮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五大新型支柱产业。“创模”3年来,沈阳投入技改资金的企业达300余家。2004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35亿元,比2000年增长1.18倍,新崛起的五大新型支柱产业的产值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与此相对应的是,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了21.43%。新沈阳、新环境、新活力,最初的“创模”理念变为最终的现实。

  提升,加速培育面对未来的竞争优势沈阳市环保局局长李超是这样看待沈阳“创模”的:如果离开沈阳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沈阳实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的进程就不会如此快速和顺畅。

  沈阳市市长助理杨亚洲是这样评价沈阳“创模”的:如果没有“创模”打下的良好环境基础和产生的推动力,我们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跨上这第二个台阶。

  他所说的“第二个台阶”,指的是明年将在沈阳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目前75个展园已完成招商,背景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启动。随便从展园中选出一两个景观,就能感到这种精巧的构思多么让人入迷。湿地景观:依水而走,是湿地浅滩,这里是水生植物与小动物的栖息之地,水中小岛随水流高低而露头探身;天然氧吧:散发着玫瑰的芳香,沿浅桥走进北方的森林深处,清新的空气让你恣意呼吸。沈阳在“创模”提高了国内知名度后,接着用他们改善环境的智慧和信念,开始打造国际品牌。沈阳这样骄傲地说:世界给沈阳一个机会,沈阳一定还世界一个奇迹。

  沈阳举办世园会的举动,再一次证明沈阳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解读环境这一要素的深厚功底。7.5平方公里的世园会建成后,将在一两年内实现绿色产业的“内连”和“外连”。所谓“内连”,就是以世园会为中心,连接起棋盘山190平方公里的生态林带,以发挥“绿肺”的功能并进行生态观光的开发。“外连”就是在沈阳“大经济圈”的框架下,将周边城市的旅游景点,如鞍山的千山、本溪的水洞、抚顺的永陵等,进行资源整合,用世园会的龙头带动起这个产业链。据估算,明年世园会的门票以及对商业的拉动,将会有600亿元的收入。而昆明的经验证明,由于世园会所产生的效应,每年的旅游收入都会稳定在300亿元左右。

  除了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沈阳在加速培育未来发展的竞争优势中,毫无例外地借鉴和使用循环经济这一法宝。沈阳市环保局科技处处长赵红坦言,沈阳的循环经济目前还处在倡导、鼓励、试点的初级阶段。但是,作为“创模”的重要手段,沈阳已在自己的发展大计中注入了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先后启动了企业层面、区域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试点工作。在企业层面上,在全市17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推行了清洁生产,完成沈阳化工等13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累计减少污染物排放6万吨;在区域层面上,将铁西新区47家企业构成9条工业生态产业链,形成5个生态工业循环网络;在社会层面上,正着手从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培育循环社会理念,已建立了固体废弃物信息交换平台,初步实现了企业、行业及社会间可利用废物的交换与利用。沈阳人明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谁抢得先机,谁就赢得了发展的优势和强势。

  城市污染看沈阳的历史可以了断。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环境变化看沈阳,调整力度看沈阳,蓄势待发看沈阳。我们究竟能从沈阳看到什么?

  “新沈阳现象”之一:沈阳以创新的胆识,丰富和延伸了创建环保模范城这一系统工程,并为其注入新的内涵。“创模”不是简单换来城市环境的变化,而是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触发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提升人气的凝聚力。似乎还没有一个城市像沈阳这样将“创模”与经济变革如此紧密地结合,并形成互动、互融、互赢。

  “新沈阳现象”之二:大气环境优良天数从72天达到301天,集中供热达到80%,成为全国第一;污水处理率达到71%;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12%;重要的是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在模范城验收的随机抽查中达到98%。沈阳用短短的几年时间,走完了先进城市和地区在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上至少10~15年才能走完的路程。

  “新沈阳现象”之三:工业是沈阳的立市之根,工业兴则沈阳兴。把工业作为振兴之本的沈阳,化解了多年来环境与工业生产的矛盾。工业比重增加了,环境质量却改善了。2004年,沈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435亿元,比2000年增长1.18倍,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市GDP的近75%,而这一年,全市的蓝天数却实现了历史的最高,单位GDP能耗和用水量明显下降。

  “新沈阳现象”之四:沈阳的“创模”之举,“创模”之成效,再次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更具说服力。环境好了就提升了人气,环境好了,这一资源便会一天天增值。从“创模”到世界园艺博览会,沈阳为得到的实惠正在偷偷地乐呢。新闻来源:中国环境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